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國神遊】千古神將憶淮陰(上)

作者:宋紫鳳

漢代畫像石拓片。(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153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015年07月21日訊】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屬於楚漢的時代只有五年。雖然迅如流電,卻因為一位將星的橫空出世威亮火烈,煌煌千古。時至今日,我們依然能想見他見鳳翼飛展的兜鍪,明光映日的戰甲,依然能想見他開闢漢家天下,天縱神武,凜然若神。

西元前206年,在漢中南鄭,劉邦升金壇,申將禮,陳大樂,授斧鉞印綬兵符,拜韓信為大將。韓信登壇,一軍皆驚,「這不是初來乍到的治粟都尉嗎」,「這不是項羽軍中的執戟郎中嗎」。且不論諸將意氣難平,就連劉邦自己也並無十分的把握,而他現在收斂起一向輕慢的態度,整肅衣冠,恭謹拜將,全然也只是依從蕭何的意思行事。

拜將禮成,二人就坐。劉邦向韓信問策,然而韓信沒有講甚麼六韜之術,三略之法,卻陡然發問劉邦自比項羽孰弱孰強,繼之一番形勢利弊之披陳,人心向背之分析,政策得失之針砭,滔滔雄論勢如擴弩,節如發機。項羽的弱點,劉邦的機會,秦民的心理,士卒的歸思,新舊諸侯的矛盾,失不再來的戰機,一切都清清楚楚盡在韓信的眼底。最後韓信合盤托出入三秦,圖天下的大計,令劉邦大喜大悔,喜其天下可圖,悔不早用韓信,心下歎道,難怪蕭何舉薦韓信時,對他說諸將易得,國士無雙。

是的。所謂良將者,所以攻城野戰,衝鋒陷陣。所謂國士者,將以開基百代,經營天下,則不僅要有出神入化之戰術運用,還要有宏觀全局之戰略器識,乃可任之。

所以早在韓信拜將之前,他的心中早已布下還定三秦的大棋。漢軍西上白水,北溯故道,疾抵謂水,暗渡陳倉,只是按照預先佈局在從容落子,而棋的終局,則是漢軍的赤幟在咸陽城闕之上迎風樹起。

西元前205年,魏王叛漢,漢軍後方告急,韓信卻已然預見一個始於伐魏的絕地逆襲的戰機,在韓信的眼中,劣勢可成優勢,死地亦為生門,破魏只是第一步,而北收代趙燕,東擊齊,南絕楚之糧道,最終匯師滎陽一氣呵成,才是宏觀全局的戰略構想。

然而名將所以為名將,還因他的刀下必有強虜,他的陣前必遇頑敵。韓信所遇到的正是喑嗚叱吒,千人皆廢的項羽。巨鹿一戰,各路諸侯軍皆作壁上觀,無人敢縱兵擊秦。項羽卻大呼馳出,九戰章邯,破軍殺將。與論項羽之武功戰績,可謂入關者雖為劉邦,而亡秦者實則項羽。直至英雄末路之時,項羽僅帶二十八騎為漢軍五千追兵重重圍住,身被十數戧,猶逞勇快戰,三勝漢軍,連斬兩將,殺十餘人。

如此強敵可謂蚩尤之儔,卻遭逢韓信,每戰必敗。因為韓信不僅大勇無畏,戰術莫測,更有大手筆的戰略佈局。所以當毫無戰略可言的項羽如救火隊疲命於漢、齊、九江的戰事之時,卻跑不出韓信布下的天羅地網。既生信何生羽,若非韓信的橫空出世,項羽憑其勇武與速戰,或將改寫歷史,西楚霸王一統天下亦未可知。

數年後,劉邦登基稱帝,韓信卻未免鳥盡弓藏的命運,被貶為淮陰侯,軟禁長安。一次劉邦問韓信:「以你看我能指揮多少兵馬?」韓信深知自己處境之危,依然直言作答:「陛下最多能將十萬。」劉邦又問韓信能將多少兵馬,答曰:「多多益善。」

韓信辭氣磊落,劉邦的眼前卻浮現起當年的齊王信在百萬軍中如何奮臂雲興,騰跡飆起。他微微一笑,笑容中有妒意,有恐懼,有殺機。

屢戰屢敗的劉邦深知,並不是每一個將軍都可以駕馭千軍萬馬,沒有高屋建瓴的戰略佈局,沒有出神入化的戰術應運,縱使千軍萬騎也頃刻化為烏合之眾,而他自己就曾領二十餘萬大軍,竟被項羽三萬精兵殺得惟剩數十騎,漢軍的浮屍令睢水為之不流,這景象令他刻骨銘心。同時令他深刻於心的,則是韓信在垓下一戰中,指揮楚漢若旋蓬,那一戰中,三十五萬漢軍惟他的靈旗所指而是從,九萬楚軍因他的長策所向而望風披靡。

韓信將兵,多多益善,非是恃力逞強的人海戰術,全然是囊括八方的戰略佈局之所需。至於那些勇於私鬥者,不過匹夫之勇,止於戰術者,無非詭道奇計,只有達於戰略者,才能扭轉乾坤,開闢新元。回首楚漢的天空,依稀仰見淮陰侯韓信登山為壁,拏雲為幡,他力挽了漢軍弱勢之危局,結束了兵連禍結之亂世,開闢了煌煌四百載之漢祚鴻基。
責任編輯:思敏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國明朝英宗時期,石亨、曹吉祥誣陷徐有貞,為了給徐有貞定罪,酷刑拷打其友人馬士權,逼取口供。觸怒上天,導致了兩次天災。這兩次天災在正史中都有記載。
  • 徐天序《山水畫冊.行旅》
    中華傳統文化講究相生相剋之理,對應於具體事物,也就體現為同一事物善惡同在,利弊同存,有正有負,亦幻亦真。而中華五千年歷史中正的、美的、真的、善的那一面也就構成了中華傳統文化之主體。換言之,中華傳統文化旨在闡發一切事物之正義,也就是存在於一切事物中的道德性。
  • 張良,字子房,其先五世相韓。後來韓國為秦國所滅,一時間君臣授首,百姓屏息。張良自謂世受君恩,久叨榮祿,一朝國破,無以為家,一心想為韓國報仇。於是散盡家財,學禮淮陽,遠遊東方,終於倉海君處得一力士,願為刺秦。二人私著鐵椎,遂有博浪沙驚天動地的一椎之擊。
  • 張良洞徹天機而能清識獨流,也必然深諳成事在天的道理,故而從不敢據功自傲。天下初定,漢高祖大封功臣,諸將爭功不下,張良卻旁觀靜侯,冷眼時事。
  • 這一次,夜半未過,張良披星前往,候於橋上。片刻,果見老者扶杖而來,面露喜色道:「這就對了。」於是袖出一書,交與張良,又告訴他:「讀此書可為王者師。十年後,汝將大有為,十三年後汝過濟北,見到谷城山下的黃石,即是我。」說罷即去,不復再見。
  • 太史公為二子做傳時卻對陳餘受笞的經歷要特筆一書,足見平常之中卻有非常之處。因為張耳、陳餘既非閭左役夫,亦非驪山刑徒,倘若大魏不亡,此時他們或許在廟堂之上從容揖讓,或許在公卿之府高談劇飲,或許硃輪華轂馳南騁北,或許燕服微行探賢訪幽。而眼下,他們卻亡命它鄉,屈膝里胥——所謂虎落平陽被犬欺,這其中的悲哀又有幾人能坦然受之。
  • 漢之世,盛行佩劍之風。君子佩劍,服之象德。匹夫佩劍,拔之相鬥。韓信方為布衣之時,也常常腰懸三尺之劍,落拓而行於淮陰的鄉亭、城下的溪濱、熙攘的市井。而他高大挺拔的身形,沉毅慷慨的奇節,無論走到哪裏都透出一種與眾不同的氣質——如玉在璞,無華其表,涵彩其中。
  •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他的《勸學詩》激勵了一代代的莘莘學子;他的書法豐厚雄渾,雍容正大,法度謹嚴又氣勢磅礴;他為官清廉,正直敢言,凜然赴難,視死如歸,其忠義大節,光風霽月,高山仰止。他就是字如其人的不朽典範——大唐書魂顏真卿。
  • 岳陽樓
    《岳陽樓記》就像一個巨大的文學磁場,吸引、感染著接觸到這篇文章的讀者。現在想來,如果沒有巴陵郡守滕子京獨具慧眼地對范仲淹的約請,後人就讀不到這篇繪聲繪色描寫浩渺的洞庭湖變幻無窮的風光、遷客騷人對洞庭湖的不同感受、最後又轉化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千古浩歎的美文。
  • 民間過大年前有祭灶神的風俗,祈求福祿臨門。在東漢時,「天下無雙,江夏黃童」的孝子黃香卻「不祭灶」,到底是怎回事?而且,他從一介貧民轉身為得皇上賞識尊重的賢臣,掌管國家樞機要務。這樣的福分從何而來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