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丛谈:蛙鸣可厌 鸡唱足珍

作者:庄敬
font print 人气: 28
【字号】    
   标签: tags: , , ,

墨子是我国春秋战国时代的思想家、政治家。有一天,他的学生子禽问他道:“老师,请问:话是多说些好呢,还是少说些为好?”

墨子沉吟半刻,然后答道:“话说得很多,还会有什么好处呢?比如,池塘里的青蛙,整日整夜地叫个不停,它自己落得口干舌燥,却没有谁去理会它、欣赏它。可是,那鸡棚里的雄鸡,在天亮之前,啼叫两三声,因为它叫得恰当有益,人们便应声而起。所以,说话当学雄鸡,不应该去学青蛙!”(据《墨子》)

蛙鸣的特点是多而无益,多而不当;鸡唱的特点是少而有益,少而精当。鸡唱与蛙鸣比较起来,堪称以少胜多、以一当十。我们从事文艺创作也应该是这样。要努力使自己的作品表现力更强一些,蕴藏量更多一些。郑板桥有诗说:

敢云少少许,
胜人多多许。
努力作秋声,
瑶窗弄风雨。

文贵以少胜多,以一当十。能以己之少许而胜人之多许,才是上乘!

文艺作品,怎样才能做到以少胜多,以一当十呢?

首先,要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抓住关键,写出特色,反映真相,突出本质。描写人物时,要通过对人物肖像、行为等形象的描写,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感情,精神性格,本质特征。一位军事文学评论家盛赞一篇文章,那是民国时期的张自忠将军的部队,兵力少,寡不敌众,拚死抵抗大批日军入侵的战斗,那篇文章描写张将军的士兵勇敢杀敌,子弹打尽仍拚死肉搏,牺牲后的姿态:“烈士们的尸体,保留着各种各样的姿势,有抱住敌人腰的,有抱住敌人头的,有掐住敌人脖子把敌人按倒在地上的,有的人和敌人倒在一起,烧在一起。还有一个战士,他手里还紧握着一个手榴弹,弹体上沾满脑浆,和他死在一起的日本鬼子,脑浆迸裂,涂了一地。另有一个战士,嘴里还咬着敌人的半块耳朵。”

那位军事文学评论家说:这一段文字,写的是中国士兵死后的情景,却连烈士生前如何与敌人拚死搏斗的各种情景一一反射出来,“句上有句,句下有句,句中有句,句外有句。”日军打胜后,清理战场,找到了张自忠将军的尸体,日本兵准备将张将军与一般死者一起挖坑埋下,但日本的一个将官讲:“这位张自忠将军,人格很高尚,令人十分钦佩!应予妥葬。”那篇文章,写得惊心动魄,深深地打动着读者。胜得过不少描写战争的长文!

这段文字正是形象地写出了烈士们热爱祖国,忠于人民,英勇奋战,宁死不屈的精神!写出了他们对敌人的刻骨仇恨和英勇拚搏的气概,反映了他们的本质特征。所以,文词虽然简短,内含却很丰富。如果“得形遗神”,专门去描写战士的一些无味琐事,自然主义的“把每件事或每个场面中,出现在目前的东西,按其细节一一罗列出来,这就必然是干燥无味,令人厌倦,不可容忍的。”(黑格尔《美学》第一卷208页)

青蛙冗鸣而可厌,雄鸡晓唱则足珍:这对于文艺创作,确实是有益的启示。@*#

责任编辑: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大纪元7月7日报导】(中央社记者林琳纽约特稿)在西方汉学界备受推崇的夏志清教授以最高票当选中央研究院新院士。纽约时间六日上午在台北的王德威教授电话告知这个好消息,夏志清当然相当兴奋,不过,荣耀归荣耀,他并没有让生活中的波澜改变早已为自己安排的文艺节目。
  • 重庆某小学一年级学生小军(化名),是个听话的孩子,也是班长。近期其母亲发现孩子很少要零花钱,而且书包里还经常有干脆面或棒棒糖,一问才知儿子做起了生意——帮同学做作业,每次收费一元钱。“事事向钱看,有可能学坏。”母亲对儿子此举表示担心。
  • (大纪元记者黄文华洛杉矶报导)2015年是电影《大白鲨》播出四十周年,该片编剧戈特利布(Carl Gottlieb)今年在伯班克国际影展获颁最佳编剧奖,并大方分享了他的一个重要写作秘诀。
  • 有个书生天生就画的一手好画。凡心中所感,皆能自如的画出来,因此博来不少的赞誉。
  • 如果把文学作品比作食物,那么齐家贞的这部著作不会是高贵的豪华大餐,也不是那种软绵绵的可口的美味小吃,它是来自山坡带着苦涩味的野菜,是来自田野的粗犷而壮实的高粱、稻谷和玉米。这一类食物可能有点让人难以下咽,但它却是中文作品中的健康食品。经过细细地咀嚼,中文读者会从这部书中获得对于当代中国历史及人生命运的真实认知,从而在精神上变得深刻、丰富而坚韧。
  • 以前的我不喜欢写作文,因为上课时,我无论怎么绞尽脑汁都写不好。想到要写作文,我就一个头两个大,也一度想放弃作文......
  • 对许多人而言,踏出校园之后,似乎就和写作脱离关系了。其实不然,几乎每个上班族每天都要写或多或少的东西,像是发送回复电子邮件、撰写商业企划案、商务通讯或是写写脸书等等。
  • 教师想要进行阅读感想教学,可以教导孩子依照下列方向进行思考。首先,是文章的人物,人物的遭遇决定了文章的走向......
  • 多读多写,应是古往今来著名作家取得成就的经验之谈。北宋欧阳修曾说:“文有三多:看多,做多,商量多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