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中)

font print 人氣: 111
【字號】    
   標籤: tags:

二、傳統節日所蘊涵的感恩

華夏禮儀極重祭祀,祭祀最初源於人們對於天地的敬畏、感恩和誠敬。《禮記.祭統》記載:「禮有五經,莫重於祭。是以事神致福」、「則天神皆降,可得而禮矣」。傳統祭祀文化重視祭祀的教化功能,視其為人倫教化的根本辦法,說祭祀是「教之本」、「教之至也」。

可見社會教化隨祭祀儀式的完成而完成。這也成為中華文明在民間的主要傳承形式之一,不僅在於其對經典文明的代代傳承;更在於其能夠滲透到民間生活的方方面面,引導人們修身正心,走出迷惘困頓。

《禮記.郊特性》記載:「萬物本乎於天,人本乎於祖,郊之祭也,本反始也。」司馬遷也說道:「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古來敬天祭祖實質提示人們:敬天,人之本也,要敬奉上帝,認為上帝創造了世界,創造了人;祭祖,人之源也,要不忘祖先,做人要知本知源,才能生生不息。

祭神、祭祖、拜年是人神關係、人倫關係的確證,這些儀式也是文化開端的象徵。而年節的本質意義在於開端,因此從除夕開始,也是一種感恩的開始,一種慶祝的開始,感念天地化育,感念風調雨順。

《禮記.月令》記載,天子在元日要舉行祭天大典,還要舉行「祈穀於上帝」和農神后稷的活動。立春之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以迎春於東郊。由此建立起人神關係,獲得神明的庇護,在神聖的祭祀中使人感受到自我存在與天地的息息相關。

新年祭祖、清明掃墓,都體現著對人倫的重視,體現禮敬祖先,重視孝道,寄託了人們對生命的敬畏,對往昔的尊重,緬懷先人的道德風範,實現先人的理想追求等。

《尚書.舜典》記載:「月正元日,舜格於文祖。」舜帝在元日到祖廟祭祀祖先。「仁義」與「孝悌」是中華民族傳統道德的核心,在祭奠與追思中,孕育著後人的感恩之心和責任意 識。《論語.學而》記載:「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講到祭禮對民風民德的重要影響。

華夏祭禮的要義在於「誠」與「敬」,關鍵是祭拜的人是否在內心真正具有誠意和敬意。行事之時,要嚴肅、隆重、恭敬、誠摯。古代祭祀內容極為豐富,日月星辰、山川河流、還有先賢名人,包括忠臣良將、清官廉吏和人們心目中的英雄,也曾是祭祀的對像。

三、傳統節日是民族精神的寫照,蘊涵著中華傳統美德

傳統節日具有較強的倫理道德價值,承擔著道德教化的任務,其中包含的各種禮儀,實際上是一種道德約束,而這些約束又會體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成為人們生活中倫理道德的一部分。

所有的人都要遵循此種倫理關係,遵守其內涵的道德要求。行事充份體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對生命的關懷。同時,傳統文化中的「忠、孝、誠、信、禮、義」等價值理念充分體現在傳統節日的諸種表現形態之中。

強調和合,追求圓滿至善,傳統節日成為維繫社會人際關係和諧的重要紐帶。除夕、新年、元宵節、中秋節、重陽節等,無不體現著人們對親人團圓、敬老愛幼的美好願望。

按除夕習俗,家人外出,無論路途多麼遙遠,也要在除夕前兼程返鄉,闔家團圓。因此,每逢佳節倍思親,因漂泊在外、客居他鄉不能回家與親友團聚的遊子,思親懷鄉,寫下了「一年將近夜,萬里未歸人」(戴叔倫〈除夜宿石頭驛〉),平實的詩句,道出了除夕在人們心中的分量。

新年是人們表達心願的時機,有拜年的習俗。宋代後亦常用名片拜年,稱為「飛帖」,各家門前貼一紅紙袋承放飛帖,上寫「接福」。元宵節人們也是團圓相聚,「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門燈火夜似晝」,「燈火家家有,笙歌處處樓」,有燃燈、觀潮、歌舞等活動。

在「銀波千頃照神州,此夕人間別是秋」的中秋節,人們與親朋好友相聚,望月懷遠。唐代張九齡在〈望月懷遠〉中寫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展現出一幅明月升起,光照天涯,反映出人們彼此互相關愛、互相祈福的和諧景象。宋代張孝祥在《念奴嬌.過洞庭》寫的「素月分輝,銀河共影,表裏俱澄澈」,則表達出人們對澄澈、光明之境的追求。

傳統節日有很深厚的歷史文化感,背後有許多感人至深的故事,有的是為了紀念歷史人物:如寒食節是為了紀念晉國忠臣介子推「忠」和「孝」,端午節紀念楚國屈原的憂國憂民,堅守節操。很多的節俗活動,都是倡導懲惡揚善,弘揚正義,其中又常常包含著人們對趨吉避凶、吉祥平安等方面的願望。@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我知道自己并非圣人,但我也知道,只有當我們真心設身處地去為別人著想的時候,我們才能夠拋開帶著异樣色彩的世俗眼光去智慧地看清楚困難的所在。
  • 孔子曾說:「周監於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顯示了孔子對周代禮樂制度、宗法人倫的推崇。而建立這套周代制度的人,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周公旦。
  • 魏文侯是戰國時魏國國君。姬姓,魏氏,名斯。公元前445年繼魏桓子位,公元前424年稱侯改元,與韓、趙兩家一起被周威烈王冊封為諸侯...
  • 台灣這些年來在小三通、大三通裡爭執不休,近來總算是塵埃落定,至於這件事情是好是壞,歷史必將告訴我們....
  • (shown)袁郊,是憲宗時宰相袁滋之子,他的作品《紅線》,講述了俠女盜盒、平息兵禍的故事。全篇筆調乾淨明快,藉著描寫田承嗣的跋扈,諷諭當時藩鎮的驕橫。其中,紅線的俠義風骨、不戀紅塵,深受人們喜愛,本故事也成為傳統戲曲中的名劇本之一。
  • 中國舞就是中國古典舞,來源於中國古代的舞蹈,有其發展演變過程,從歌舞到戲曲,再提煉出舞蹈,然後舞蹈再吸收不同藝術的東西,豐富了自己,使中國舞在當今成為非常主要的舞蹈派別。
  • 悠悠五千載,看不盡古國興衰,世間名利情,空惹多少苦與哀!願神傳文化風采的再現,讓世間有情,尋回為人應有之真誠和善良,更能領悟生命所為而來的真諦。
  • 行性感冒種類越來越多,感冒病毒的變種情況越來越普遍,流行時間也拉長……面對這種情形,有無預防之道呢?
  • (shown)「七情之病,看花解悶,聽曲消愁,有勝於服藥者也」。
  • (shown)古人懂得「春養生、夏養長、秋養收、冬養藏」之道,又懂得「養德」即是最好的「養生」方式。治人於未病之前,杜絕生病,不再以藥物戕害身體,這不是很有智慧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