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建築之木雕(一)

font print 人氣: 38
【字號】    
   標籤: tags:

古建築木雕,分為大木雕刻和小木雕刻兩種。大木雕刻主要指大木構件梁、枋、斗拱上的裝飾構件的雕刻,如麻葉梁頭、麻葉栱頭、三幅雲頭、雀替、花板、雲墩等。小木雕刻(又稱細木雕)則指裝修(包括傢俱)的花飾雕刻。
  
一、雕刻制度
  
中國建築中的木雕工藝發展由來已久,《周禮.考工記》中已有關於雕刻的內容。宋《營造法式》中,對當時的雕刻制度及工藝情況有較詳細的記載,將「雕作」按雕刻形式分為四條,即混作,雕插寫生華、起突卷葉華、剔地窪葉華。按雕刻技術分析,可分為混雕、線雕、隱雕、剔雕、透雕五種基本形式。混雕即圓雕。線雕是「就地隨刃雕壓出花紋者」,即線刻,隱雕在《營造法式》中歸人剔地技法。透雕是將花紋圖案以外的部份全部去掉,鏤空雕作。
  
明、清時期木雕工藝有進一步發展,在宮殿、寺廟、宅邸、會館及園林、店面建築中,廣泛施用雕刻裝飾,留下很多實物。其中,屬於外簷的雀替、花板、花牙、雲頭之類的雕刻,基本屬於粗雕,內簷裝修在用料質地及工藝技術上要求更高,工藝更細。
  
明、清雕刻,較之宋元時期更趨立體化,所採取的雕刻形式主要有「采地雕」、「透雕」,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創造出貼雕和嵌雕,從而進一步發展了木雕工藝,使這種傳統工藝發展到一個新階段。
  
采地雕,即宋元時期的「剔地起突」雕法,又稱落地雕刻,這種采地雕所呈現的花樣不是平雕刻,而是高低迭落、層次分明,枝葉伸展得宜,有很強的立體感。優秀的采地雕刻作品,在一塊板上可雕出亭台樓閣、人物樹木等多種層次。
  
貼雕是對采地雕的工藝改革,即,把所要雕做的花紋用薄板餿製出來,將餿好的圖案按層次要求作進一步的雕制加工,然後,用膠(加木銷)貼在平板上,形成采地雕刻的效果。這種雕法,比采地雕省工、省力,花紋四周底面絕對平整。由於這種雕法可以使用不同種木材,因此可將花紋與底面分色,如用紫紅色圖案花紋,淺黃色底板。貼在一起可取得很好的藝術效果。
  
嵌雕是采地雕的另一種改良形式,即在突起的畫面上,另外鑲嵌更加突起的雕飾,如在雲龍圖案的雕刻中,另外雕刻龍頭、鳳頭、鳳翅鑲嵌在上面,更加突出雲龍雲風似隱似現的立體感。以上下三種雕法常用於裙板、絛環、雀替等處的雕刻。
  
透雕是明、清常見的雕法之一,這種雕法有玲瓏剔透之感,易於表現雕飾構件兩面的整體形象,因此常用於分隔空間,兩面觀看的花罩、牙子、團花、卡子花等構件的雕刻。

──轉自《世華網》(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一千多年前,古代工匠和藝術家,用簡單的工具造出如此巨大雄偉的雕像,足以體現出他們偉大的天才和氣魄,顯示了古人高超的雕刻藝術,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豐富的文化內涵,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更是世界歷史文化的寶貴遺產。
  • 南投縣鹿谷鄉瑞田村在九二一地震、桃芝颱風接連受重創,地方決定興建「瑞龍宮」三山國王廟庇護民眾,特殊的是,坐鎮的七尊神只都是以桃芝颱風時沖來的一株百年樟樹漂流木雕刻而成,對地方具有特別的意義。位於清水溝溪魚蝦生態保育館後方的瑞龍宮,今天舉行動土典禮,由南投縣長林宗男與鹿谷鄉長陳錫梧、南投縣議員康誌合、林民政等共同焚香祈福動土,地方民眾也幾乎是全體總動員,以辦喜事的心情參與地方信仰中心的重建。
  • 本屆雅典奧運,將由十三公斤的純金、一噸白銀與一噸黃銅,來製造的三千枚雅典奧運獎牌。本屆雅典奧運的獎牌,正面是背上長有雙翼的勝利女神,這是參考西元前四百廿一年,希臘雕塑家所雕刻的勝利女神石像。
  • 鑑於財物失竊案頻繁不斷,昆士蘭省警察部長茱娣.史賓斯(Judy Spence MP)呼籲民眾在所有的財物上刻上記號,以減低失竊機率,並方便警方將失物歸還原主。
  • 博物館研究古董盒子並不是看裡面是不是還裝有原來的東西或已空無一物。學術上打開古董盒子的目的是研究盒子的材質、形狀、功能和美感的歷史背景和故事。古董盒子的外觀自成一格,至今仍吸引人們觀賞,想一探究竟。
  • 「落竹三千, 成就一畝茶。」古人以竹自許君子品德,今人以竹製焙籠泡出一壺好茶,竹子的清香增添茶湯的甘甜,此間一件件竹編器具透過竹編師傅落款標記,成了審美的主體,傳世千古的好手藝。
  • 老子《道德經》說道:「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 在13、14世紀時,馬賽克創作是主流,而濕壁畫則被視為窮人的馬賽克。在羅馬特拉斯提弗列(Trastevere)的聖母大殿(St. Mary)中留下了卡瓦利尼的馬賽克作品,描繪的全部都是聖母瑪利亞以及對卡瓦利尼影響深遠的古典設計,這些是他職涯早期極力復興的藝術形式。
  • 我在《胡筆標準:千百年來第一人,創造出毛筆的標準》〈自序〉曾提及,年輕時拚搏事業,每天工作十六小時都不覺苦,一直到了五十歲生日,朋友送我一盆松樹盆栽,欣賞之餘,驀然驚覺人生已過了一半,該是放下腳步,開始修護保養身體的時候了。
  • 歌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開始時是一項復興希臘古典戲劇的實驗。到了巴洛克時期(1600年─1750年),歌劇達到了頂峰,成為吸引全歐洲觀眾的藝術奇觀。這種藝術形式逐漸成為那個時代的精髓,並預示了其400年後的發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