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器巡禮

【樂器巡禮】樂器之王 — 鋼琴

古文明
font print 人氣: 238
【字號】    
   標籤: tags: ,

鋼琴被譽為《樂器之王》當之無愧,因為它是所有樂器中構造最複雜的,音域最?廣的樂器,而且從十八世紀末以來,在歐洲及美國它一直是最主要的家庭鍵盤樂器,到目前為止亞洲地區主要國家的家庭中也普遍的被擁有。鋼琴原名為Pianoforte(或譯為古鋼琴),亦可稱為Fortepiano,但是發展至今我們普遍的使用Piano這個簡稱。

在巴哈(Bach,Johann Sabastian 1685—1750)複音音樂時代,還沒有像我們這種現代的鋼琴,當時使用的除了教堂的管風琴外,就是大鍵琴(harpsichord)和翼琴clavichord),那個時期鋼琴才剛剛發明,性能上還不是很好,但是巴哈的作品至今仍然可用鋼琴彈奏。

鋼琴也是隨著時代的進展而演變,在十八世紀初,有義大利樂器製造家製造了單手彈奏的形式,也有發明了一種類似大鍵琴且能發出強弱聲響的琴,在德國亦有鋼琴製造者開始實驗有琴槌的簡單機械裝置,而他們分成了兩個發展路線,有的照著比較強音的翼琴製造,另一種則是在構想和音質上像力度柔軟的大琴,但是在十八世紀末,在英國重新被發明,琴槌則是依附在琴鍵上的槓桿的鉸鏈而轉動,音量大而寬廣。後來又有製琴家在機械裝置裡加進了卡子,稱為維也納式鋼琴,這種琴彈起來更輕更淺,很適合彈奏貝多芬以前的音樂。

貝多芬維也納住所內的鋼琴

進入十九世紀,塞巴斯坦艾爾德(Sebastien Erard 1752-1831)做了複雜的機械與雙卡裝置及金屬支柱的完美發明,使琴弦能經得起音的增強及亮度所需的壓力,同時亦可彈奏極輕柔的聲音,更進一大步的發明是1825年阿爾菲斯巴科克(Alpheus Babcoc)所發明的鐵鑄構造和十字琴弦,它的設計是在低音琴弦穿過,其中的高音琴弦與中音琴弦在共鳴板上成扇形的分隔,這種形式也被延用到1855年紐約的史坦威(Steinway)和其子(Sons)所呈現的現代大鋼琴式樣。

鋼琴的複雜性由於鋼琴的柔軟氈槌不像翼琴的銅塊,因上升撞弦而發出聲響,也不像大鍵琴用撥子撥弦而發出聲音,它是一定要被彈下去,且立即反彈回來,為了避免琴弦振動所發出的聲音被減弱,因琴槌是用彈的,不是往上提的,所以琴槌與琴鍵間要有一個控制琴槌的機制,當擊弦之後立離開,而要避免再彈回,這時卡子就起作用了,它會在琴槌打到琴弦之前,把升起琴槌的槓桿移動,才不至於造成彈回而再次擊弦。

除了琴槌的裝置外,還有兩個或三個的踏瓣,通常右邊是持續音踏瓣,當一個琴鍵被彈下去時,只要壓下踏瓣,可再彈不同的音,奏出的音持續圓滑而產生豐富的音響效果。左邊則是弱音踏瓣,踩下時整個鍵盤和機械移到右邊,而音量減弱。如裝有三個踏瓣的中間就是制音踏瓣,制音氈控制所有的音,而不受手指控制。所有的弦都會振動共鳴,音色特別。

時下所見,現代鋼琴有直立型與平台型,直立型的鋼琴像高高的長方形盒子,也有像書桌式的,而演奏型的平台鋼琴,有長達11呎的大鋼琴到5呎的小演奏型琴,大大小小琳瑯滿目。另有各式各樣的百年古董鋼琴,在漫長的歲月中,展現著各自特有的風采,訴說著無盡的生命歷程。@*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對我們許多人來說,童年代表著一段充滿夢想和希望的單純時光。過去幾個世紀中,許多藝術家都試圖重現這種心境,但沒有人能比浪漫派作曲家羅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1810—1856年)在《兒時情景》(作品15,Kinderszenen Op.15,又譯:童年即景)中更好地捕捉到它,這是由13首勾起童年回憶的鋼琴短曲組成的套曲。
  • 馬克斯·布魯赫並不是第一個受到蘇格蘭憂鬱美感而有所啟發的德國作曲家,貝多芬和海頓早在他之前編寫了數首蘇格蘭民歌,而門德爾松則由此創作了他的《赫布里底群島序曲》以及他的第三號交響曲《蘇格蘭》。
  • 數不清的故事,流轉在四弦之間。在這嶄新的世紀,請您來聽一首新的琵琶曲,將可蕩滌萬世愁情。
  • 神韻音樂除了中西合璧的獨特配器、交響樂團的特殊編制,以及傳遞純善純美的正向精神外,在本集節目中,指揮陳纓還將為我們揭示另一個特點。它是什麼呢?
  • 中國傳統的宇宙觀與古希臘神話有許多相似之處,天國與人間雖相距遙遠,卻又在關鍵時刻是相通的。曲子伊始,伴隨著大鑼聲響,看那滿天眾神,雲集在仙氣繚繞、金碧輝煌的天庭之上。創世主的法音在天宇中迴響,木管與豎琴的下行音型,描繪著眾神佛隨主層層下走入凡塵之壯闊景象。他們在人間開創了璀璨的文明,奠定了道德與文化之黃金時期。溫婉的弦樂彷彿仕女們爾雅靈動的舞姿,振奮的鼓聲猶如男子們蒼勁的步伐,讚頌著神傳文化在人世的輝煌!
  • 第一樂章(非常熱情的快板)充滿力量和柔美,同時有著強烈的音樂對比與強度。在曲式結構上,他遵循了古典奏鳴曲式,而其中很多的創新手法也為後來的音樂流派奠定了基礎。音樂開始立即進入的小提琴獨奏、提前寫好而非即興演奏的華彩,以及樂章間的緊密連接以致觀眾幾乎無法鼓掌⋯⋯這些對於當時的觀眾都是很新奇的體驗。
  • 第一樂章,時而高潮迭起,時而如夢似幻,極具張力的色彩變化,猶如置身一場冒險,遊歷神祕與狂喜,盡覽沉鬱與柔情,以那超然的心境,一睹絢爛的終局。此曲充滿了布拉姆斯的創作巧思,那扣人心弦的曲風與別具一格的意境,使其成為音樂長河中獨樹一幟的經典作品。
  • 這首完成於1877年的《洛可可主題變奏曲》是俄羅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專門為大提琴和交響樂團所作。在當時的音樂界,音樂家們的品味早已從古典時期對精緻和規範的追求轉為浪漫時期對激情和戲劇性的渴望。
  • 這首著名的大提琴協奏曲為作曲家晚年時的作品。德沃夏克當時正任職於紐約國家音樂學院,擔任院長。儘管作曲家創作了非常多的曲目,他的好友, 大提琴家哈努斯·維翰也曾多次委託他為大提琴創作協奏曲,但作曲家一直對樂器的獨奏能力持保留態度。直到1894年三月,德沃夏克的同事維克特·赫伯與紐約愛樂首演了一首大提琴協奏曲,才深深打動了作曲家的心,使其終於決定為大提琴譜寫協奏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