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藝術是對美國價值觀的荒誕顛倒

文/米歇爾‧馬德爾‧卡米(Michelle Marder Kamhi) 張小清 譯

抽象藝術家皮特‧蒙德里安(Piet Mondrian,左)否定個人特色在藝術中的重要性。右為其同道——抽象繪畫的先驅瓦西里‧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834
【字號】    
   標籤: tags: , ,

在抽象藝術的歷史和「神話」中,最奇怪的一點或許是美國國務院對抽象表現主義創作的倡導——從傑克遜‧波洛克(Jackson Pollock)臭名昭著的「滴色」畫,到馬克‧羅斯科(Mark Rothko)的彩色矩形畫。在20世紀50年代針對共產主義陣營的冷戰中,中情局(CIA)積極推動這類創作,將其視作個人創作自由的代表,並贊助其在歐洲各地辦展。這種政治和文化發展在幾個層面上都具有諷刺性。

首先,曾成為抽象藝術最有影響力的擁護者的美國評論家和學者,早年都和共產主義運動有緊密聯繫,只是後來才對其有所疏遠和貶低。

評論家克萊門特‧格林伯格(Clement Greenberg)和藝術史學家邁耶‧夏皮羅(Meyer Schapiro)宣傳抽象派的最早文章,都是在如《馬克思主義季刊》(The Marxist Quarterly)和《黨派評論》(Partisan Review)這樣的共產主義期刊上發表的。此外,抽象表現主義畫家們自己也強烈支持和同情左翼,常常譴責他們所謂「資產階級價值觀」、資本主義和美國生活方式。

在更深層面上,將抽象繪畫作為個人表達的天堂進行宣導,從根本上對藝術家的思維形成誤導,致使抽象藝術的先驅者們邁出了前所未有的一步——完全放棄寫實。抽象藝術先驅們遠非在表達個人主義,在形而上學的意義上,他們恰恰是深入骨髓的、純粹的集體主義者。如同社會和政治層面一樣,在藝術領域,他們明確提出最終要消除一切「個人色彩」(individuality)。

例如,以色彩鮮豔的「格子畫」出名的皮特‧蒙德里安(Piet Mondrian)就為人類設想了一種全新的藝術和生活——要求避免「表達『特別的』、故而是人性的東西」。他辯稱,這樣人類就可以「創造出對美的直接表達……脫離自然形式的、也沒有寫實性的美」。

蒙德里安也堅決否定個體「藝術家之手」的價值。同為抽象派先驅的瓦西里‧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也同樣否定藝術家的個人性情與氣質。有鑑於此,將抽象表現主義者的各種「獨特風格」——從波洛克的「滴色」畫到羅斯科的「複合形式」(multiform)矩形——視作個人主義的終極表達,看起來真的很荒唐。然而,這正是抽象表現主義倡導者們所做的事,罔顧抽象派運動的早期歷史。

最後一點,符合常理的態度一直是美國社會的首要品性;而儘管抽象創作不知所云,美國國務院官方卻賦予其重要意義,不知不覺中敗壞了這種普世價值觀。從一開始,抽象派藝術家們就宣稱其作品超出大多數人可以理解的範疇。實際上,抽象派先驅們自稱精神貴族、被賦予了凡人未企及的精神力量!如康定斯基所說,他們是「孤獨的夢想家」,註定要被當作罪犯和瘋子而被謾罵,直到他們同道的發展足以將他們抬升到一個很高的層面。堅持捍衛抽象派為高藝術的現代派知識分子,對不欣賞這些作品的「庸人們」也是不屑一顧。

作者簡介:米歇爾‧馬德爾‧卡姆希(Michelle Marder Kamhi)是藝術評論網站Aristos的編者之一。本文節自其2014年出版的著作《誰說那是藝術?對視覺藝術的常識性觀察》(Who Says That’s Art? A Commonsense View of the Visual Arts,Pro Arte)。

責任編輯:張憲義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譯者按:19世紀後半葉以降,藉由「照相術可取代寫實繪畫」這一頗有迷惑性的主張, 現代藝術堂而皇之的全面顛覆著西方正統藝術的審美價值和表達體系,它推動畫家放下寫實基本功、乃至畫筆,也帶動觀眾不辨美醜、人云亦云。然而,終歸有人會說出那句:「皇帝沒穿衣服!」
  • 譯者按:19世紀中葉以後,現代藝術的支持者們開始全面顛覆和壓制西方正統寫實藝術的審美價值和表達體系,使之完全陷入癱瘓之境,從畫廊、博物館、藝術教育機構到報章媒體,諸多的「權威暗示」帶動著大眾不辨美醜、人云亦云。近三十年來,現代藝術的公正性開始受到質疑,同時,古典寫實與當代寫實藝術也勃然復興,此間,創辦於美國的「藝術復興中心」(Art Renewal Center®,簡稱ARC)已成為全球藝術界同好研究、交流和競賽的高端平台。本文是ARC創辦人弗雷德里克‧羅斯(Frederic Ross)2014年2月7日對康涅狄格肖像藝術家協會的主題演講,也是ARC藝術哲學系列演講的第一講,通過對一個半世紀以來藝術史的重新審視,不僅申明了視覺藝術為什麼要寫實的問題,也匡正了偉大畫作的定義。今分為五篇發表,各篇標題均為譯者所加。

  • 那麼,什麼才是美術、文學、音樂、詩歌和戲劇呢?在各個領域中,人類都利用自然提供的材料(生活中的色彩、粘土、動作和聲音),創造性地結合或塑造成能達致溝通、負載意義的東西。縱觀歷史,能傳達思想、理念、信仰、價值觀和共同生活經驗的方式一個接一個地被人們發現。涉及視覺藝術時,現代主義者喜歡說:「為什麼要浪費時間來寫實呢?前人都做過了。」這就好像是說:「為什麼要浪費時間寫東西呢?前人都寫過了。沒有什麼可說的了。」
  • 作為歷史學家、藝術家和藝術愛好者,我們一定要問問發生了什麼,了解過去並不只是為了拾起火炬前行,也是為了理解藝術史、明白所發生的事情。那麼新一代的藝術家們就能基於美術真正的成就和潛力把自己的基礎打牢,因為美術正是牢牢紮根於人類心靈及人類進行視覺溝通的希求——在這方面,美術獨具「精良裝備」。我們必須繼續改寫過去150年來的藝術史。我們必須讓真理進入教授下一代的課本,我們必須教給他們寫實視覺語言的正當性、力量與美。
  • 近年來,古典寫實與當代寫實藝術正蔚然復興,16年前創辦於美國的「藝術復興中心」(Art Renewal Center®,簡稱ARC),而今已成為集結全球藝術界同好的權威平台。近日,就寫實藝術創作、教育以及很多讀者關心的藝術品收藏投資的話題,該中心首席運營官卡拉‧萊桑德拉‧羅斯(Kara Lysandra Ross)接受了大紀元的書面採訪。
  • 羅斯認為,現代派的興起、其對寫實藝術的巧言批駁,以及藝術鑑賞的總體萎縮,要歸因於「貪婪」。可以說,在拜金的作用下,對藝術的摯愛被拋棄了。「那些大藝術家作品的經銷商們一邊咬著指甲等著每一幅畫畫完,一邊想著如果畫作源源不斷能掙多少錢。……」
  • 「我們不會買帳,不會的。我們談論這個問題,問自己想走多遠、到哪一步為止,沒人真的有答案。如果你聽我們對話,你會聽到一群人為了做一些美的事情,正在做出犧牲,他們不想做醜的東西。」庫德洛所說的這一群藝術家,正在這個看似混亂的世界中追尋著出塵之美。
  • 他就像悄無聲息地走過了一片森林,沒留下任何足跡。經過三個月的逐吋檢查、清洗和修理,約恩‧瓦杜姆(Jorgen Wadum)教授將《戴珍珠耳環的少女》的輝煌呈現給了全世界。在對荷蘭繪畫大師維米爾的經典畫作進行了最近一次修復後,22年過去,他仍然對她心有靈犀。
  • 久負盛名的、也是全球唯一的寫實藝術大賽——藝術復興中心(Art Renewal Center,簡稱ARC)沙龍,於5月13日至6月1日在紐約曼哈頓薩馬岡帝俱樂部(Salmagundi Club)向公衆展出了本年度的獲獎作品。展覽落幕後,全部獲獎作品仍可在官網瀏覽。
  • 爸,書終於要出版了,我花了好多時間重新認識您,拼湊您,書寫與刻劃您,您又重新活過來了,活在我們的心裡,活在臺灣的歷史與未來裡…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