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感悟:心慈才能高壽

貫明
font print 人氣: 15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8月24日訊】由於人們都希望健康長壽,因此市面上有關保健與養生的書籍和製品也很多。然而,不管人們如何注意飲食與體育鍛煉,卻總是治標不治本。人世間的大多數長壽老人並沒有刻意的追求豐厚的物質生活,在飲食方面甚至是非常儉樸的,他(她)們共同的特點就是面露慈愛,清心寡慾,全都不是好勇鬥狠之人。由此看來,健康與長壽並不完全決定於物質生活,它與人的心性和脾氣等精神因素也密切相關,心懷善念、慈悲待人才是最佳的養生之道。人世間雖然沒有延年益壽的特效仙丹,但是慈悲之心遠勝於任何養生良藥,心慈就能長生,行惡必然折壽,這個道理並不是每個人都知道。

我的大伯在大清王朝覆滅的那一年出生,今年整整九十五歲了。儘管在那座小城裡是首屈一指的高齡,卻仍然身板硬朗,精神充沛,走路也不需要手杖。經常有附近的親朋好友前來向他請教養生之法與強身之道,他總是笑而不答。每當被大家追問急了,他就說:「我的教養生之法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學得來的,你們中間有許多人逞強好勝,等把脾氣改好了之後再來問我吧。」終於有一天,我得到了一個與大伯長談的機會,於是就請求他把自己的養生之法傳授給我。

大伯思考了片刻之後對我說:「我年輕的時候,曾經找一位非常著名的算命大師為我算命,他當時斷言我只能活到47歲。我不相信他的說法,於是我就自己學習算命。我學過生辰八字、紫薇斗數、姓名學及占星術等,當時不是覺得算命靈驗,而是想證明算命是騙人的東西。我也發過誓,活過了47歲就去砸爛那個算命大師的招牌。」

「但是後來我愈學愈怕,因為我發現自己算自己,確實活不到47歲。這時候,我徹底的改變了自己的人生觀念,就跑去做慈善。當時我想反正也活不多久了,那就好好的利用剩下的歲月,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我很積極的投入慈善事業,周圍的人都說我變了,從一個急躁勢利的小人變成了一位敦厚慈愛的君子。就這樣不知不覺的活過了47歲、48歲,49歲・・・・・・,今年已經95歲了,仍然紅光滿面、生機勃勃,比年輕人活得還要健康。」 我不禁好奇的問他:「那你去砸過那個算命大師的招牌了嗎?」 大伯眼睛一亮,回答我說:「我為什麼要再去砸他的招牌?如果不是他當年警告我,按我以前的個性損人利己,我肯定活不過47歲、早就去世了!他算得並沒有不準啊,只是我的慈善之心改變了我的命運,我感謝他還來不及呢!」

大伯的養生之法使我沉思良久,感觸頗深。是啊,人世間的任何藥物或食品都不可能使人長生不老,而真誠的人品、善良的心靈以及寬容的胸懷則確實可以使人延年益壽。因此,心慈善行才是高壽的靈丹妙藥!@(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當一個人在人世間為了個人利益去爭去鬥的時候,就會引起無限的紛爭與怨恨。這些怨恨又會積下無盡的惡緣,在現實社會中產生了數不盡、理不清的是是非非。遠離是非的最好的方法就是寬容忍讓,時時刻刻保持一顆慈悲祥和的心態。只要待人謙恭有禮,行事多給別人一份尊重,「得饒人處且饒人」,就不難遠離是非的漩渦。
  • 人世間每天都發生著許多幸運或不幸的事件。每當發生幸運的事情時,很多人都不認為那是善有善報的結果,總把它解釋為那是一次偶然的事件,理由是還有許多行善的人現在並沒有得到善報;每當發生不幸的事件時,那些人也不認為那是惡有惡報的結果,而是把不幸的事件解釋為偶然發生的,理由是還有許多人世間的大惡人儘管已經惡貫滿盈卻仍然還沒有受到惡報。
  • 生命的意義在於昇華和返本歸真,因此有錢有勢並不是人生成功的標誌。一個人即使人生中無財或少財,只會使他生活得非常艱難,但是卻無礙於其生命的昇華。天生我材必有用,一個人的一生是否成功,並不是以得到錢財的多少或權勢的大小來決定的,而是在於人的思想境界是否在有限的人生中真正得到了昇華。
  • 識正邪、明善惡是一項做人的最基本的智慧,一個不知好歹、是非不分的人生是非常可悲的。不辨善惡的人最容易上當受騙,也很可能為了蠅頭小利去傷害好人,從而遭受惡報,其結果必然是害人害己,後悔莫及。因此,客觀的獲取正確的信息,瞭解事情的真相,不為事情的表面現象所惑,對於每一個人來講都是十分重要的。
  • 由於人世間存在著相生相剋的理,所以就派生出了「以惡制惡」與「以毒攻毒」這樣的世俗智慧。當世人的思想境界都在同一個層次水平上時,人們就想不到「以善制惡」那樣的大智慧,只能以「以惡制惡」這樣的方式來抑制人世間的邪惡,當然這樣的方式無法根除邪惡的存在,也無法剷除人世間的邪靈巨惡。
  • 《三字經》中說:「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這兩句話的意思是說,一塊美玉如果不經過精雕細琢就不可能成為一個精緻的玉器,人如果不認真學習,就永遠不會懂得許多知識和道理。
  • 對於商人來講,將本求利、追求商業利益本是天經地義、無可厚非的,不過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歷史發展過程中,「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作為傳統文化的價值取向,是古代中國商人普遍認同的道德準則。「仁義禮智信」與「君子重信義」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因此在歷史上也不乏富而有德、重義輕利的仁人君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