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德语(六):一分为二的可分动词

作者:吴茵
font print 人气: 263
【字号】    
   标签: tags: , ,

德语里的可分动词和从句这两种语法现象有什么共同点?我敢打赌,德国人一定回答不出这个问题,只有我们这些饱受可分动词和从句之“苦”的外国人才能知道答案,那就是:这两个都是锻练思维连续性的极佳训练。

关于从句如何训练思维连续性的问题,我们已经在前面的文章中讲过了,那这个可分动词呢?举个例子吧,举办(stattfinden)这个词,是由statt和finden两部分组成的,在德语里说这个词的时候,不是一下子就把两个部分都说出来,而是把第二部分finden放在主语后面,第一部分statt则放在句子的最后。

如果用中文词“举办”比喻一下的话,就好像把“办”放在前面,“举”挪到句子的结尾一样,比如英国今年举办奥林匹克运动会要这么说:英国今年“办”奥林匹克运动会“举”。(In England finden dieses Jahr die olympischen Spiele statt)。举办两个字分开说,而且还要倒过来说,听上去别提有多别扭了,因为我们中国人从小就没有这种思维方式,我们一旦把一个动词比如举办说出来了,就不会再想着这个动词了,就把全副精力集中到了说后面的话上了。可是德语里,把finden说完了,虽然思维已经离开源头顺流而下,但是还要在finden这个地方牵一根细细的线,等到句子就要结束,思维的小河要入海了,却又要一瞬间顺着那根线“穿越”到源头,将动词的另一部分找到,然后再“穿越”回来,结束句子。

不过后来我发现,这其实是因为我们成年外国人学习德语的时候一开始就把顺序搞反了,我儿子上幼儿园时,我观察他如何学德语,才发现了这个问题。儿子是在德国出生长大的,学德语当然是最自然的一种状态,比如wegfahren(出发、离开)对他来说不是一个词,他的语言系统里只有一个fahren(行驶,走),然后在句子后面再加上各种“小尾巴”,比如weg,aus,fort……所以他的思维从来都是顺着的。而wegfahren,ausfahren,fortfahren等等这些词的原型要到上学以后才慢慢学到。而我们成年外国人(或者说我经历的那种学习方式)是先学动词原形,以后再琢磨出里面的结构,好像盖房子的时候先盖第二层,再打地基,顺序都是反的,要适应好长一段时间才能顺过来。

当然可分动词通常也不是那么可怕,如果动词两部分之间没有插入很多内容的话,那么后面的小尾巴也就不容易忘记。但是如果加很长内容的话,比如在finden和statt中间加上“2012年在7、8月间的酷暑中、在伦敦著名的某某河畔的某某地”,那么在思绪已经在盛夏里的某某河畔徜徉了一会儿后,实在是不容易一下子又回到冷冰冰的语法世界,精准地把另外那一半动词不打结巴地说出来。

我不知道德国人是否因为这些语法日复一日的“训练”而使得思维真的变得很有连续性。我以前有几年的时间经常在德国各地跑,在汽车上问要在哪一站下,司机有时候就会说:“我到时候提醒您。”车子一直往前开,不知道有多少批人上下车,也不知道司机和多少人说过话,卖了多少票。一个小时之后,当我以为司机早已把我忘得一干二净的时候,他突然提醒我:“下站您就该下了!”那条思维的线好像永远都断不了似的。

至于语言是否真的会影响人的行为模式,这个就是科学家们的研究课题了,而我现在做的,就是手捧一杯香茶,坐在阳台上,迎着拂面而来的微风,带着些许感概,回忆一下当年学德语的那些趣事,心有所动之处就随手记下,博得有类似感触的同道之人会心一笑,于我,也就足矣。(系列文章完)

(责任编辑:文婧)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Ich habe gelesen, dass ein Intensivtäter den Mordversuch an einem Polizeioberkommissar gestanden”(我读到,那个重刑犯承认企图谋杀一名警官。德文原文中少了时态动词”),红对一名德国朋友说,他们讨论的是不久前发生的一起恶性事件。红在读博士学位,经常看德国报纸,能用一口流利的德语和朋友们谈政治、经济,但就是总会忘记放在从句最后面的动词。
  • 不会德语的人,永远不会理解这种“德国式”的无奈…… “Die Nummer lautet dreiundsiebzig, einundzwanzig, einhundertfuenfundachtzig.”(电话号码是73,21,185),电话另一端传来德语报电话号码的声音,语速很快。我手中的笔飞快地在纸上划过。“Eh… also sieben, drei, zwei, eins, eins, acht, fuenf?”(呃,就是说7,3,2,1,1,8,5?)我不确定地叮问了一下。什么?在德国住了十几年,都有德国法庭宣誓翻译的资格,居然连听几个数字都要重新确认一下?!
  • 中秋节将至,我们今天就来看看德文中几个有关月亮和一个有关螃蟹的德文俗语:
  • 我现在已经很少再向德国人抱怨德语的四个格是多么难学了,因为我每次说的时候,得到的答案经常是:“你知道吗,俄语有六--个--格”,他们拖长了声音说。这还不算,有的人还会同时把一只手的食指指向天空,睁大眼睛比划着,让你觉得,哦,俄语,那才是这个世界上最可怕的语言呐!这时我通常会说:“是啊是啊,我知道,很多德国人都跟我说过,可是我们中文只有一个格:主格”。每当这个时候,我就会看到德国人的眼里掠过一丝疑惑,他们的潜台词是:这个世界上真有这样的语言?
  • 有些德国俗语不能说是德国的,因为在很多欧洲国家都有相应的俗语,它们要么出自圣经,要么来自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故事。因为基督教的流行,很多圣经里的用语被引入了各种欧洲语言里,而古罗马帝国的兴盛,也让拉丁语走进了欧洲的千家万户。
  • “Geschwindigkeitsbeschränkungsregelungen”,当我第一次看到这个超长的德文单词时,我差点晕了过去,我终于勉强打起精神,数了数,一共39个字母!以我当时捉襟见肘的德语水平,我是绝对没有可能看懂的,不过我想测试一下我到底能看懂多少,于是我拿起这个词横看看竖看看,绞尽脑汁地猜着,希望能看出些端倪。
  • 如果一个德国人说:“Das ist fuer mich Fachchinesisch”(对我来说这是专业中文),其实这和中文没有什么关系,这里的“专业中文”指的是非常难懂的事物,并非真的指中文。他想说的是:对我这个门外汉来说,这太难懂了。
  • “Er fühlt sich wie im siebten Himmel”(他觉得像在七层天上一样),这个表达方式在德国人点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见,意思是,他幸福极了,好像在天堂一样。还可以说:Er schwebt im siebten Himmel或者Er ist auf Wolke sieben。
  • 像各种语言里有关骨头的俗语都挺多,比如中文里有懒骨头、软骨头、贱骨头、鸡蛋里挑骨头等等,这次我们介绍两个和骨头有关的德国俗语:
  • 像各种语言里有关骨头的俗语都挺多,比如中文里有懒骨头、软骨头、贱骨头、鸡蛋里挑骨头等等,这次我们介绍两个和骨头有关的德国俗语: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