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石刻:安國寺經幢

font print 人氣: 4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訊】安國寺經幢位于浙江省。該寺座落在北寺巷底,與安瀾園遺址毗鄰。

安國寺俗稱北寺,建於唐開元元年,初名鎮國海昌院,宋大中祥符年間改名安國寺。現僅存三座唐代石經幢和羅漢堂石碑。

安國寺三座經幢,原位於天王殿前的庭院之中,呈東、西、南三角鼎立,其分別建於唐會昌二年(公元842年)、四年和鹹通六年(公元865年),距今都有千餘年曆史。其中南座(鹹通六年建)石經幢最為精巧,高約7米,從底座到頂端都是八角形,共十九個層次。座身鐫刻有「九山八海」及束腰浮雕蟠龍等圖案,底幢以仰蓮承托幢身,周圍勾欄、腰簷、斗拱等均為石構仿木構,出簷深遠,翼角起翹,勾頭滴水,真實體現唐代木構建築的特色,也是最早出現的石構仿木構經幢。


 

唐會昌二年的經幢高5.8米,下層圍徑4.4米,經柱高1.3米,周圍2米。幢身上的浮雕武士像作肩扛幢身狀,威武傳神,觀音像和禮佛圖的刻劃也很細膩,其和唐會昌四年經幢均為十六層,由須彌座幢身和仰覆寶珠等組成。幢身有流雲托座,雕刻形象生動。三經幢都有《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及題記和其它佛教故事。三經幢形態優美,是藝術價值相當高的珍貴文物。在安國寺遺物中還有《鹽官道場住世五百大阿羅漢》石碑等。

──轉自《國學網絡》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歌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開始時是一項復興希臘古典戲劇的實驗。到了巴洛克時期(1600年─1750年),歌劇達到了頂峰,成為吸引全歐洲觀眾的藝術奇觀。這種藝術形式逐漸成為那個時代的精髓,並預示了其400年後的發展。
  • 站在美國國會大廈圓形大廳(Capitol Rotunda)裡可以欣賞到許多藝術。 很多人認為圓形穹頂的視覺體驗美到令人摒息。然而,除非遊客花時間研究這個廣闊空間所呈現的藝術、建築和雕塑,否則很容易忽略其重要的歷史意義。圓形大廳裡的飾帶(friezs)即是一例。
  • 阿拉巴馬州議會大廈(Alabama State Capitol)位於阿拉巴馬州的蒙哥馬利(Montgomery),其令人印象深刻的門廊(portico)以新古典主義風格設計,是該議會大廈特色。阿拉巴馬州議會大廈與其它州的議會建築類似,都是坐落在小山丘上,俯瞰整個城市。
  • 奧斯陸大教堂(Oslo Cathedral)原名「救世主教堂」(Our Savior’s Church),這座於市中心、弧形一層樓高的荷蘭巴洛克風格建築,以石材與紅磚混合而成。大教堂東邊是教堂前側聖壇或稱禮拜堂(chancel),鐘樓有銅製的圓屋頂,搭配文藝復興風格的尖塔。大教堂幾世紀以來不斷在整修與翻新。
  • 雕塑通常用來紀念重要人物或是故事。古往今來,雕塑流行的題材包括神話場景、政治領袖或宗教人物。然而,古典雕塑中有個最特別的主題並不在上述類別裡。人物雕塑《斯皮納里奧》(Spinario)或稱《拔刺的少年》(Thorn-Puller)呈現的是一位坐著的裸體男孩,全神貫注地在拔他腳上的一根刺。幾千年來,這座雕像給藝術家帶來非常深刻的啟發。
  • 英國威爾頓莊園(Wilton House)完美融合古典主義與英國美學,堪稱獨樹一格。外牆採用當地石材建造,與英格蘭威爾特郡(Wiltshire)鄉村融為一體。古典比例、強調對稱、矩形特徵等設計,符合古羅馬建築師維特魯威(Vitruvius)和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建築師安德里亞‧帕拉迪奧(Andrea Palladio)的美學原則。外牆沒有石柱,最初的構想是為了讓人們可以待在戶外,同時還能屏蔽來自地中海炙熱的陽光,這樣的設計適合北方的地理與氣候。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