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視發揚傳統詩

作者:中華民國傳統詩學會監事 楊東慶
font print 人氣: 92
【字號】    
   標籤: tags:

拜讀李筱峰教授:〈游錫堃吟唐詩〉,及前行政院長游錫堃〈台灣主體 漢文化〉一文,身為瀕稀傳統詩學會會員,感觸良深。

游前院長在美國華府僑宴中,以「母語」吟誦唐詩〈將進酒〉,引發討論,李筱峰教授亦言受其曾任南瀛詩社社長、中華民國詩聯學會理事的先祖父 李步雲先生影響, 也喜歡用「天籟調」吟唐詩。臺灣自沈斯庵創立東吟社,至今三百卅二年。清代臺灣詩與對聯成為交際應酬,互為贈答,在民間也廣泛應用;日治時期,獎掖詩風,多次舉辦「全島聯吟」,詩與對聯也成為一種民間與統治者,互動關係的潤滑劑,以當時桃園有廿二個詩社中,「南雅吟社」、「崁津詩會」即為日人所創。臺灣在日治時期也成就了漢詩輝煌國度。

一九四九年,很多有名中國傳統詩人來臺,都驚訝臺灣的詩教如此昌盛,不禁讚嘆:「美臺詩之盛,猗歟休哉!」即如臺灣文學之父賴和,客籍文學家鍾肇政等,其傳統詩亦不遑多讓。今年總統府的春聯:「自自冉冉,歡喜新春」,引用賴和的詩句,引起「自自由由」,還是「自自冉冉」的爭論,「自自冉冉」四字連四仄,精研傳統詩的賴和不可能犯此誤。

觀今諸多報章、雜誌,甚至春聯、寺廟對聯,觸目所及,率多打油詩、遊戲聯,平仄不分,對仗闕如,莊重不足,詩趣全無。而中國在文革時期「破四舊」後,又使用「普通話」,棄《平水韻》,改用《中華新韻》,其水準與原汁原味的臺灣的傳統詩社,傳承漢語中古音韻之美,相差豈以千里計。餘味雋永的詩,吟唱起來是餘韻繞樑,發人深省。所以游前院長言:「這是台灣獨特的漢文化底蘊,如今仍蘊藏於民間,文雅而溫厚,是現在的日本、中國望塵莫及的。」

游前院長言日治時期:「全台詩社興盛時達二百多」,但據臺大黃美娥教授研究,有三百七十個以上傳統詩社,如今不到五十個,社員七十歲以上者占七成以上,還有許多僅存社長一人的詩社在苦撐著,真正會寫傳統詩的不超過二百人,全國各縣市文學獎項中,傳統詩往往缺席,各縣市社大傳統詩也很難成班,傳統詩抑、揚、頓、挫中古音韻之美,已瀕臨絕響。最後以游前院長言為結論:「我們看待祖先既已傳承保留在台灣土地上的文化,都應當珍視、發揚。」@

責任編輯: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