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禮儀:鞠躬禮

楚天 整理
font print 人氣: 2139
【字號】    
   標籤: tags:

鞠躬即彎身行禮,是中國最古老的一種禮節形式,起源於中國的商代,是一種對他人表示尊敬的鄭重禮節。

據春秋戰國時代成書的《儀禮.聘禮》記載:「執圭,入門,鞠躬焉,如恐失之。」這說明在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在參加各種慶典時就要舉行鞠躬禮。唐韓愈在〈謁衡嶽廟遂宿嶽寺題門樓〉詩中有「廟令老人識神意,睢盱偵伺能鞠躬」之句,說明到了唐朝以後,鞠躬禮已普遍流行開來。

鞠躬禮既適用於莊嚴肅穆或喜慶歡樂的儀式,又適用於普通的社交和商務活動場合。鞠躬禮分為兩種:一種是「三鞠躬」。敬禮之前,應脫帽或摘下圍巾,身體肅立,目光平視,身體上部向前下彎約90度,然後恢復原樣,如此連續三次。

另一種是「深鞠一躬」(向前下彎約15度~90度),幾乎適用於一切社交和商務活動場合。在初次相見的朋友之間、同僚之間、賓主之間、下級對上級、晚輩對長輩、學生對老師,為了表達對對方的尊重,都可以行鞠躬禮。

施鞠躬禮時,應立正站好,保持身體端正,距離受禮者約二、三步遠並面帶微笑,雙手應在上體前傾時自然下垂平放膝前或體側,鞠躬後恢復立正姿勢,並雙眼禮貌地注視對方。

施禮時,動作不能過快,要穩重、端莊,表現出對對方的尊重。通常,受禮者應以與施禮者的上體前傾度大致相同的鞠躬還禮;但是,上級或長者還禮時,不必以鞠躬還禮,可以欠身點頭或握手答禮。

鞠躬禮是中國的傳統禮節,體現著自己的謙恭和對對方的尊敬,主要表達「彎身行禮,以示恭敬」的意思。鞠躬禮在東亞國家流行甚廣,尤其是在日本、韓國盛行。@*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華文明是以水治為開端的。從原始先民虔誠的海河崇拜、奇異的神話傳說,到先秦諸子以水喻道的洞見,以及外師造化,終得心源的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無一不浸透著流水的神韻和大道的空靈。
  • 古今中外的無數先賢、學者對「水」的體悟,都和老子的理論大體一致。如古希臘哲學家泰勒斯的「水生萬物,萬物復歸於水」,據說泰勒斯曾向埃及人學習觀察洪水,很有心得。
  • 楊萬里,南宋傑出的詩人。他自幼讀書勤奮,博學廣聞。他為官清正廉潔,人們稱讚他「清得門如水,貧惟帶有金」,這正是他清貧一生的真實寫照。
  • 當天夜晚,他夢到縣城隍到省城南門,撤走隨從,只留下一位穿青衣的人駕駛馬車,並告訴農夫說:「你暫且跟我去參加會議!」於是,農夫便跟隨他,來到一個省府縣城隍都在的地方。
  • 在中國悠久的文明歷史中,「和」一向是中華民族推崇的傳統道德,是涵蓋自然、社會、內心等層面與各領域的基本原則,以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本質規定,是傳統文化的精華和一種高尚的民族精神。
  • 君子是人們所追求的一種理想人格的化身。孔子在《論語》一書中多次提出「君子」,並對其道德內涵進行多方面、多角度的闡釋。
  • 古人學習始終以致用為綱,重在實踐,講求無倦與精進,學貴有恆,最忌一曝十寒。也就是對自己要勤勉,不能懈怠,功到自然成,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 看似一個簡單的「德」字,卻緊密聯繫著朝代的興衰。明君有德而國興,昏君無德而亡國。歷史大量的篇章,足以見證德的價值何其威嚴。
  • 古人所謂「和」,是「異」中之「和」,無「異」就無「和」,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把和、同與否作為區分君子與小人的一個標準。
  • 東漢光武帝劉秀在位時,桓榮被任命為議郎,教授太子讀書。桓榮博學敦厚,光武帝對他十分滿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