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居美國的大哥,隨著年歲漸老,思鄉情濃,利用工作的年度長假,返回台灣,重享舊日生活片段。
在我的衣櫃內,有一系列的藍色毛衣,從羊毛背心、開襟羊毛衫、V字領、圓領、高領,這一套毛衣材質很好,是早年到香港做生意時,在當年生意鼎盛尖沙咀彌敦道的名店龍子行陸續買回來的,一晃眼這些毛衣陪伴著我已經2、30年了。
從報章看到幾篇由立法委員和報章主筆的文章,其內容皆把台灣的中小企業主形容成,男主人不過跑跑業務、喝酒,甚至包二奶,而女主人是走後門、跑關係如此而己。對於從未參與台灣經濟建設的人夸夸其言,只能一笑置之。
前年為了學好日文,請了一位日籍老師來家中教我日文。年輕的女老師怕冷,因此內人用碳火暖爐放在老師的座位旁,並在火爐上放著一壺開水。在碳火中用錫箔紙包著地瓜,烤地瓜、燒開水,兩個小時的課程,水開了、地瓜熟了,室內飄著地瓜的甜香。將烤好溫熱的地瓜給了老師當成懷爐,並且讓單身的老師回家之後也可用來充飢。
若是因公務而出國,往往只攜帶簡單行李。下飛機出了海關,手提行李直奔搭車處,不需用得著手推車。此回利用新春假期,全家出國遊玩,行李件數多,用得著手推車運送行李到搭車處。
一碗什錦麵,是我在求學階段,考試表現好的時候,父母給我的獎勵。當時那家麵店,店面一半是由店家的兒子賣豬肉,另一半則是一家小小的麵店,一大碗湯麵內容是當時少見的幾片豬肝、豬肚、花枝和肉片,還有兩尾蝦子。一碗麵常常是由家中幾個小孩共同分享。
公園旁有一家店,數度易手,近幾個月前開了一家日式涮涮鍋。本以為會和前幾回所開的店一樣,沒多久就歇手換人,也就沒有前去光顧的念頭。偶然的機會聽住在天母的友人說道,他們遠從天母到這家店用餐,而且需事先訂位,才知道這家店生意興隆、不同凡響了。
近月來,一直是豔陽天,白天紫外線指數高得嚇人,為免受到傷害,假日只好早點出門,才得以享受悠閒。
火山群形成金瓜石山勢奇特、山海相連,風景秀麗。金瓜石早年產金,後來停止採礦之後,人群離去,沉寂了好一陣子,早年遺留下來的房舍、石階,也因此在眾人遺忘下,得以維持原樣至今。
瑞芳有許多人早年生活在礦工家庭,深入地底數公尺採礦。採礦人常因意外而喪生,經年累月這樣地過活,瑞芳人從不得不把命運看得開、認命,到後來凡事豁達。
原本車水馬龍的建成圓環和重慶北路夜市,隨著潮流轉變,如今人潮不再。天水路上一家潮州菜館堪稱異數,是少數繼續經營的好餐廳。
台灣多雨、氣候潮濕,丘陵、山地適合種茶,出產的品種包括木柵鐵觀音、文山包種、竹苗東方美人茶、南投烏龍、舞鶴紅茶。
建國假日花市離家大約有一公里遠。從家出發,信步走過仁愛路到花市看花,再由信義路繞回家,大約有2公里半的距離,既是一種運動,有益健康,又能賞心悅目,可說一舉兩得。
從高樓林立的敦化南路往基隆路方向走去,越過辛亥路到臥龍街,近山處是台大畜牧系和園藝系的實驗農場,在一片鬱鬱蔥蔥的田野中,散佈著一些古老房舍聚落。
剛出社會到一家公司擔任品管工作時,因爭論布匹品質上的差異而認識了黃老板。後來,據說黃老板經營不善,事業失敗了。
角落的芬芳:廟會
走在淡水老街,看到沿途戶戶商家在店前人行道上,擺著掛有八仙彩的香案,準備好香花素果。原本安靜的週日上午到處鑼聲鼓聲,喧天價響,想必是節慶的到來。
元宵燈謎:五隻減兩隻,打一個台灣地名——三芝。三芝鄉是台灣北岸的小鄉鎮。本來狹小曲折的海岸公路,如今已經筆直寬闊,從淡水到三芝一路順暢,很快就到達,因此逐漸形成新的市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