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氣養生

大暑怎麼補?12簡易補方 含中醫民俗智慧

作者:容乃加
炎炎夏日裡,上選的養生冬瓜燉湯,滋補消暑袪濕。(林仕傑/大紀元)
font print 人氣: 12334
【字號】    
   標籤: tags: , , ,

炎炎「大暑」節氣到了,年中的交節交氣時,都是提醒人對應天候變化、調整保健作法的節點。

炎熱三伏天  能「進補」嗎?

節氣從夏至走到立秋後是一年中最熱的時期,有「三伏天」之說。中醫有諺語「一夏無病三分虛」,民間也有諺語說「夏天進補,冬天打虎」,還有俗話說「冬補三九,夏補三伏」,可見炎熱三伏天不只能進補,而且對身體很有益處,功效也很大。中醫還傳有名言「冬病夏治」,所以說三伏天養生做得好,冬天寒來沒煩惱。

2019年三伏日是7月12-21日、7月22-8月10日、8月11-20日。大暑日7月23日就處「中伏」之初。俗話說「熱在中伏」,這時也正是年中最熱的時節,也正是陽氣最盛的時候!掌握未來這一個月,增強身體的陽氣和防禦能力,年末過個好冬猶未晚。

夏日炎炎怎麼補?(pixabay)

炎夏如何食補

不過,炎夏容易使人食慾欠佳、火熱心煩,怎麼才能進補?除了生活作息、精神的調節之外,中醫講「醫食同源」,平日攝取營養調養身體,勝過疾病上身再求醫。這裡把民俗和中醫的智慧結合在一起,提供一份炎炎夏日食補的便利帖。

一、「養陽」養脾胃的補方

夏天是萬物生長最旺盛的季節,對應到人體也是一樣,屬於陽氣活躍的季節。所以夏天進補要順應天人合一之道──「養陽」,充沛陽氣來強固身體保衛和防疫的作用。

節氣進入夏至之後的夏天稱「長夏」,從夏至到大暑一整個節氣,暑氣最旺,對應的五行是土,落實到飲食養生的要點就是「長夏養脾胃」,養脾胃,長陽氣。在《黃帝內經》裡有「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的說法。也就是說,脾胃是一體的表裡,乃是人體臟腑的前線。怎麼說呢?脾胃轉化營養傳送到其它臟腑,養護臟腑、強壯身體。所以養脾胃就是養陽氣的基礎。

五藏、五行、五色對照表。(新唐人電視台提供)

脾胃怎麼養?從五行學說來看,脾屬土,黃色、甘味的食物入脾,五穀雜糧和根莖類食物中的澱粉質的自然甜味就是甘味,有裨益於強健脾胃。以下是一些簡便的食方。

1、菜粥:健胃益脾
這是《本草綱目》集古人的智慧方子。作法很簡單,用新鮮的蔬菜煲粥。尤其是黃色的蔬菜入脾,更是一舉二得,比如南瓜粥。

南瓜粥健胃益脾。(Shutterstock)

2、地瓜粥:健胃益脾
中醫師還推薦「地瓜粥」健胃益脾。因為五穀雜糧和根莖類的自然甜甘味,有裨益於強健脾胃。地瓜正是黃色、甘味的塊莖食物,營養入脾。

3、蓮子粉粥:健脾胃止泄痢
這是《本草綱目》傳古人的智慧方子。蓮子盛產於夏天,蓮子去蓮心做成蓮子粉,加入糯米,一起煲粥,健脾暖胃,緩解腸胃虛寒,又具有止泄痢、止汗的作用。口乾舌燥,水喝個不停的人適合食用,是天然的食療方子。市面上賣的蓮子粉很多,但是膺品也不少,純正的蓮子粉越來越少了,要仔細辨識。

4、薑汁調蛋:助陽補陽

「冬吃蘿蔔夏吃薑,不勞醫生開處方」。生薑有助於調養脾胃,有諸多保健功效,但吃薑也有講究。(Shutterstock/大紀元製圖)

中國有句諺語叫「冬吃蘿蔔夏吃薑,不勞醫生開處方」。浙江沿海的台州椒江人有大暑節氣吃薑汁調蛋的風俗。蛋具有豐富營養,薑有開胃健脾促進食慾的功效,還能溫中祛寒。尤其夏天吹冷氣、涼飲冰點入肚造成胃中虛冷,去皮的薑可解虛冷讓脾胃功能強健起來,所以夏季吃薑也是冬病夏治的防衛之道。薑去薑皮則熱,留薑皮則涼,所以脾胃虛寒的人要吃薑補陽,就要去薑皮。這一道民俗食方「薑汁調蛋」實際上符應這個中醫學原理。助陽的食物適合午前食用。

5、雞肉生薑粥:補虛溫中解虛寒

簡單的雞肉粥也是夏日進補好食。(新唐人電視台視頻截圖)

雞肉味甘入脾。《神農本草經集注》說雞肉補虛、溫中。《本草綱目》說「生薑粥」溫中辟惡。雞肉加入適量去皮生薑燉湯食用,緩解胃部虛寒,保健胃部。

對於身體虛弱勞損的人,《本草綱目》建議用雞汁粥進補。雞汁粥容易吸收,適合年長的銀髮族、身體衰弱的人補陽。

二、健脾袪濕的補方

暑熱和蒸鬱的濕氣讓人無精打采,特別是雨水最多的七八月份,濕氣容易增加,也是三伏天的大患。還有吹空調、喝冷飲等等,也會使體內積聚濕氣。脾臟是除濕的臟器,中醫學指出暑熱濕氣對脾臟加大負荷。所以長夏進補,健脾袪濕也是重點。

1、薏苡仁粥、四神湯:健脾袪濕 利腸胃
《本草綱目》的古方有「薏苡仁粥:除濕熱,利腸胃。」薏苡仁是健脾化濕的代表食物之一,常常和赤小豆相提並論,民間食俗常用紅豆薏仁湯化濕。小紅豆能利水除濕。提味用冰糖或蜂蜜較好。傳統的做法是用冰糖,冰糖能入肺、脾,有助補中益氣,和胃潤肺,止咳化痰和養陰。

另外含有薏苡仁、山藥、芡實、茯苓的四神湯健脾袪濕,是和平的鹹味好湯。一般常見四神湯加上蓮子。

四神湯有健脾去濕的功用,配方包括蓮子、芡實、茯苓、山藥、薏苡仁、豬小腸或豬肚。(攝影:彩霞)
四神湯有健脾袪濕的功用,配方包括蓮子、芡實、茯苓、山藥、薏苡仁、豬小腸或豬肚。(彩霞/大紀元)

2、老鴨燉冬瓜:除濕熱 滋陰補體力
中醫建議複合的食方「老鴨燉冬瓜」,袪濕清熱,同時恢復虛勞,增強體力。
鴨肉可以補虛,還可以化除脾濕、解毒清熱、滋陰養胃。夏季吃鴨肉進補最好是燉湯。將老鴨和冬瓜一起燉。冬瓜利尿、清熱解毒、生津化痰、消渴解煩悶,是袪濕消暑的好蔬菜。「老鴨燉冬瓜」用來除濕熱還可以補體力,清暑養陽也滋陰,所以常常受到中醫推薦。再加上薏苡仁一味,更加強了健脾化濕的功能。

三、長夏養心養陽氣  消暑解渴

心是「陽中之太陽,通於夏氣」[1],所以夏天三個月養陽也重養心。《黃帝素問.五味》說︰「心病者,宜食麥羊肉杏薤」,這些食物屬苦味,是心之穀。民間的民俗食療方,也應合了中醫觀點。天氣炎熱水分耗損快,身體不適心就煩氣,也燥動不安寧,所以三伏天消暑熱解渴也是進補重點。

1、熱湯麵:養心氣  治療「陰中暑」
大暑節氣入二伏,老諺語說「頭伏餃子二伏麵,三伏烙餅卷雞蛋。」告訴人大暑到了吃麵進補,其實俗諺中含著中醫學養生原理的。《本草綱目》說小麥做的食物「養心氣,心病宜食之」,麵條的原料正是小麥。而且夏至小麥收成,用新麥作的麵食營養最好。同時,溫熱的湯麵和熱粥一樣有益脾暖胃的保健作用,又可發汗把體內累積的陰涼寒氣逼出去,能治理「陰中暑」(夏天時,冰飲、冷氣的陰氣寒氣聚積體內造成的)。

2、羊肉湯:補虛袪寒  安心補中益氣

羊肉湯可以湯補益虛弱疲乏的體質,袪虛寒。(大紀元)

山東南部地區有個民俗——在大暑到來這一天「喝暑羊」,就是喝羊肉湯,也體現了中醫食療進補的方法。羊肉湯能改善虛弱疲乏的體質,《神農本草經集注》說羊肉味甘,大熱,無毒;羊肉能治「虛勞寒冷,補中益氣,安心止驚」,所以也被用來養心養陽。但是要注意羊肉大熱,夏天多吃會使人的內火加劇。一般的人就要慎用,否則大熱上火。補心的薤(音同「謝」,又名小蒜、蕎頭、野韭)入羊肉湯對養心更好,還可以解除油膩,健脾開胃。

3、西瓜汁:清熱消暑解渴
西瓜味甘甜、性寒,含有大量水分,是瓜類中清暑解渴的首選。夏天中暑、發熱、心煩、口渴或出現其它急性熱病時,都可用西瓜輔助治療。中暑要大量飲水,可以吃西瓜汁來解決。另外中醫也推薦以西瓜的青絡(西瓜皮翠衣)加上複方材料做成清絡飲[2]可讓血絡涼下來,又打通血絡,暑熱就消了。

西瓜汁、西瓜絡可以清暑熱。(Fotolia)

4、西瓜番茄汁:清熱生津
蕃茄(西紅柿)可防曬。有研究說,如果每天食用40克西紅柿醬,被太陽曬傷的風險將減少40%。西瓜和番茄去皮、去籽一起放入榨汁機中絞成汁液,隨量飲用,有清熱、生津、止渴的功效,對於夏日口渴煩躁、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或者小便赤熱的人都適宜。

5、綠豆粥:解熱毒
綠豆有清熱解毒、消暑除煩、止渴健胃和降火消暑的功效。但是身體虛弱屬於寒涼體質的人,比如四肢冰涼乏力、腹瀉便稀的人就不宜吃。綠豆和粳米熬粥,很適合在夏天食用。還可以加入地瓜,地瓜不去皮,比較不會發生脹氣。

夏季炎熱,人食慾不振就使得抵抗力下降,病痛就容易上身。然而,在炎炎夏日三伏天進補,一定要分清體質,對症進「補」。進補前先請教專業醫師,了解自己的體質狀況。還有,進補不是吃一頓兩頓的事,也不是一天兩天就能見效。所以中醫說食補好於藥補,長期食補保養,體質的改善也會慢慢展現,體內陽氣也會漸漸增強。

註[1]《黃帝內經》記載:「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為陽中之太陽,通於夏氣。」

註[2] 清絡飲處方
【材料】西瓜翠衣6克, 鮮荷葉邊6克, 鮮銀花6克, 鮮扁豆花1枝, 絲瓜皮6克, 鮮竹葉心6克。
【用法用量】用水400毫升,煮取200毫升,日二服。或煎湯代茶,預防暑病。

@* #

責任編輯:方沛◇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