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日記(182)

彼得.巴菲諾維奇.弗拉基米洛夫
font print 人氣: 5
【字號】    
   標籤: tags:

1945年5月6日

大會把黨政軍所有的主要領導人都召集到一起了。這是就近觀察他們的難得的,也可說是惟一的機會。

事實上我每小時就進行有意思的會見、談話、介紹。
———-

評楊尚昆的發言:

1. 他承認整風是正確的。

2. 他號召以毛澤東思想來培訓幹部,宣稱馬克思主義和聯共經驗對培訓中國幹部毫無實際價值。

3. 楊尚昆談到他錯誤地死背下來的觀點中,有下面這樣一點:中山大學低估了農民的革命作用。那兒只講授“農民落後,農民獨自做不成什麼事情”。他的這種說法,是對毛澤東有關農民的中國革命中的特殊作用的觀點所作的引申,否定了工人階級的領導作用,肯定了黨內的農民意識。

4. 楊尚昆談到他錯誤地死背下來的觀點,還有據說是莫斯科的想當然教育,認為“反動陣營是鐵板一塊”,“看不到其中有矛盾”。

楊所追求的目的是:為毛澤東與美國人接觸找理由辯解,而這種接觸是在暗中進行勾搭,超出了正常的同盟關係。

5. 楊確認“中間份子對中共的價值”,斷言黨內存在小資產階級份子是正常的。這個論點從另一方面說明了同一發展過程:儘管他們販賣馬克思主義的詞句,黨還是在蛻化為典型的農民黨。資格審查委員會主席彭真的報告,證實了我的結論。752名代表中,有401名為知識份子代表,324名為職業軍人。這些人大都出身於富裕階層或農民家庭。出身於工人或者與工人階級有長期緊密聯繫的的知識份子的黨的工作者,大會上為數很少。因此,彭真在報告裡對代表的成分避而不作階級和社會分析。但是,即使沒有這樣的分析,也可以明顯地看出,代表主要來自農民和同人民沒有聯繫的知識份子,以及職業軍人。這再一次表明黨正蛻化為農民黨。幾乎所有代表的發言都使我得出這個結論,不管他們怎麼援引馬克思和列寧的話。

6. 楊明確地說,沒有毛澤東,中國就不可能有馬克思主義。

7. 楊在大會上的講壇上承認他一直在告密,告發他的黨內同志。他把他自己的過錯歸咎於莫斯科。1928年,托洛茨基主義使布爾什維克黨面臨分裂的威脅,黨對它進行了鬥爭。楊對此知道得很清楚。他蓄意歪曲這一鬥爭來為整風的思想原則作辯護。

8. 楊說,他自己是個機會主義份子,只有這一點他算說對了。是什麼樣的機會主義,左的還是右的,這倒無關緊要。主要的是他背叛馬克思主義以適應整風這種“現實的馬克思主義”。(待續)(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