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正述】夏之十一:帝啟繼位

神傳文化之中國歷史正述(大紀元)
font print 人氣: 1203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夏朝夏代諸王之一

帝啟繼位

帝禹駕崩後,帝禹的兒子啟繼承了帝位,天子傳位制度由禪讓制轉變為世襲制,這在中國歷史上是一件大事。家天下時代由此開啟。

其先,帝禹欲將帝位禪讓給皋陶,但皋陶沒有君臨海內的天命,先帝禹而去世。於是,帝禹又將帝位禪讓給伯益,但伯益同樣沒有做帝王的天命。《史記》中記載說伯益輔佐帝禹的時間不長,帝禹駕崩後,他避居箕山之陽,將帝位讓給帝禹之子啟。諸侯們都去朝見啟,他們說:「我們的君王是帝禹之子。」於是啟應人心之所向,順天命之所受,繼承天子之位,是為夏后帝啟。

天子傳位制度由禪讓制變為世襲制,不只是人心向背下的制度變化,在古人的眼中看,這亦是天命之轉移。大約一千六百年後,大儒孟軻與他的學生萬章之間有一段著名的相關討論。

萬章問孟子說:「有人認為到了禹的時代,道德衰落了,所以天子之位傳子而不傳賢。是這樣嗎?」孟子回答說:「不是的。上天選擇傳賢,帝位就會傳給賢人;上天選擇傳子,帝位就會傳子。」孟子談及舜駕崩後,「禹避舜之子於陽城」,但天下諸侯都去朝見禹。又談到禹駕崩後,益避禹之子啟「於箕山之陽」,但天下諸侯都去朝見啟。孟子認為人心歸向正是天命的體現。無論是傳賢還是傳子,都是天命使然。孟子又引用孔子的話「唐虞禪讓,與夏、殷、周三代繼統,其義相同」都是天命所在,人們只是在遵循上天的意志。

關於三代,孔子還曾說過:「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遠之」,夏人以質樸順命來表達對天地神明的敬畏,而天子傳位這樣的大事,夏人更是遵從天意,中國從此進入了家天下的時代。

啟征扈氏

夏啟即位後,同為大禹後裔的有扈氏妒忌不服而起兵叛亂,於是啟出師平叛,「行天之罰」,與有扈氏大戰於甘,也就是有扈氏國都的南郊。

啟騎在戰馬背上,威嚴地說道:「我向你們宣告:有扈氏違背五行之德、拋棄三正之道,現在,我要恭奉上天之命,對他們予以懲罰。戰車左邊的兵士如果不以弓箭從左邊射殺敵人,是不奉行我的命令;戰車右邊的兵士如果不以矛戈從右邊擊殺敵人,是不奉行我的命令;中間駕車的駑手如果不能使戰馬嚴整前行,也是不奉行我的命令。服從命令的人,就在先祖的神位前受賞;不服從命令的人,就在社神的神位前受罰。你們將因罪就戮,你們的後代也將為此而背負恥辱。」

啟為何要指責有扈氏違背五行之德、拋棄三正之道呢?所謂的「五行」,也就是金、木、水、火、土,構成了宇宙中的萬事萬物。在《洪範》中,君王要因循的第一件事就是五行,即萬物的本性。關於「三正」,歷來有兩種不同的看法。一種看法認為三正即是「天地人」之正道,另一種看法則認為三正與曆法農時有關,即與天時有關。無論是天地人或是天時、曆法,都是天定的大自然運行的法則,「威侮五行,怠棄三正」,就是說人背棄了天地的法則,那麼人也就失去了在天地間的立足之地。

夏啟有鈞台之享,出明仇英繪《帝王道統萬年圖》冊頁。(公有領域)

夏啟修德

但是夏啟與有扈氏大戰於甘,卻未能取勝。六卿們紛紛請求再戰,夏啟卻不同意。他說:「我的土地並不小,我的人民並不少,如今卻戰而不勝,這是德薄而教化不廣的緣故啊。」於是夏啟致力於修德,平日起居不用華美的蓆子,飲食不講究豐盛的菜餚,宮中不作琴瑟鐘鼓之樂,子女不用華麗的裝飾,能夠長幼有序、尊禮賢人。一年後有扈氏歸服,天下諸侯無不來朝。

夏啟作為第一位繼統之君,亦是一位賢君。《楚辭》中有句「啟九辨與九歌兮」說的正是大禹治水土,從而登上天子之位。而夏啟則能繼承並守護先君大禹的功業,治理天下,使得九州萬物皆可辨數,此所謂《九辨》之義。大禹所奠定的六府三事這九功,亦皆井井有條,值得歌頌,此則《九歌》之義。夏啟時,奏起《九辨》與《九歌》之樂,向天下昭告夏功。

夏啟滅有扈氏後,在陽翟之地的鈞台大會諸侯,舉行了祭祀神明的大典,史稱鈞台之享。鈞台位於河南禹州南三峰山東峰,近穎水,是祭祀上帝和諸神之地。因為在方位上與用於祭祀上帝運化天地所處的中央之天──鈞天相對應,所以叫鈞台。享,就是祭獻神靈,以香氣供奉神靈。啟在鈞台獻祭神靈,召見諸侯,號令天下。從此開始了「家天下」的歷史格局。

參考文獻:
1. 《史記三家注》
2. 《說文解字》(段注)
3. 《孟子》
4. 《呂氏春秋》

神傳文化之中國歷史研究組
反饋信箱:zglszs@feitiancollege.org

點閱中國歷史正述】系列文章。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國」,就是中央、中心之國。這個「中央」,隨不同朝代之地域、文化的變化而變化。所不變的是其含義,仍然是君主、天子承其天時、地利、人和居中央而統攝、教化四方。
  • 神農氏除了嚐百草,開創農業、中藥治病和茶道外,還留下了許多偉大的文明成就。
  • 三年後,堯將帝位禪讓於舜,舜在正月的一個吉日,於堯的太廟中接受了禪讓。舜向上天報告了繼承帝位之事,祭祀了天地四時與山川、眾神,並接受了四方諸侯的朝拜,將圭玉頒發給他們。
  • 堯舜禹被稱作古代的三聖王。神人共在的聖王時代是華夏神傳文明中一個令人心嚮往之的時代。上古三代夏商周繼唐堯、虞舜之後而起,其中夏朝便是由聖王大禹所開創。在這一章中我們所要講述的,正是這上古三代中的第一朝:夏朝。
  • 顓頊帝時共工氏怒觸不周山,使地陷東南,引發了一場大洪水。由於洪水一直未得到根本的治理,上古先民自此時常為水患所困。這種狀況一直延續到帝嚳之世,又延續到帝堯之世。洪水的規模之大,在《尚書‧虞書‧堯典》中如此記述:「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
  • 帝堯在位七十二年,大禹受命平水土,輔佐大禹一同治水的還有伯益與后稷、夔。諸侯百姓們在大禹的帶領下,登高山,跨深谷,伐林開路,鑿山疏河,踏上了治水的漫漫長途。
  • 大禹治水,周行天下,丈量大地,同時,還做了一件開天闢地的大事:給天下山川命名。上古之世,名字被視為萬物生命的一部分,事物之名是掌握萬物的鑰匙,連通著駕馭萬物的力量。能夠給山川命名的人必須是君王或能溝通天地神明的有聖德之人。所以命名一事牽連深遠。大禹治水後因給山川萬物命名,被尊為山川神主,背後有著深厚的文明意涵。
  • 舜帝十四年,在隆重的祭祀大典上,樂工們奏起了簫韶之樂。簫韶,又稱九韶、大韶、韶樂、九招,是舜帝時的大樂舞,旨在頌揚帝舜之德。這韶樂雖為舜樂,其實也是大禹奉舜帝之命而創作的。當簫韶之樂第一次奏響時,在舜德的感招下,天降祥瑞,連鳳凰也從遠方飛來,偏偏起舞。
  • 在道德高尚的上古之世,樂是人神溝通的重要途徑。改朝換代時,上古聖王都要作樂,以順應天地之氣,達到與天地同和。此外,樂在上古時代還有和萬民、廣教化的作用。如果說後世帝王是以禮樂刑政來治世,那麼上古之世則是一個樂治天下的時代,而禮、政、刑則為其輔助。
  • 大禹踐天子之位後,遵循古制,踏上了巡狩天下的長途。所謂巡狩,是指天子定期巡視四方諸侯所鎮守的地方。帝禹第一次巡狩是南向而下,直到淮水之畔的當塗山,在這裡帝禹大會諸侯,史稱塗山大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