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盆清水裡變出蓮花的神僧

「天下第一神僧」——佛圖澄
文/孫書香

佛圖澄動用道術,使缽中長出一朵潔淨的青蓮,還當場治癒了許多人的頑疾。震驚的石勒從此信服了佛圖澄。圖為清 王武《青蓮圖》。(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3344
【字號】    
   標籤: tags: ,

他能使人起死回生、役鬼神、喚風雨、眼視千里之外,聞塔鈴之聲可斷凶吉,沒有一次不靈驗的。

他就是位列《高僧傳‧神異》之首的「天下第一神僧」——佛圖澄。

佛圖澄
佛圖澄像,明趙用賢繪。(公有領域)

顯神通法力 被奉為「國師」

佛圖澄(232~348),本姓帛(也有史料記載本姓濕),西域龜茲人,出身王族。9歲出家,精進修習,誦經數百萬言,先後兩次到罽賓(今喀什米爾地區)求法問道。他深明佛理,學識淵博,善誦神咒,能役使鬼神,徹見千里之外,又能預知吉凶,兼善醫術,能治痼疾,為時人所崇拜。

晉懷帝永嘉四年(公元310年),志弘佛法的佛圖澄到洛陽時,已近80高齡。他本想在洛陽建寺,恰逢永嘉之亂,帝京動盪,於是他隱居草野四年,靜觀世變。

後來西晉滅亡,北方政權落到石勒手裡,是為後趙。佛圖澄被引見給石勒。

佛圖澄知道石勒不信佛法,就動用了道術。他用飯缽盛滿水,然後念動咒語,一會兒工夫,缽中便長出一朵潔淨的青蓮,閃耀著五色的光芒。佛圖澄還當場治癒了許多人的頑疾。震驚的石勒從此信服了佛圖澄。

生性多疑的石勒想要試探佛圖澄。一天晚上,石勒身披鎧甲、手持尖刀,全副武裝坐在大帳中。然後讓人去問佛圖澄。使者到後,還未開口說話,佛圖澄便先問道:「平安居處,無敵無寇,為什麼要中夜持械?」

佛圖澄連顯神異,使石勒對他佩服得五體投地,稱之為「大和尚」 ,奉若神明。他把兒子都送到佛寺中教養,軍政大事,必定先要請佛圖澄預卜吉凶,以決行動。

而佛圖澄只要有機會,便勸導石勒多施德化、少行殺戳、不為暴虐、改革弊陋。當時將被殺戮之人,很多經佛圖澄的勸解而豁免。

石勒死後,石虎自立,他比石勒更尊敬佛圖澄。每當朝會,石虎讓常侍以下官吏為佛圖澄抬轎,並由太子諸公扶之上殿。其時,只聽主者喝一聲「大和尚」,滿殿鴉雀無聲,眾臣都肅然起立,恭迎佛圖澄。石虎又派司空李農代自己早晚向佛圖澄問候,而太子三公則五日去拜見一次。

雖佛圖澄在石趙被奉為「國師」,備受禮遇,但他依舊嚴守戒律,過著「酒不逾齒,過中不食,非戒不履,無欲無求」的僧侶生活,以此作為身教,為僧團立下良好的傳統。

佛圖澄不重形式,勸勉朝臣勵行慈濟。當時石虎的尚書張離、張良家裡非常有錢,造大塔奉佛,佛圖澄卻說:「為人如果貪婪吝嗇,應該受現世現報,還能有什麼福分!?」他也告誡石虎:「恣意虐殺,殘害無辜,即使花很多錢去做佛事,也不是解脫災禍之道。」

石勒,是五胡十六國時代後趙的開國君主。石虎是石勒的侄兒、後趙的第三位皇帝。圖為330年五胡十六國與東晉形勢圖,當時有後趙、前涼、成漢與代國等。(公有領域)

下面是佛圖澄大顯神異的幾個故事。

以水洗腸

佛圖澄左乳房旁邊有一小洞,直通腹內,他用棉絮把小洞塞住。晚上讀經時,就把棉絮拔掉,洞中發出的光亮,遍照一室通明。逢齋戒之日,佛圖澄就來到河邊,把腸子從洞口掏出來,用水洗淨,然後再裝入腹中。

聞鈴斷事

前趙初十一年(公元328年),劉曜進攻洛陽,朝廷內外無不勸諫石勒,勿親率出兵。石勒心意不定,求問佛圖澄。佛圖澄說:「剛才法輪上的鈴聲說:『秀支替戾崗,仆谷劬禿當。』這是兩句羯族語,意思是說,軍隊出征,劉曜必擒。」

於是石勒留下長子石弘和佛圖澄鎮守襄國(邢台),他親自率兵,直指洛陽。兩軍交戰激烈,劉曜軍馬大敗。落荒的劉曜,乘馬落入水中,石勒之子石堪趁機活捉了劉曜。

此時,佛圖澄用麻油胭脂摻合,塗在掌心,見掌中有許多人,其中一人被綁縛,脖子上束著朱紅絲線。於是告訴石弘:「劉曜已擒。」佛圖澄相告之時,正是劉曜被擒之時。

龍崗咒水

佛圖澄在邢台時,襄國大旱。當時,雖有數處水源,都已乾涸,乾裂如車轍。石勒問佛圖澄如何解除。佛圖澄說,水泉源頭,一定居住著神龍,現在我去勸告它,就會有水了。

佛圖澄帶弟子數人來到泉源旁,自己坐於繩床之上。他燒香念咒,如此三日,水開始一滴滴流下,一條長五六寸左右的小龍 ,就隨著涓涓細流游出來。然後水流越來越大,隍塹皆滿。

噴酒滅火

一次,佛圖澄與石虎共坐於中堂談論經法。佛圖澄突然說:不好,幽州城起火了!隨即拿起一杯酒,含酒入口,朝幽州方向噴洒。過了一會兒,佛圖澄笑著對石虎說:「幽州的火災已經救滅了。」

石虎將信將疑,派遣使者前往幽州驗證。使者回來對石虎說:「那一日,幽州城突然起火,火從四大城門燒起,火勢猛烈。本來晴朗的天上,忽然就從南方飄來一朵黑雲,隨後天降大雨,撲滅了大火,雨中還聞到了酒的氣味。」

莫高窟初唐第323窟北壁東側中部四組故事畫中部的兩組畫面,即是描繪《幽州滅火》的場景、佛圖澄神奇法力的壁畫。其中一幅畫中,後趙國君石虎坐在胡床上,佛圖澄在施法術,手托一團烏雲,飄然向前。(公有領域)

起死回生

石虎有個兒子叫石斌,深得石勒的喜愛,一天石斌忽然暴病身亡。死後第三天,石勒在悲痛中忽然想起了什麼,喊來近臣說:「朕聽說虢太子死後,扁鵲使他復生。大和尚國師不正是聖人嗎?快去請他施法,讓斌兒復生。」

佛圖澄到後,取出楊柳枝,對著石斌開始誦咒。過了許久,只聽見石斌一聲呻吟,豁然從床上坐起,驚訝地看著眾人。自此,石勒便將自己的幼子們都送到佛寺中養活,每到四月初八佛誕,石勒還親自來到寺院,香湯浴佛,為兒子許願。

浴佛,用香湯灌拭洗佛像的儀式。明 吳彬歲《浴佛》。(公有領域)

預言國運

一日,石虎夢見一飛龍由西南方降下,問佛圖澄,佛圖澄說:「將有災禍發生。過不了十天,佛塔以西,此殿以東,會有血流之災,您一定要小心。」

兩日後,石虎的兒子石宣果然派人在佛寺作亂,並欲殺石虎篡位,因石虎有準備未能得逞。石宣被抓後,佛圖澄勸石虎:「都是您的兒子,您忍怒而發慈悲,赦免了他吧。這樣還可以有六十年的國運。何必禍上加禍?」石虎拒不聽勸,最後還是殺了石宣。

不久,佛圖澄就在鄴西紫陌上自建墳墓,回寺院後,再不與人交談,他對弟子交待:「戊申歲禍亂已生,己酉歲石氏當滅。趁著禍亂未到,我先走了。」

石虎聽說後,趕緊到寺廟裡探望,佛圖澄對他說:「國家興修如此繁盛的寺廟,本應享受福祉,但你殺人太多,違逆佛旨,如果你不肯改變,終不能享受福祉。若是你肯改變,國祚自會延長,我死後也就沒有遺恨了。」

入寂以前,佛圖澄還曾對石虎說:「人的肉身有生必有死,這是世間規律;壽數短長,都有原因,不是想延長就可以延長的;如果重道行善,勤勉修持,即使肉身衰亡,魂靈也是不滅的。我不願違背天意延長壽數。」後趙建武十四年(348)十二月八日,佛圖澄卒於鄴宮寺,年117歲。

後來,有僧人從雍州來,說見到佛圖澄向西入關了。石虎遂掘佛圖澄墓,但見墓中只有一塊石頭,沒有屍體。石虎黯然道:「石頭,不就是我嗎!」第二年,石虎就死了。

佛圖澄深知石勒殘暴,難達深理,才顯神通法力。折服石勒後,佛圖澄不失時機,巧言勸諫,弘法行道。亂世之中,百姓有倒懸之苦,佛圖澄觀機施化,使許多漢人及百姓紛紛皈依佛門,當時出家為僧,成一時風氣。石虎也因佛圖澄的影響,繼續推行佛教。

佛教在漢明帝時傳入中國,但僅在民間,影響並不大,佛圖澄在石趙弘法期間,使佛教在中國歷史上首次被最高統治者作為「國教」所崇奉。

凡佛圖澄所到州郡,無不建立佛寺,全國多達893座,他成為漢傳佛教早期極為重要的弘揚者。一時投拜的弟子接踵而來,門徒中高僧輩出,為佛教在中土興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參考資料:

《神僧傳》
《晉書‧佛圖澄傳》
《敦煌縣誌》卷5「人物」《仙釋‧佛圖澄》。
《法苑珠林》

責任編輯:李婧鋮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文殊山北涼石窟壁畫中的飛天,位於千佛洞窟頂。(公有領域)
    對於想通過「蟲洞」穿越時空的現代物理學家來說,這個穿越的故事,理論上是完全可信的。現代物理學的發展,有時不過就是給古老的佛法智慧做了註腳。
  • 目犍連大力神通第一,可以上天入地,卻被人用石頭砸死。眾比丘無法理解:一位轟轟烈烈弘揚佛法、有大神通的佛弟子,怎麼會死得這麼慘?為什麼他不能得到釋迦佛的護佑?
  • 長眉羅漢,敦煌95窟南壁西側壁畫
    修到羅漢果位之人,有諸種神通異能,無需騰雲駕霧就可瞬間穿越,且有天地鬼神護佑,為什麼還會蒙冤入獄?離越當時已修得羅漢果位,還是被國王冤判有罪,在牢獄裡關了十二年。
  • 清 吳應貞《荷花圖》。(公有領域/大紀元製圖)
    中國民間有句話,如果家裡無餘錢亦無餘糧,就叫「窮過范丹」,就是說這范丹太窮了。但是,後來范丹卻改變了自己的窮苦命,他靠的是什麼呢?
  • 在很久以前,金峰山上有一僧人叫轉乘,他出生於大和國,生性極為粗暴,脾氣無常,易發怒。但他從小就喜歡讀佛經,且愛不釋手,日夜誦讀。他立志要把佛經全背下來。
  • 日本平安時代,有位擅長和歌寫作和書法的左近少將,叫藤原敏行,他對佛家經典也很感興趣,一些朋友包括故去的亡靈,都委託他抄寫佛經,他一共抄寫了大約二百卷佛經。
  • 有宋一代風雅無雙,才子才女更是風華絕代。即使在動盪的末世,仍然出了一位濁世佳人張玉娘,其文采可與清照齊名,其德行遠追班昭遺風。她如幽蘭白雪高潔,在韶華芳齡仙逝,走過了短暫卻才情雙絕的傳奇人生。
  • 慶忌一驚,回頭用手揮向要離,沒揮中;再揮手又落空;第三次一揮,慶忌揪住了要離的頭,接著按入水中,再提起放在自己的膝上,慶忌說,「你竟敢動矛來傷害我!」
  • 椒丘訢一聽,沉默片刻後,嘆了口氣,扔下了手中的劍,對要離說,「過去,從來沒有人敢輕視我的勇猛。要離,你的勇敢超過我之上,你才是真正的天下壯士。」
  • 岳陽大觀
    從明朝永樂三年開始,鄭和7次奉命下西洋,航程橫跨十萬餘里,時間跨越28年。在海上,鄭和的船隊風帆高張,日夜不停穿越於狂濤之間,他們為何能夠如履平地般一次又一次完成歷史的大使命?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