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物喪志與克己復禮

font print 人氣: 149
【字號】    
   標籤: tags:

三千多年前,周武王消滅商紂王之後,威德廣被四海。西方有蠻夷之邦進貢了一頭獒犬,高四尺有餘,能通曉人意,威猛而善於和人搏鬥,與當時中原之犬大不相同。

當時任太保的召公奭,擔心武王會因爲喜好此犬而荒廢政事,於是寫了一篇文章,名曰〈旅獒〉,告戒武王不要「玩人喪德,玩物喪志」,這篇文章記載於《尚書》。

「玩人喪德,玩物喪志」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不尊重他人的人格,是喪失德行的行爲,沉迷於喜好的事物中而不能自拔,是喪失志氣的行爲。平常人如果沉迷於喜好的事物之中,就會忘記自己的責任。君王如果沉迷於喜好的事物之中,就會使天下的百姓遭受苦難。

春秋時,衛國的第十四代君主衛懿公特別喜歡鶴,整天與鶴爲伴,如痴如迷,喪失了進取之志,常常不理朝政、不問民情。他還讓鶴乘高級豪華的車子,比國家大臣所乘的還要高級。爲了養鶴,每年耗費大量資財,引起大臣不滿,百姓怨聲載道。

不久,北狄部落侵入國境,衛懿公命軍隊前去抵抗。將士們氣憤地說:「既然鶴享有很高的地位和待遇,現在就讓它去打仗吧!」懿公沒辦法,只好親自帶兵出征,與狄人戰於滎澤,由於軍心不齊,結果戰敗而死。

古人對此有詩爲評:曾聞古訓戒禽荒,一鶴誰知便喪邦。滎澤當時遍磷火,可能騎鶴返仙鄉?

(大紀元圖片庫)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爲目,故去彼取此。」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繽紛的色彩,使人眼花繚亂;嘈雜的音調,使人聽覺失靈;豐盛的食物,使人舌不知味;縱情狩獵,使人性情放蕩發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爲不軌。因此,智慧之人但求吃飽肚子而不追求聲色之娛,能摒棄物欲的誘惑而保持知足常樂的生活。

欣賞喜愛美好的事物,是人人與生俱來的本能。但是如果不知道克制自己的喜好之心,就會沉迷其中不能自拔。古代的明君之所以能政令清明,百姓安居樂業,也是因為他們知道克己復禮,約束自身的緣故啊!

一次,唐太宗從長安到洛陽,中途在昭仁宮休息,因對膳食安排不周而大發脾氣。魏徵對唐太宗說:「隋煬帝就是因為常責怪百姓不獻食物,或食物不够精美,遭到百姓反抗而滅亡了,陛下應該吸取教訓。如果沒有貪欲,今天這樣的食物陛下就應該滿足了,如果貪得無厭,即使食物好一萬倍,也不會滿足。」

唐太宗聽後不覺一驚,說:「若不是你,我就聽不到這樣中肯的話了。」

唐太宗非常喜愛狩獵,也非常喜愛一種叫做「鷂鷹」的鳥,他曾嘆息道:「唉!玩鷂鷹的時間過得太快,總沒個够。」一次,太宗得到一隻小鷂鷹,非常喜愛,正放在手上逗著玩時,魏徵來了,太宗趕緊把小鷂鷹藏在袖中。

誰知魏徵早就看見了,故意跟太宗講個沒完。等魏徵走了,小鷂鷹早已在袖中被悶死了。從此以後,唐太宗再也不玩鷂鷹了。

還有一次,太宗想要去終南山打獵,魏徵聽說後,便跑到宮門等候。等了半天,不見太宗出現,只好再到宮裏看看。一進宮,看到太宗一身獵裝端坐在那兒。魏徵只好硬著頭皮上前問道:「皇上不是要去終南山打獵嗎,怎麽還沒去呢?」

太宗答道:「本來是要去的,但我知道你一定會來勸阻,就决定不去了,你放心的回去吧!」魏徵聽後,笑吟吟的叩拜出宮去了。

(大紀元圖片庫)

古人說「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唐太宗之所以能够成為一代明君,正是因爲他懂得克制自己的欲望,聽從他人的好言勸阻。對於自身的謹慎約束,使他具備了治理國家的德行。

一個胸懷大志的人,能够體會「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道理。不因自己的欲望得到滿足就歡喜,也不會看到別人遭受痛苦而無動於衷。一個不計較自己的得失,時常考慮他人悲苦的人,才是一個真正心胸寬廣的赤誠君子啊!

俗語說:「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現代社會追求個人的舒適生活、個人的情感和欲望,這似乎成了社會的潮流和人們生活的目標。但是實際上,擁有得再多也不代表擁有了真正的快樂。

現代人雖然可以通過所謂的技術手段,實現古代做不到的事情,但同時也越來越失去對自我的約束,在迷失與放縱間逐漸使內心變得空虛和麻木。現在的青少年日益沉迷於電腦、遊戲機、互聯網,腦海裏充斥著暴力、色情。這不僅損害他們的身體健康,更腐蝕他們的思想,使他們逐漸失去積極向上的精神,失去傳統的道德理念和人生的志向。

其實,一個對社會、國家有益的人,一個能够成就大事的人,一定是一個有志向、有德行的人,也一定是一個時時刻刻考慮別人,約束自己的人。朋友們,希望您也能成爲一個知足常樂的人,時常反省自己的內心,爲他人著想,或許這樣,您就能找到真正的快樂與生命的價值。

--轉載自明慧網

責任編輯:吳雨潔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人都有缺點和犯錯的時候,以權勢壓人,最多只能讓人表面服從;而寬恕大度待人,才能從根本上改變人心。魏霸就是因為注重自己的德行修養,待人寬恕,能夠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所以周圍人都很信任、服從和尊敬他。
  • 若是能夠把報應二字反覆思考,擇善而從,恭慎自己,順應天理,那麼心就會與天道相合,靜則雜念不起,動則萬善相隨,自然就會得到善報。如果有人的心行與此相反,那麼惡報也是避免不了的,因為不善之人,他們欺騙掩飾的行為,為神明所察見,以至於減少他們的福分與壽算,憂患也就會跟著接踵而來。
  • 從月相的形態及其變化來看,中秋月如圓盤,象徵團團圓圓。人們仰望明月,思緒常常飛越空間,想起同在這一輪明月照耀下的故鄉、親人、朋友等,「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 祁天宗這個人自恃有才學而驕傲自大,尤其不信神佛,經常隨意謾罵。下雨柴濕,他叫書僮劈開木作的神像燒火。
  •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说过,凡是太聪明、太能算计的人,实际上都是很不幸的人,甚至是多病和短命的。 专家研究,算计者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患有心理疾病。这些人感觉痛苦的时间和深度也比不善于算计的人多了许多倍。换句话说,他们虽然会算计,但却没有好日子。
  • 張九齡(678~740年)字子壽,一名博物,唐代時的韶州曲江(今屬廣東)人。進士出身,屢官至右拾遺、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即副宰相),後被李林甫所譖而被謫外任。他善詩文,有《曲江集》傳世。
  • 自古以來,信仰與文化是分不開的。信仰影響文化的產生、發展和衰落,文化反過來又滋潤著信仰。
  • 煌畫工的藝術靈感和創造力令人驚異。千姿百態的神佛形象,壯麗輝煌的佛國世界,雖在佛經中能找到些文字敘述,若不親眼所見,是很難想像的。還有那些聞所未聞的怪異的形象,那些神奇莫測的行為舉止,那些光怪陸離的幻夢般的景象,絕非人世間所有,也不是異想天開所能達到的藝術效果。
  • 莫高窟中那些刻畫神佛的雕像和壁畫,也反映了神傳的文化。釋迦牟尼佛曾經告誡弟子,不但要傳播佛法,還要傳播文化知識。歷史上大多數宗教都認同神造人的觀點,只有近代的科學讓人相信人是從猴子變來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