談因果報應思想與古典小說道德教化(2)

作者 : 靜遠
font print 人氣: 35
【字號】    
   標籤: tags:

二、洞明世事與人生

古人認為世事無常,人生如夢,提出人生歸屬問題。意在警醒世人:且莫費盡心機貪求名利等身外之物,唯有積德行善,修道向善才是真正心靈的歸宿。如《南柯太守傳》講述一東平人淳於棼夢入大槐安國,招為駙馬,任「南柯太守」二十年,甚有政績,榮耀一時,後有檀蘿國軍來侵,淳於棼戰敗,不久公主亦病死,淳於棼遭國王疑忌而遣歸。

一夢醒來,才發現適才所遊之處「槐安國」和「檀蘿國」乃一株古槐樹下兩處蟻穴,於是感人生之虛幻,遂棲心道門。後來成語即有所謂「南柯一夢」,比喻榮華富貴不過是人生夢幻。

與此典故類似的還有「黃粱一夢」(《枕中記》):盧生應舉不第,但他渴望求得功名,遇一道士點化他,在夢中得到榮華富貴,歷經大起大落,等到醒來,發現店主人蒸的黃米飯還沒有熟。盧生大徹大悟,世事終將一場空,於是入山修道,遂成仙道。

再如《紅樓夢》中「夢」者,一切皆虛幻也;「紅樓夢」者,紅塵夢幻也。書中中心線索是一塊靈石的經歷,被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攜入紅塵,幻為人身,後又引登彼岸。

書中的《鳥投林》告訴人們:世間萬事有因,欠債必還,曲終人散;書中跛足道人在《好了歌》中羅列了炎涼世態中人情冷暖變化的種種現象;而甄士隱的註解則更進一步洞察了世事皆虛,並且看穿了世人的荒唐之處在於「反認他鄉是故鄉」。

喻示世人來頭非比尋常,從天上而來,從遠古走來,切勿迷失本來面目,拋棄對紅樓的癡迷,夢醒時明心見性,返本歸真。

《西遊記》是一部覺悟之書,教化人們只有向善才是人生正道,講的是唐僧師徒四人去西天拜佛取經傳東土的故事,展示的是人生的超越過程與圓滿美好的結局。

他們雖歷經九九八十一難,但卻終於取得真經,修成正果,得道成佛,他們對佛法的堅定信仰鼓舞著後人。書中多次強調因果報應的思想,如「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人心生一念,天地盡皆知,善惡若無報,乾坤必有私」等都是明顯的說教。

具體事例如車遲國國王不敬佛遭到報應,孫悟空幫助除去妖精,解救了那些受妖精誣陷迫害的僧人,並勸諫國王「莫信妖邪,從此敬佛也敬道」;鳳仙郡郡侯不敬天地使當地連年亢旱,孫悟空勸諫郡侯:「只有改過向善,敬奉神佛,感動上天,才會下雨。」郡侯悔過自新,領著文武官員天天念佛向善,祭拜天地,滿城人民無一家一人不禮佛敬天,善聲盈耳。上天於是普降甘霖。

《西遊記》中還宣揚了佛法無邊的思想,書中展現了瑰麗無比的神佛世界,無可比擬,令人神往。

《東遊記》講述了八位神仙修煉得道的過程。啟悟人們面對世事滄桑,一切如過往雲煙,有的只是對人之為人的本體思考,對生命、宇宙奧秘的探求,對無限永恆境界的嚮往,看破紅塵,拋棄名利,返回自己的先天本性,回到自己的本來的地方。(待續)@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shown)扶桑擁有不少雅號,如朱槿、赤槿、日及、宋槿、照殿紅、二紅花等, 幾乎終年花開滿枝,紅花綠葉相配,顯得特別鮮艷照人, 是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極具代表性的花卉。
  • 晴耕雨讀」一語融會了三國時期一代高人諸葛亮的心血與人生智慧。在中國古代,農人們都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下雨天大家用來休閒,有志向的人則用來閱讀詩書。幼時我在鄉村偶爾也有看到冒雨耕作的人,在大雨滂沱之中施肥除草,但我總覺得那樣的做法是逆天而行,得不償失。
  • (shown)走進桃花林, 將世俗的塵囂拋諸腦後, 沉浸在如詩如幻的仙境裏,夫復何求?
  • 起漢唐大帝國,中華人無不豪情滿懷。
  • 謙虛、忍耐其實是一種修養,是一種智慧,也是古人做人的必要之法。
  • 時想想人生真像是一部電影,在演繹的過程中,又會不斷地產生額外的花絮。
  • 中華傳統節日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信仰、倫理道德、價值觀念、行為規範…
  • 社會教化隨祭祀儀式的完成而完成,這也成為中華文明在民間的主要傳承形式之一,不僅在於其對經典文明的代代傳承;更在於其能夠滲透到民間生活的方方面面,引導人們修身正心,走出迷惘困頓。
  • 國時,魏國的法律規定:不許隨便打獵,違者嚴厲懲處。
  • 熹字元晦,號晦庵、考亭先生,南宋時徽州婺源(今江西省婺源)人。十九歲進士及第,曾任荊湖南路安撫使,仕至寶文閣待制,力主抗金,恤民省賦,不畏權貴。他學識淵博,對儒學、史學、文學、佛學、道學等都有研究,著作頗豐,以弘揚道統思想為己任,強化「三綱五常」,一生熱心於教育,無論身在何地都孜孜不倦地授徒講學,是孔子、孟子以來的儒家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世稱朱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