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業雄心 要建立在 企業品德上

文/高希均
font print 人氣: 6
【字號】    
   標籤: tags:

最缺的不是人才,是人品

在東方社會中,最常聽到的是:「我們缺資源、缺技術、缺資金、缺市場、缺政府的扶植、缺低利的貸款……」事實上,最缺的是人才,更缺的是人品;反映在企業經營上的,就是缺「企業倫理」(或「企業品德」)。

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對人才有嚴格的要求。他指出:除了教育程度、分析能力、實事求是、想像力、領導力、衝勁,「最重要的還是他的品德與動機,因為愈是聰明的人,對社會造成的損害可能愈大。」

落實企業倫理

千年以來,「情、理、法」維繫著社會的安定與倫理。

與情理法相左的情況出現時,我們稱之為「寡情」、「悖理」、「違法」。情理法中的「情」與「理」,與當前大家關心的企業「倫理」(或道德、或品德、或形象)格外相關。

「倫理」(Ethics)在中外的哲學文獻中,可以出現很多嚴格的定義與界限。在本文中,「倫理」(或品德)是廣泛的指陳:

(1)從道德觀點來做「對」與「錯」的判斷。

(2)人際之間的一種是非行為的準則。

(3)符合社會上公認的一種正確行為與舉止。

對台灣社會最實用的定義也許是孫震教授所鼓吹的:「倫理就是理當如此,是不該講利害的。」(參閱《人生在世:善心、公義與制度》第四篇,聯經,二○○三年。)

就企業而言,「倫理」所牽涉的對象有三大範圍:

(1)與產品及業務相關:消費者、供應商、採購者、競爭者、融資者等。

(2)與企業內部相關:會計人員、採購人員、董事、股東、員工等。

(3)與經營環境相關:政府官員與民代、稅務機構、利益團體、媒體、社區。

因此,面對這種風險,管理良好的公司,就會訂定嚴格的公司營運準則,與公司的企業倫理。這兩者就構成了愈來愈受到重視的「公司文化」。

具體來說,推動企業倫理,常常會從多方面同時著手:

(1)訂定嚴格的員工「可做」與「不可做」的準則。

(2)設立獨立性的業務督導部門,包括採購、人事、招標、財務、管理。

(3)高層主管言行一致,以身作則。

(4)加強員工道德訓練與參與。

(5)董事會決策透明化,增設外部董事。

(6)以利潤之一定比率回饋社會(或社區)。

台積電的例子

二○○二年一月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在「遠見人物論壇」上做了一場重要演講。其中部份談及台積電的企業倫理,值得摘錄。

張董事長說:我的經營理念有三個基石:一個是願景;一個是理念;另外一個是策略。

我們的經營理念,一共有十項。首先是「商業道德」,這一點也是我認為最重要的。其餘的九項分別是「專注本業」、「國際化」、「長期策略」、「客戶至上」、「品質」、「創新」、「挑戰性的工作環境」、「開放型的管理」,以及「兼顧員工及股東」。

「商業道德」代表公司的品格,是我們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理念,也是執行業務時必須遵守的法則。

所謂「高度職業道德」是:第一、我們說真話。第二、我們不誇張、不作秀。第三、對客戶我們不輕易承諾,一旦做出承諾,必定不計代價,全力以赴。第四、對同業我們在合法範圍內全力競爭,但絕不惡意中傷,同時我們也尊重同業的智慧財產權。第五、對供應商我們以客觀、清廉、公正的態度進行挑選及合作。任何人假使拿回扣,我們非但是開除,而且是要起訴的。在公司內部,我們絕不容許貪污;不容許在公司內有派系或小圈圈產生;也不容許「公司政治」(company politics)的形成。

至於我們用人的首要條件是品格與才能,絕不是關係。

在我長期的職業生涯中,我發現「好的道德等於好的生意」(Good ethics is good business)……

摘自《我們的V型選擇》 天下文化 提供 ◇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步調飛快的現代生活中,人們渴望體驗與他人有美好的互動,約翰‧麥斯威爾在《人生一定要沾鍋》一書中,提出二十五項人際原則讓人們學習,以創造共贏人生。
  • 做了幾年媽媽,心怡更成熟了。這本《我的孩子變了!》描述與青少年家庭會談的現場,也再度展現出她的個人風貌與專業素養。
  • 為了維持完美形象,明明我都是考第三名左右,

    媽媽竟向人炫耀我在班上第一名,

    讓我很不舒服……

    這是一個令人傷心難過的家庭故事。

    維宜(化名)是明星高中三年級學生,因為患了憂鬱症,高三下開始陸續請長假,不願意上學。最後,學校顧念其以往表現優異,勉為其難頒發畢業證書給她。當年的升學方式僅有大學聯招,想當然耳,維宜沒有順利考上大學,這個挫折對她與家人來說,均是重大打擊。

  • 在三峽拓墾「草盛園」,回台北主編《漢方LIFE》,或許是盛璘從美國回來這兩年多,周遭親友注意到的主要工作。

    菜園一隅隨興栽植的農耕方式,以及雜誌月刊提倡的現代健康養生觀念,都讓我比以前更好奇,這位值得敬重的出版社老編輯,最近在實踐何種生活信念。

  • 克里斯多夫朋友家有個庭院,不大,約二十來坪,兩年前提供出來讓克里斯多夫打造樸門示範花園:「野」心花園(Wildheart Garden)。克里斯多夫利用樹下一角,安放幾張椅子,就地舉辦樸門課程,推展他的理念。一天,他邀請大家去野心花園幫忙。
  • 我所認識的趙可式教授是個古道熱腸、積極進取的人,凡是她認為值得做的事,她總是義無反顧、全力投入。

    趙教授曾數次被成大師生選為教學優良老師。過去幾年來,她在成大開授的「醫師與生死」與「從醫學看生死」這兩門課,一直是叫好又叫座。老師教學時必須要能顯現其熱誠才能感動學生,燃起他們學習的興趣和動機,在趙教授的課堂上,我總是感受到她散發出的一股難以抵擋的熱力。

  • 醫師也是人,也有他自己的家人及親朋好友。醫師有凡人的感情與理性,也有屬於凡人的身體、心理與靈性,脫下白袍,他與一般人無異——會生病、會死亡。

    前三章是醫師面對自己所診治的病人臨終與死亡時之態度,本章就將焦點回到醫師本身,探討醫師在面對自己親友死亡時之態度,同時探討醫師本身的生死哲學觀。

  • 第一次聽人說起青松穀東會,我好羨慕,那之前才剛嘗過一次果樹認養徹底失敗的滋味,當時我以一棵果樹五千元的代價,讓消費者認養,我擔任平日所有的管理工作,也歡迎認養者隨時來「鬥腳手」。消息寄給朋友,朋友再傳給朋友,收到二十多個認養訂單,但沒人依約預先付款,當然也沒人說要來工作。
  • 「喂!你好,我是跟你們買米的那個……」「喂!請問你們是不是有在賣米……」自從接下穀東俱樂部田間管理員的棒子之後,每個月總會接到不少這樣的電話。咦?穀東俱樂部難道不是標榜說,讓吃米的消費者,有機會透過「委託耕作」的模式,變身為貨真價實種米的農夫嗎?怎麼還會有人上門買米?聰明如你,或許一眼就看出了其中的矛盾,但是究竟如何,還請耐心聽我娓娓道來。
  • 爸,書終於要出版了,我花了好多時間重新認識您,拼湊您,書寫與刻劃您,您又重新活過來了,活在我們的心裡,活在臺灣的歷史與未來裡…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