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天之道 執天之行

font print 人氣: 709
【字號】    
   標籤: tags:

「五十而知天命」是人們耳熟能詳的一句諺語,「天人合一」是形容人與天地萬物和諧融洽的最高境界。既然天與人是這樣息息相關,那麼,我們如何才能夠探知天命,又如何去守護、遵行他呢?

漢朝的儒家學者董仲舒提出的「天人合一」,還有兩個別的說法,分別是天人相應和天人合德。「天」和「德」,是古人思想與行動的法則。天,是主宰天地不可違抗的力量。德,是古人心裏對正義與善良的定義。

天人合一的概念,在儒、釋、道三家中,都是開篇明義的要旨。中庸的第一句話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即「上天賦予人的就是人的本性」。追本溯源,上天賦予人的才是一切教化的根本。

道德經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人們應該遵奉道,也應該遵奉天。而佛教中說的三十三層天,也是高於凡人的玄妙智慧所在。

古人說「觀天之道,執天之行」,這句話的意思是瞭解天命,並身心統一地去實行天命。在觀天之道之前,古人幾千年來都秉承敬天順天,信神拜神這樣的習俗。《禮記.中庸》說:「郊社之禮,所以事上帝也。」郊社之禮,指祭天地之禮,冬日祭天稱「郊」,夏日祭地稱「社」,合為「郊社」。

《五經通義》云:「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禪梁父,天命以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於天,報群神之功。」古代天子把治理國家的成功歸功於上天的指示、幫助和保佑。

祭天是朝廷吉禮中的第一禮儀,因此荀子講禮有三本,分別是天地、先祖和君師。春秋時的子產也說出了禮與敬天的關係:「夫禮,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經,而民實則之。」由此可見,禮樂昌盛,是因為敬天知命,而禮崩樂壞,自然也是因為逆天叛道了。

古人愛自然、保護自然,也是因為他們對天地的尊敬。愛蓮說的作者周敦頤說:「天地生萬物,而又唯聖人能與天地合其德」,他的窗前草不除去,有人問其原因,他說:「欲常見造物生意。」他認為天地造萬物,善良的人會維護萬物生機。

程顥說:「天道好生,仁人亦好生。天道無親,惟仁是與。行與天合,故曰:『所以事天也』」,他認為世間生靈皆可珍惜,如魚躍鳶飛,活潑的表現著宇宙生命的和諧,當皇帝折斷柳枝時,他勸阻說「方春發生,不可無故摧折」。

順應天時也是一種對天地的敬奉,根據大自然的規律制定曆法,安排農業和日常生活。尚書《堯典》中記載,堯帝即位的首要大事就是分命四位大臣,駐守四方之地,觀天象,制曆法,授民時。

古代有專門記載天時規律的文獻,叫作「月令」,如《禮記.月令》的第一部分,詳述正月的日月星辰的變化、動植物的物候特徵,而根據這些推斷出每個月適宜或忌諱做的事,就叫作奉天時或動善時。

天人合一也叫做天人合德,是指人不但要敬天,還要懷德,在不斷反觀內省,修正自身的過程之後,獲得通徹豁達,觀天知命,甚至了悟天機的胸懷與智慧。

由此,孔子提出道德修養中的克己自省,「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道家說「上善若水,厚德載物」。佛家亦通過修煉,看破因果迴圈,超脫出輪迴生死。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人們不但可以通過自省而獲得智慧,也會因為一顆虔誠自省的心而感動上天。殷商史上記載了一段故事,商朝君主成湯在位時,國家久旱無雨,於是成湯沐浴齋戒,修剪頭髮,在桑林曠野向上天祈禱:「朕躬有罪,無以萬方;萬方有罪,罪在朕躬」。

大意是說,如果朕自身有罪,不要怪罪於百姓,如果百姓有罪,那是因為朕沒有帶領好他們。因為成湯自責的心非常真誠,話還沒有說完,方圓數千里就下起了大雨。成湯的這種敢於反省自身而無所保留,愛民如子的精神,感動天地,也成為後世的典範。

董仲舒在提出「天人之際,合而為一」的同時,向漢武帝進言說:「災者,天之譴也,異者,天之威也。凡災異之本,盡生於國家之失,國家之失,乃始萌芽,而天之災異以譴告之,譴告之而不知變,乃見怪異以驚駭之,驚駭之尚不知恐懼,其殃咎乃至。」

他認為自然界的災異或祥瑞是上天給人們的警示或嘉獎,與國家的興亡息息相關。他勸諫君主必須按天意行事,當日蝕、月蝕、地震、山崩、洪水等災變發生時,往往都有與其相對的原因。

《說文解字》中說,天垂四象見吉凶,所以示人也。天人感應,因果關係,如影隨形。翻開人類歷史的各種史料,治世與亂世交替出現,祥瑞與天災此消彼長。然而,史書也記載下行善者瘟疫不侵、水火不殃,善感天地的故事。正所謂,「自天佑之,吉無不利」,得到上天的庇佑,又怎麼會沒有福分呢?

歷史上的一些預言,是先覺高人通過觀察天象,預示未來世間的大事與朝代的變遷,如三國時諸葛亮的《馬前課》、宋代邵雍的《梅花詩》和明代劉伯溫的《燒餅歌》等。

智者見微知著,察人所不察,審慎者會選擇趨吉避凶。善良的人自然能得到上天的護佑,也比較能體察天意,達到人與天和諧的境界,敬天順時,使身心與天道自然統一,自然能常處於不敗之地。

古人的智慧中所講的審時度勢,避禍趨福,其實不僅是聰明,是順應天意的智慧。只有對周遭的形勢有深刻的觀察能力,這樣才能夠預先推斷事情的走向,而使自己做出避禍趨福的行動。@

--轉載自明慧網

責任編輯:王書林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節, 操也」(《說文解字》),指氣節、節操等。氣節是重要的做人理念,是自古以來中國人就非常重視的一種道德修養和高尚人格,表現為堅持真理和正義,在任何環境中都不屈服的頑強精神。
  • 清聖祖康熙,名愛新覺羅.玄燁,順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1654年5月4日)生於北京紫禁城景仁宮,佟妃之子。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公元1722年12 月20日)卒於北京暢春園清溪書屋。終年69歲。在位61年(1661年-1722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 清代史玉函在其編纂的《德育古鑑》中,收錄一則明朝羅楨在《淨意說》中講述的真實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都,明朝的善人,晚年改過淨心,由行轉境,終得善報。
  • 望文學的天空,經典作品可謂是繁星滿天。古人云「文以載道」,所有的經典文學作品都離不開一個「道」字,其具體而微地集中表現為在人生感悟的過程中對崇德修身的穎悟,飽含著中華傳統文化的天命觀和道德觀,為心靈指明方向。
  • 古語云:「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識。」緣,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
  • 中華漢字是神傳文字,不僅具有獨特的形態美,其表意特徵更使其具有極其深遠的內涵、意蘊,在發展過程中凝聚了五千年文明的精華,反映出古人的正統信仰、道德至上、天人合一思想等多種信息,是中國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
  • 帝嚳,姬姓,名俊,號高辛氏,為五帝之一。《史記.五帝本紀》:「帝嚳高辛者,黃帝之曾孫也。高辛父曰蟜極,蟜極父曰玄囂,玄囂父曰黃帝。自玄囂與蟜極皆不得在 位,至高辛即帝位。高辛於顓頊為族子。高辛生而神靈,自言其名。普施利物,不於其身。聰以知遠,明以察微。順天之義,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脩身而天下服。取地之財而節用之,撫教萬民而利誨之,歷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其色鬱鬱,其德嶷嶷。其動也時,其服也士。帝嚳溉執中而遍天下,日月所照,風雨所至,莫不從服。帝嚳娶陳鋒氏女,生放勛。娶娵訾氏女,生摯。帝嚳崩,而摯代立。帝摯立,不善,而弟放勛立,是為帝堯。」
  • 王維一生經歷了唐朝由盛轉衰,他的詩風也隨著人生的經歷、佛法修煉的領悟而變化。前期的詩,詩人青春年少,正值盛唐時節,多是反映現實生活;後期國家動 亂,隱居之意萌生,多是反映忘情山水田園,離世絕塵的願望。
  • 曹彬是宋朝開國大將,為宋朝統一了西蜀和南唐。他雖然是威震天下的大將軍,卻生性仁厚。
  • 語云:「人間私語,天聞若雷。暗室虧心,神目如電」,乃實在確語,凡做昧心事欲瞞人者,真是「掩耳盜鈴」,因為天理在制約一切,報應只在早晚。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