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婆婆的雪鞋》序

馴鹿民族的命運與勇氣

文/呂政達
【字號】    
   標籤: tags:

首先,做一個選擇題。

你認為,什麼樣的女人,特別吸引人?1. 有權力的女人;2. 美麗的女人;3. 富有的女人;4. 聰明的女人。

你想,這幾個答案,大概已包含女性吸引人的特質了。然而,試想很久以前,遙遠的阿拉斯加,兩個遭族人拋棄,在雪地荒野求生的老婆婆,沒有權力,容貌蒼老,既無恆產,也缺乏驚人的經歷事蹟,卻為什麼在這本書問世以來,經過讀者的閱讀、相傳,成為某種令人神往的女性典範?

當你開始讀這本書,追尋星月下兩個老婆婆的雪地蹤跡時,這個問題,將反覆在你腦海翻湧、浮顯。你不可能照單全收故事裡古老的求生技巧,獵捕松鼠、柳樹松雞和野兔,或真的有意學習拋擲手斧,泅入冰凍河水捕魚、生火。薰習資本主義商品交易邏輯的社會裡,這些情節描繪,只會是不合時宜的異國風味,或遠處的民族寓言。然而,穿透故事表相,讀者將能體會,「生存」以及其本身彰顯的意志,已經足夠讓我們動容。

正如威兒瑪‧瓦歷斯透過莎,較年輕的那個婆婆說的:「我的意志力比我的身體知覺還要強大。」這句話,從原始洞窟到現代職場,在所有人類群聚型態裡,都可輕易找到擁護者,也可輕易成為艱難處境時的救贖。

把這個故事當成警世寓言,威兒瑪‧瓦歷斯最少告訴讀者兩個道理,一,為了生存,人可以做出殘忍的事,降到像狼群拋棄病狼那般的動物本能,甚至觸犯吃人的禁忌。

然而,也是為了生存,也可以做出高貴的事。像故事裡兩個老婆婆的互助、友情、勇氣與激發潛能。放棄努力而死去是比較容易的,但活下去並不是「為了向任何人證明什麼」,「生存」就是意志與智慧最好的証明。

威兒瑪‧瓦歷斯是阿拉斯加的哥威迅人,近代史裡,這個有著「馴鹿民族」封號的族群處於滅絕與消逝的危機裡。2003年,美國國會還否決布希政府開發馴鹿最後棲息地的龐大計劃,當年,哥威迅人的領導者成為挽救生態的戰士。

事實上,從這本早十年出版的故事書裡,我們就已預見了馴鹿民族的命運與勇氣。雪地上兩個老婆婆的微小身影,竟然就是這個游獵部落的縮影──現代文明要拋棄他們,為了開發和商機趕盡殺絕,而說不定,哥威迅人早就從這則流傳千年的口語傳奇中,學習到面對強權的意志與勇氣。生存,就是一切的開始。

有位北美的原住民作家曾說,每個印第安人聽來的故事,都可以寫成書。威兒瑪‧瓦歷斯則真的將媽媽講給她聽的故事,寫成了動人的雪地篇章。建議有興趣的讀者還可找她接著寫的《Raising Ourselves:A Gwich’in Coming of Age Story from the Yukon》一讀,這本書是她從傳奇故事轉入現實的自傳性作品,更具體細微的描寫了阿拉斯加人面對現代文明入侵的種種心情與調適。

你還可讀到媽媽跟她講《星星婆婆的雪鞋》故事時,那棟只有兩個房間,卻擠滿十二個兄弟姐妹的小屋,以及父母為了餵飽他們的各種奮鬥經過。你才會真的體會,為什麼在她的作品裡,生存是如此重要的一件事。

你喜歡這個女人嗎?◇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醫師也是人,也有他自己的家人及親朋好友。醫師有凡人的感情與理性,也有屬於凡人的身體、心理與靈性,脫下白袍,他與一般人無異——會生病、會死亡。

    前三章是醫師面對自己所診治的病人臨終與死亡時之態度,本章就將焦點回到醫師本身,探討醫師在面對自己親友死亡時之態度,同時探討醫師本身的生死哲學觀。

  • 第一次聽人說起青松穀東會,我好羨慕,那之前才剛嘗過一次果樹認養徹底失敗的滋味,當時我以一棵果樹五千元的代價,讓消費者認養,我擔任平日所有的管理工作,也歡迎認養者隨時來「鬥腳手」。消息寄給朋友,朋友再傳給朋友,收到二十多個認養訂單,但沒人依約預先付款,當然也沒人說要來工作。
  • 「喂!你好,我是跟你們買米的那個……」「喂!請問你們是不是有在賣米……」自從接下穀東俱樂部田間管理員的棒子之後,每個月總會接到不少這樣的電話。咦?穀東俱樂部難道不是標榜說,讓吃米的消費者,有機會透過「委託耕作」的模式,變身為貨真價實種米的農夫嗎?怎麼還會有人上門買米?聰明如你,或許一眼就看出了其中的矛盾,但是究竟如何,還請耐心聽我娓娓道來。
  • 在東方社會中,最常聽到的是:「我們缺資源、缺技術、缺資金、缺市場、缺政府的扶植、缺低利的貸款……」事實上,最缺的是人才,更缺的是人品;反映在企業經營上的,就是缺「企業倫理」(或「企業品德」)。
  • 在我交往的朋友中,最會運用中文抒發情感、表達思想的,首推高希均教授。他舉筆為文時,總會引人入勝;在演講時,更是鏗鏘有力,風趣橫生。有人說,近代思想家梁啟超的筆鋒常帶感情,易滲入人的肺腑,而我認為現代的經濟學者高希均筆鋒不僅常帶感情,而且也富理性。本來,經濟術語是無感情而重理性的,但高教授卻賦予它趣味,容易引起讀者的共鳴。
  • 現代父母比過去的年代接受了更多的教育,有了更好的專業訓練,但是在為人父母及教養孩子的挑戰中,因為社會文化的快速改變,卻也面臨了更多的挫折與不確定。

  • 自十七世紀起,法國人便不斷地造訪中國,無論往昔造訪的理由為何,今日大底是宗教、軍事、商業或藝術。法國對中國的這種狂熱,並未將台灣排除在外;十九世紀末法國遠征台灣未竟其功的經驗,及今日與台灣的文化經濟交流,都讓西方發現,台灣是一個中華文明未受革命摧殘的真正中國。
  • 中國所呈現的整體形象,並不協調:中共文宣影片所強調形塑的是成功、進步、穩定及和諧,但影像卻是經濟躍進、暴發戶新貴及悲慘平民交叉呈現。當影像出現貧苦的農民、百受凌辱的移民、遭排擠的勞工,以及孤獨老人與病人時,影片都以「我們正處過渡時期」一語帶過。這不正是昔日導致中國帝王遜位時所呈現之民心渙散的景象?
  • 高智晟承傳了母親的善良、勤勞和堅忍。他做律師,常常是免費為最底層窮人打官司。他走在燈火輝煌的大街上,心想著那些還在苦難中掙扎的人們,所以他告訴妻子,「我覺得我跟這個社會是隔開的,我融入不到這個社會當中。因為我掙的錢越多,我的當事人的苦難越多。」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