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靜芳的紙雕藝術

八掌溪落日

吳靜芳 圖/文
font print 人氣: 3
【字號】    
   標籤: tags: ,

七O年代的八掌溪是個風景優美的地方。

那時吊橋仍在,橋下流水淙淙,彌陀晚鐘還是嘉義八景之一呢!對小孩而言,那兒可是探險的好地方!為什麼呢?說來話長:阿?的喪禮剛過,我們整個家族的人都聚集在彌陀寺,一連幾天為阿嬤做法事,一日清晨,寺外鬧哄哄,打掃的阿婆說又有人從橋上跳下來了!我們一大群小孩一聽,拖鞋還來不及穿,就要衝出去,被大人一把抓住,差點帶到佛祖前跪一天。某個考完試的午後,哥哥對我們宣布,去彌陀寺探險。於是,我十歲,妹妹八歲,我們跟在一群以哥哥為首的男生堆裡,朝彌陀寺前進。

彌陀寺位在嘉義與中埔的交界,只有一點點遠,我本來是這麼認為,可是我們走好久好久,怎麼還沒到?我跟妹妹都有一點累,腳好酸,想來我是有一點笨,上回是大人載我們去的,好像一下下就到了,走路怎麼差這麼多?我們還是硬要跟,哥哥才答應的,事前說好不可以說走不動的。

說來哥哥還是有些委屈的,他可是走到哪就打到哪的無敵孩子王,卻要帶著兩個跟屁蟲,但若哥哥不讓我們跟,妹妹就會使出必殺絕招──哭,哥哥最怕她哭了,所以只好每次都帶我們出去。

過了好久好久,我們終於走到彌陀寺,哥哥他們就在橋上又搖又跳,弄得吊橋搖搖晃晃,我和妹妹怕得緊拉著橋上的鋼絲,橋的另一邊走來一個牽腳踏車的歐巴桑,被橋搖得有些走不穩,一直罵:「夭壽喔!」過一會,他們搖累了我們就坐在彌陀寺外的圍牆上,等著看有沒有人要跳下去。現在想起來,真是好笑,可是我們真的就在那兒等,直到其他人對哥哥說的話開始懷疑。

「真的會有人來自殺嗎?」比妹妹小一歲的阿林歪著頭問。

「當然,我看過。」哥哥驕傲地說,其他人一付肅然起敬的樣子。天曉得,我們只不過聽到而已。

又過很久,太陽都有一點弱了,哥哥宣布:「今天沒有人要自殺了,我們到橋下去探險吧!」

我們順著矮牆旁的草坡,七手八腳地滑下去。這時的河堤兩岸,長著比大人還高的芒花,我們一進去簡直像在迷宮,我拉著妹妹,哥哥在最前頭,幾乎看不到他,我們一面玩,一面走,芒花叢好似沒有盡頭。

突然,前面停了下來,並示意我們禁聲,我們躡手躡腳地靠過去,原來有一對情侶用外套蓋著頭在親嘴,只見兩個頭動來動去,在那個年代,這真是不得了的大事,我們用手摀著嘴,只怕自己笑出來,後來,不知誰先笑出聲來,那個男生把外套翻開,我們早已一哄而散,躲進芒花叢裡………。

後來,後來,我們當然是一面笑一面走回去的,金黃的陽光灑在我們興高采烈的臉上,我們都一言為定下次再來探險。

巴掌溪是個適合冒險的地方,真的。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落竹三千, 成就一畝茶。」古人以竹自許君子品德,今人以竹製焙籠泡出一壺好茶,竹子的清香增添茶湯的甘甜,此間一件件竹編器具透過竹編師傅落款標記,成了審美的主體,傳世千古的好手藝。
  • 老子《道德經》說道:「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 在13、14世紀時,馬賽克創作是主流,而濕壁畫則被視為窮人的馬賽克。在羅馬特拉斯提弗列(Trastevere)的聖母大殿(St. Mary)中留下了卡瓦利尼的馬賽克作品,描繪的全部都是聖母瑪利亞以及對卡瓦利尼影響深遠的古典設計,這些是他職涯早期極力復興的藝術形式。
  • 我在《胡筆標準:千百年來第一人,創造出毛筆的標準》〈自序〉曾提及,年輕時拚搏事業,每天工作十六小時都不覺苦,一直到了五十歲生日,朋友送我一盆松樹盆栽,欣賞之餘,驀然驚覺人生已過了一半,該是放下腳步,開始修護保養身體的時候了。
  • 歌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開始時是一項復興希臘古典戲劇的實驗。到了巴洛克時期(1600年─1750年),歌劇達到了頂峰,成為吸引全歐洲觀眾的藝術奇觀。這種藝術形式逐漸成為那個時代的精髓,並預示了其400年後的發展。
  • 站在美國國會大廈圓形大廳(Capitol Rotunda)裡可以欣賞到許多藝術。 很多人認為圓形穹頂的視覺體驗美到令人摒息。然而,除非遊客花時間研究這個廣闊空間所呈現的藝術、建築和雕塑,否則很容易忽略其重要的歷史意義。圓形大廳裡的飾帶(friezs)即是一例。
  • 阿拉巴馬州議會大廈(Alabama State Capitol)位於阿拉巴馬州的蒙哥馬利(Montgomery),其令人印象深刻的門廊(portico)以新古典主義風格設計,是該議會大廈特色。阿拉巴馬州議會大廈與其它州的議會建築類似,都是坐落在小山丘上,俯瞰整個城市。
  • 科莫鎮遍布著形形色色的飯店和別墅,而梅爾齊別墅則座落在寧靜的湖邊。她優雅的氣質與科莫湖的靈氣相通,不變的是,二百多年來仍不斷地感動著遊客和路人。
  • 奧斯陸大教堂(Oslo Cathedral)原名「救世主教堂」(Our Savior’s Church),這座於市中心、弧形一層樓高的荷蘭巴洛克風格建築,以石材與紅磚混合而成。大教堂東邊是教堂前側聖壇或稱禮拜堂(chancel),鐘樓有銅製的圓屋頂,搭配文藝復興風格的尖塔。大教堂幾世紀以來不斷在整修與翻新。
  • 1738年,維斯教堂(Church of Wies)在一次目擊奇蹟事件後誕生。據說,當地一位農民的妻子看到基督木雕像的眼睛含著眼淚,隨後大量遊客湧入此地,修道院院長施泰因加登(Steingaden)於是委託多明尼庫斯‧齊默爾曼為這件「受難救世主」(Scourged Savior)設計一座華麗的聖殿。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