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中的人生】今年歡笑復明年,秋月春風等閒度

宇生
font print 人氣: 268
【字號】    
   標籤: tags:

自古以來,騷人墨客常以感嘆時光短暫為題材,提醒人們要及時努力,莫虛擲光陰。白居易於《琵琶行》一文中曾說:「今年歡笑復明年,秋月春風等閒度。」然而,對於流逝的時光,又有幾人能瀟灑從容以對呢?

於是有人說,生、老、病、死是人類跳脫不了的宿命,人終究不免一死,何必認真過日子?難道我們只能這麼消極悲觀嗎?

非也!常聽到類似這樣的一句話:「你不能延伸生命的長度,但你可以決定生命的寬度。」既然,留不住時間無情的腳步,不如沉澱自己,體悟生命的意義,以正確積極的態度來面對人生。有人一生戎馬戰場,名垂青史;有人寄身於翰墨,成就不朽的盛事。他們的生命的寬度在增加,而且縱貫古今!

而我,選擇走一條返本歸真之路,修煉得道之說乃自古有之,透過修煉,提高心性,讓身處濁世紅塵的自己有機會超脫出塵。儘管人生有悲喜交加的不同遭遇,我選擇感恩與面對:感謝是因為有了挫折,才有修正自己的機會;而願意面對,才會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驚喜!當人生的終點線拉起時,我將以了無遺憾、微笑、瀟灑的姿勢抵達!

現今的人們,在追求科技生活的牢籠裡生活,有的人早已忘記老祖先留給我們的許多智慧及珍貴文化遺產。許多人選擇追逐名利、拜金的物質生活,汲汲營營地過著自以為是「歡笑」的日子!然而當人生的曲子終了時,才愕然自己所擁有的一切都是虛幻,屆時再慨歎「等閒度」,是否已太晚?@*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張可久,元代散曲作家。字小山,一說名久可,號小山。慶元(今浙江寧波)人,屢為小吏,年代略晚於馬致遠,約是十三世紀後期、十四世期初間之作家,生平事蹟難考,僅能由他的曲中窺其身世一斑。在充滿鬱鬱不得志的作品中,可知其為懷才不遇、困於仕途的江南才子。由於仕途不得意,而歷遊江南之名勝古蹟,足跡遍於江蘇、安徽、浙江、湖南一帶,晚年隱於杭州。
  • 關漢卿,字漢卿,號己齋叟;大都(今北京)人,是「元曲四大家」之一。他是元代雜劇作家中的領袖級人物,《錄鬼簿》將他列於「前輩才人」56人之首。關漢卿的創作力十分驚人,所作劇曲,是元人中最多的,其中以雜劇的成就最大。他一生寫了60多種,今存18種,最著名的有《竇娥冤》、《拜月亭》、《救風塵》、《單刀會》、《蝴蝶夢》等。
  • 惠娟得法已經四年,起初是因為身體狀況不好,常常生病發燒感冒,一次颱風假期,當時她正發著高燒,阿姨介紹她看《轉法輪》一書。就在她看完《轉法輪》時,高燒退了、身體不知不覺舒坦起來。後來,惠娟透過網路獲得更多關於法輪功的資訊(如五套功法及煉功點等),也就這樣開啟她修煉後健康幸福的人生!
  • 馬致遠,字千里,號東籬,元朝大都人。生於富豪家庭,飽讀詩書,滿腹經綸,年輕時曾熱衷功名,但仕途並不顯達,雖曾擔任江浙行省務提舉官一卑職,卻常受正職的蒙古官吏牽制。所以,抑鬱不得志的他到了五十歲左右,看破了官場浮沉榮辱,退隱山林,以詩酒自娛。過著「酒中仙、塵外客、林間友」的生活,不再與統治階層同流合污。
  • 鄭光祖,字德輝,平陽襄陵(今山西襄汾縣)人,生卒年不詳。他是元代著名的雜劇家和散曲家,與關漢卿、馬致遠、白樸齊名,號稱元代四大雜劇家之一。據學者考證,鄭光祖一生寫過18種雜劇劇本,全部保留至今的有《迷青瑣倩女離魂》、《芻梅香騙翰林風月》、《醉思鄉王粲登樓》、《輔成王周公懾政》、《虎牢關三戰呂布》等。
  • 白樸字仁甫,一字太素,號蘭穀,出身金朝的官僚家庭,其父親白華,是仕金樞密院判官,也是著名文士。白樸處於動盪的年代,蒙古軍攻南京(今開封)時,父親隨哀宗奔歸德,母親被擄送往蒙古軍中,當時白樸年甫七歲,由父親的好友元好問收養,元好問視如已出。
  • 《三字經》裡有一句話:「蘇老泉,二十七,始發憤,讀書籍。」這位蘇老泉,就是蘇軾與蘇轍的父親,「三蘇」之首的蘇洵。蘇洵(1009——1066),乃北宋散文家,字明允,號老泉,自稱「西蜀匹夫」,可見其一生是「嘗有志於當世」、「方不見用於當世」的文人。
  • 蘇轍(1039~1112),享年74歲,字子由,號潁濱遺老,蘇軾之弟,唐宋八大家之一。其為人沉靜簡潔,鮮言寡欲,性孝友。“與兄進退出處,無不相同,患難之中,友愛彌篤,無少怨尤,近古罕見”(《宋史蘇轍傳》)。
  • 顏真卿字清臣,生於唐中宗景龍元年,卒於德宗貞元元年,享年78 歲。封魯郡公,世稱「顏平原」、「顏太師」、「顏魯公」等。顏真卿幼年失怙,隨母殷氏寄居舅家。顏氏世代家學淵遠,名重當世。殷氏亦是名門望族。少年顏真卿在雙方長輩的悉心呵護與嚴格教育下,學業精勤,尤工書法。
  • 清明之際,舍妹夫婦遠攜父母靈骨而歸葬於故鄉,余在海外,阻於國難不能奔赴,乃弔之以文,曰: 嗚呼!先父仙逝,十三春秋;先母駕鶴,亦近三月。憶思雙親,善良一生。育我兄妹,兼濟親族。力有大小,唯盡本分。載入家譜,亦有光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