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人世中的一點亮色

——“六四”十三周年感言
丁子霖
【字號】    
   標籤: tags: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6月7日訊】一位素不相識的朋友,多年來一直默默地關注著中國人民大學靜園一樓43號周圍的動靜。在世紀之交的一個早春,他悄悄地攝下了房前迎春花叢盛開的景象,以寄托他對死者的哀思和對未來的期盼。

這是我丈夫為一幅照片所撰寫的題詞。它是一個故事,一個在茫茫人世的悲愴中透出亮色的故事。

那是在去年歲末的一個極平常的夜晚,我正拖著一天的疲憊准備歇息,忽然听到院門外有輕輕的叩門聲。我勉強打開了大門,原來是一位素不相識的中年男子。他身上裹著厚厚的羽絨服,連衣的帽子把頭部包得嚴嚴的,腋下還夾了個扁平的紙包。我從他半露的臉上仔細端詳,卻認不出是誰,心里正有些納悶。陌生人先開口了。他說他住得离我們不遠,常常來人大走動,早已認識我們了。

于是招呼他坐下,听他作自我介紹。對自己,他說得很少,大概覺得這并不重要;但對我們,他卻知道得很多,也很清楚。他說他每次來人大都要從我們的住家前面經過,這多年來一直默默地關注著這里的動靜。他從我家陽台上是否晾晒衣服、院子里積土的多少來判斷我們南來北往的行蹤;從我家門前“便衣人員”的人數和警戒狀態來判斷我們處境之安危。他甚至注意到去年“六四”期間我家門前多年來第一次沒有停靠來歷不明的小汽車,也第一次沒有見到那些似曾相識的面孔。

從他的言語間我听出他想要證實些什。我于是如實相告:“有時他們(指便衣警察)還來,但來的次數少些了;只是電話仍受到監控,大概方式有所改變吧。”我盡量把語气放得緩和些,以解除他的疑慮。因為這多年來,人們一說起靜園一樓43號,就如同說的是令人生畏、卻步的虎穴,即使是最熟悉的朋友,也會產生一种莫名的恐懼,更不要說貿然登門了。

也許因為是初次見面,他顯得有些局促、矜持。他說他這次來訪,只是想讓我們知道,我們并不孤立,人們也沒有忘記“六四”。他說盡管平時沒有交往,碰面也不說話,但很多人都一直在關注著我們,希望我們保重!

說著,他打開了隨身帶來的那個扁平的紙包,撕去里面的另一層包裝紙,原來是一個普通大小的長方形鏡框。再仔細一看,鏡框里夾著的是一張彩色照片;整個畫面被一垛盛開的迎春花牆占去了大半,沒有人物,也沒有其它引人注目的景物。

“這拍的是哪里啊?怎我有點眼熟!”我不解地問。“這就是你們家呀!怎您認不出來?”

我這才醒悟過來,認出了那幅照片的拍攝地點。

原來這些年來,我們等不到房前的迎春花開就离開北京去南方了,而當我們于5月下旬返京時,所能看到卻已經是一垛濃密的綠牆了。因此在我的記憶里,几乎沒有留下他那幅照片所拍攝下的景象。何況,這些年來,無論是我自己,還是我丈夫,也都再沒有一個好心情去照料院內院外的那些花花草草了,久而久之,也就產生了一种生份感。這對我來說,固然是辜負了大自然的一番美意,但又何嘗不是一种無法追回的失卻呢!

我不無歉疚地傾听著他的陳述。

他說,每年春天,當我家門前迎春花開放的時候,他都會發現我家小院內塵土堆積,陽台上也無任何晾晒的衣物,就知道我們已去了南方,見不到迎春花開的景象了。一連好几年,都是如此。于是他萌生了一個念頭:何不把這個景象拍攝下來送給我們呢?

他說,北京的春天來得晚,人大校園里那多花木,無論是公家的還是私家的,都沒有你們家的迎春花開得早;而且是整整一垛花牆,而且那金黃色的花朵是那樣的燦爛、耀眼。他說每當這個時節,他都要在我家的這垛花牆前駐足良久,盡情觀賞,然后騎車去人大校園里到處尋覓,看看別處是否也种植有這樣的迎春花,是否也開放得那早。結果他惊奇地發現,整個一個大院,竟沒有第二個地方能看到如此賞心悅目的景象。他說,在人大院內,惟有你們家的迎春花最早給人們帶來春天的信息。

他的敘述讓我感動,也使我生出一种淡淡的感傷。

是啊!愛花是人的天性,花歷來被看作一种有情物。但對我來說,象愛花、賞花這類事情早已与我無緣了,尤其是在北京這塊傷心地。我已經認不得曾經是自己親手栽种的那些迎春了,它們在我的心目里,好象依然是十多年前的那個模樣。這是因為,在我的床頭挂著另一個鏡框,同樣是一幅彩色照片,同樣是以家門前的迎春花為背景,不過不是開花的季節。那是89年5月1日我和儿子、丈夫的三人合影。這天正是我們女儿舉行婚禮的日子。由于當時北京正鬧著學潮,所謂婚禮也就只是全家聚在一起吃一頓飯、照几張照片即草草了事。可是沒有想到,僅僅一個月后,儿子就离開了我們;而那幅照片也就成了儿子生前与我們的最后一次合影。我這十多年來,天天面對的就是這樣一張照片,能在我心里留下的,也只是這僅有的一個美好的時刻。那時,我家門前的迎春花還長得不足一米,而且印象里也沒有開過花。

現在,我有了另一幅迎春花的照片,它們已長高了,而且已花開滿牆,而且是那樣的燦爛、耀眼;但我反而陌生了。

來訪者告訴我,他之所以要拍攝這樣一張照片,是因為他從我的那本“禁書”(指《“六四”受難者名冊》1994年香港《九十年代》雜志社出版)上看到了那幅我与儿子、丈夫的合影。他說我們應該有另外一幅照片,不是為了替代,而是為了讓我們看到這個世界的另一面——向人們顯示出亮色的一面,給人以溫暖和希望的一面。

我感謝這位素不相識的朋友,感謝他給我送來了這份春天的禮物。

今年,是89天安門運動和“六四”大屠殺十三周年。在去年的這個時候,我和我的難友曾在一份題為“天安門母親的話”的宣言中說過這樣一些話:

“作為這個群體中的一員,我們每個人的社會地位、生活境遇乃至政治和宗教信仰都不盡相同,但我們作為母親,我們對自己的儿女、對所有孩子的愛,對和平、安宁的向往,對強權、暴行、殺戮的憎惡,對弱勢群體及受害者的同情,卻是相同的,因為這一切都出自一個母親的天性。

“我們將把這种愛視為一种責任,希望以此來呼喚人們的良知,來化解人与人之間的猜疑和仇恨,來改變至今仍遺留在我們頭腦里的對生命及人的价值的漠視。

“我們相信,這种來自生命源頭的愛是偉大的,它作為一种責任,將使我們變得更堅強、更智能,也將使我們的世界變得更理智、更富有人性,從而更有效地制止暴行与殺戮。

“我們這個苦難深重的民族,淚流得已經太多,仇恨已積蓄得太久,我們有責任以自己的努力來結束這不幸的歷史。今天,盡管我們所處的環境仍然是那樣的嚴峻,但我們沒有理由悲觀,更沒有理由絕望,因為我們堅信正義、真實和愛的力量足以最終戰胜強權,謊言和暴政。”

我在這里重复這些話,是想讓所有相識和不相識的朋友知道,在我的內心深處,一直存在著這樣一种希冀,而且,我也意識到自己有這一份責任。今天,在我們所生存的這塊土地上,災難仍在繼續,生命也仍在繼續,但我們所需要的卻不應該是等待!

2002年4月22日 (丁子霖 6/5/2002 11:42)(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28日在西北部六點八級的地震,扰亂了居民的生活,以下是他們親身經歷地震后的感言:
  • 明天就要走馬上任的郝龍斌在立法院發表了臨別感言。郝龍斌受到歡迎卻不代表行政院的改組獲得掌聲......
  • 台灣的國民党將于二十四舉行党主席選舉,參選的現任党主席連戰預計在二十四日上午九時前往台北市委員會投票,并在傍晚發表當選感言,當選聘書則預計在二十八日頒發。
  • 今日之中國人,功利主義當道,犬儒主義盛行。為了錢財利祿,為了從當權者那 里分一杯羹,不惜向權勢低頭,不惜泯滅良知,正義,拋棄了起碼的道德底線。 看看今天的中國,良知喪盡,道德淪陷,貪污盛行,物欲橫流,賣淫女喊出了 “不是處女不要錢”的口號,而國家總理給培養國家公務員的上海國家會計學院 的題詞居然是“不做假賬”!大街上可當眾強奸賣花女,一語不合馬列主義研究 生被挂“公安”牌子的惡徒活活打死。一邊是農民的溫飽線只有一年650元人民幣 (國家統計局數据),一邊是千金買笑200億美元用于申辦奧運會。一邊是河南農村 盛行賣血,血頭盤剝,導致愛滋病毒大面積傳播;一邊是不准以一己之力幫助受 感染的村民,
  • 城市大學今年頒發的榮譽博士學位名單上﹐有一個「飛入尋常百姓家」的名字——周潤發。城大選中他﹐不但因他對推動本地電影有極大貢獻﹐還因他立下終身學習的楷模。這位香港人所共識﹑暱稱「發哥」的藝人的獲選感言是﹕「只要不斷努力﹐總有成功的一天。」這句話﹐對今天不少身陷經濟迷霧的港人﹐具有「打打氣」的積極作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