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故事:周公-忠臣的典範

font print 人氣: 165
【字號】    
   標籤: tags:

周武王駕崩以後,成王非常年少,周公於是替成王攝政。成王長大後,周公就還政於成王,非常謹慎恭敬的侍奉成王,生怕犯什麼錯誤。不過由於周公的權力很大,成王自己又剛剛掌握政權,這時又有人說周公的壞話,成王就對周公產生了懷疑。

為表明心跡,周公寫了一首詩,在詩中,周公一方面表示對周室、成王的忠貞,一方面警告那些散佈流言的人「無毀我室」。

周公將這首詩送給成王,成王讀了詩,還是不相信周公。周公沒有辦法,只好逃亡到了楚國。由於成王懷疑周公,引發了天怒,這一年的秋天,在莊稼成熟還未收穫的時候,天突然刮起了大風,雷電交加,田裡的莊稼全部被吹倒,連大樹都被連根拔起,全國上下一片恐慌。

但是成王卻認為天發怒,是由於天下人事關係的異常引起的。那些製造流言的人,這時又在成王耳邊說:「天變是不是警告您,要防止周公篡權?不然,怎麼這麼厲害呢?」聽了流言,成王覺的很有道理。於是,他決定打開收藏文書的金匱,希望從中找到對付周公「篡權」的辦法。

但在金匱中,成王卻意外的發現了周公的一個祈禱冊文。當初成王年幼的時候,生了重病,周公就剪下自己的指甲沉入河中,向神禱告說:「成王現在年幼沒有主張,冒犯神的是我姬旦,如果神要懲罰的話,就懲罰我吧。」後來成王果然痊癒。看了冊文,成王才知道周公對王室的忠誠是絲毫不用懷疑的。於是,他請回周公,誠懇的說:「你一直盡心盡力,我年幼無知,聽信流言,以致引起了天怒,請叔父原諒我。」

中國傳統文化講「忠」,對君主要盡忠,周公就是儒家忠臣的典型。他忠心耿耿的輔佐周王室,恪守臣道,他這種忠君尊王的精神成為古代臣子的道德典範。

【正見網】(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北宋時的程顥是一個有著強烈的濟世安民之志的儒者,無論在哪裡做官,他都將「視民如傷」四個字作為自己的座右銘,勉勵自己勤政為民。他在扶溝縣任職時,幫助百姓解決了不少實際困難。
  • 程顥出身書香門第,從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追隨他三十餘年的門生劉立之常跟朋友說:「與老師相處這麼久,從來沒見他發過火、動過怒,一般人很難有這種修養。」
  • 范仲淹在泰州當官的時候,認識了當時年僅二十歲的富弼。一見面之後范仲淹對富弼大為欣賞,認為他有王佐之才,把他的文章推薦給當時的宰相晏殊,還替他做媒,讓他做了晏殊的女婿。
  • 「天衣無縫」這則成語的意思是指天仙穿的衣服沒有任何拼接的縫隙。它來源於《前蜀·牛嶠·靈怪錄》:織女曰:「天衣本非針線為也。」
  • 雖然世人都知道名利只是身外之物,但是卻很少有人能夠躲過名利的陷阱,一生都在為名利所勞累、甚至為名利而生存。一個人如果不能淡泊名利,就無法保持心靈的純真。終生猶如誇父追日般看著光芒四射的朝陽,卻永遠追尋不到,到頭來只能得到疲累與無盡的挫折。
  • 宋代楊萬里的妻子七十多歲了,每到天寒時都早早的起床,然後徑直走進後院的廚房裡,熟練的生火、燒水、煮粥。滿滿的一大鍋粥要熬上很長時間才行,楊夫人靜靜的等著。過了一會兒,清甜的粥香順著熱氣漸漸充滿了廚房,飄到了院子裡。
  • 范仲淹晚年被貶之後,用自己多年的俸祿積蓄在故鄉蘇州買了一千畝良田,用收來的租米賑濟同族中貧困的人。有人很不理解他的做法,就勸他說:「你這樣做,讓子孫後代怎麼辦呢?他們會因為這個原因而怨恨你的。」
  • 柳宗元和劉禹錫是詩文方面互相欣賞的好朋友。唐代順宗永貞年間,二人共同參與王叔文集團的政治改革。後來革新運動失敗,柳宗元被貶職到邵州任刺史,赴任時還沒走完一半路程,又被貶職到永州任司馬。
  • 此時范仲淹才知道自己不是朱氏子孫,雖然繼父待他很好,但是他決定要自己獨立,便收拾簡單行囊,到學子集中之地南京應天府去求學。
  • 中國傳統文化認為要治國平天下,最首要的是先修身,做一個正直的人。儒家在考察人的時候,首先考慮的也是人的品德,而不是人的才能。在儒家看來,人首先要學習的是使自己成為一個道德高尚的人,這樣才能成為一個有用之才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