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伤痕文学创作:《归乡》

font print 人气: 267
【字号】    
   标签: tags: , ,

【大纪元2月17日讯】(大纪元记者李实真编译报导)德国法学教授兼作家施灵克(Bernhard Schlink)继其全球畅销著作《朗读者》(德文Der Vorleser,英文The Reader,台湾译为《我愿意为你朗读》)之后,再度推出以揭发二战创痛为主题的一部小说:《归乡》(德文Die Heimkehr,英文Homecoming)。

《归乡》中的主角彼特.德包尔(Peter de Bauer)和作者施灵克有着相同的背景,出生在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父亲是瑞士人,母亲是德国人,彼特自童年时即从母亲口中得知父亲已在战争中死亡。某年夏天,年轻的彼特前往经营出版业的瑞士祖父母家渡假时,偶然发现了祖父出版一套系列小说,其中一本描述一个名叫汉克(Karl Hanke)的德国军人,沦为前苏联的战俘,在逃离战俘营后,历尽艰辛回到德国家中,却发现他的妻子已改嫁的故事。

彼特深为这本作者不详的小说情节所吸引,却发现小说最后一章的结局被撕去,在彼特心中,汉克故事的结局一直是个谜。随着年龄增长,他发现汉克的战后归乡情节,似乎是荷马的史诗“奥德赛(The Odyssey)”的翻版,不过这个故事换了主角,结局也不如奥德赛的圆满幸福。

经过一番调查,彼特发现汉克归乡故事的作者竟是他的亲生父亲约翰.德包尔(John de Bauer)。彼特离开德国飞往美国,找寻这位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担任政治学教授的父亲,并化名参加了他父亲的讲座,企图在适当时机用支持纳粹的文章来挑战他父亲。

有趣的是,德国军人汉克的归乡故事,在冥冥之中似乎就是彼特.德包尔自己生活的写照,也暗寓着他的未来。

施灵克在《归乡》中也引用了1960年代米尔格兰(Stanley Milgram)著名的“服从实验”,在实验中受测的学生被迫遵从权威者的命令去对另一组学生施加残酷惩罚。未参与二次世界大战的彼特在一次类似此实验的场合中,被迫为德国发起二战的错误道歉。最终,彼特的归乡实际上换来的是他与父亲这两个世代挥之不去的问题:“爸爸,你们在战争中做了什么?”、“你们怎么合理的解释?”

施灵克的《归乡》就像他的前一部著作《朗读者》一样,字里行间表达著作者身为法律人对正义理论的探索;文学与真相的关系;以及战后出生的德国人面对其父执辈发起战争罪行的挣扎,同时也反映出当代德国对过去这段历史的态度,总体而言,这本深入探索战争创痛的小说获得书评家相当正面的评价。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德国中部大城住宅区发现一枚二次大战的炸弹,一万多名居民疏散。
  • 德国当地时间2月16日晚(北京时间2月17日凌晨),第58届柏林电影节正式闭幕。
  • 【大纪元2月17日报导】(中央社记者林育立普里斯蒂纳十七日专电)位于巴尔干半岛的柯索伏,今天即将脱离塞尔维亚宣布独立。首都普里斯蒂纳成千上万的民众,前一晚走上街头手足舞蹈,热情挥舞着阿尔巴尼亚和美国、英国、德国等支持柯索伏独立国家的国旗,烟火声和喇叭声到了午夜依然不绝于耳,热烈迎接独立日的来临。
  • (大纪元记者黎莉德国报导)2月16日晚,神韵巡回艺术团在德国法兰克福的首场演出圆满落幕。现场演出高潮迭起,特别是下半场,舞蹈演员的高超舞技,赢得了观众们的阵阵掌声。演出结束后,一些中国观众纷纷称赞:“太精彩了!”,“为咱们中国人争了光!”
  • (大纪元记者Nina Hamrle德国法兰克福报导)卡特琳‧伯恩米勒女士(Katrin Bornmuller)是德国国际人权协会(IGFM)理事会的理事长。2月16日,神韵巡回艺术团在法兰克福的首演让伯恩米勒女士感到耳目一新,她认为神韵晚会向德国社会“发出了一个重要的信号”,提醒人们注意中国的实际状况。
  • (大纪元记者Rosemarie Fruehauf德国法兰克福报导)瑞纳.迪克曼先生是个商人,是个很投入的业余钢琴家。观看了神韵巡回艺术团在法兰克福的首场演出后,迪克曼先生(Dickmann)告诉记者:“二胡就像一个放在膝盖上的小提琴,演员的演奏非常感人。曲调唤醒人的情感,有时有些伤感,可正是这伤感让人感动。”
  • 老话讲“妖不胜德”,在《西游记》中,作者对一些小妖出场的描述也很真实生动且耐人思量。
  • 不一时,将出酒肴,无非鱼肉之类。二人对酌。朱恩问道:“大哥有几位令郎?”施复答道:“只有一个,刚才二岁,不知贤弟有几个?”朱恩道:“止有一个女儿,也才二岁。”便教浑家抱出来,与施复观看。朱恩又道:“大哥,我与你兄弟之间,再结个儿女亲家何如?”施复道:“如此最好,但恐家寒攀陪不起。”朱恩道:“大哥何出此言!”两下联了姻事,愈加亲热。杯来盏去,直饮至更余方止。
  • 这首诗引着两个古人阴骘的故事。第一句说:“还带曾消纵理纹。”乃唐朝晋公裴度之事。那裴度未遇时,一贫如洗,功名蹭蹬,就一风鉴,以决行藏。那相士说:“足下功名事,且不必问。更有句话,如不见怪,方敢直言。”裴度道:“小生因在迷途,故求指示,岂敢见怪!”相士道:“足下螣蛇纵理纹入口,数年之间,必致饿死沟渠。”连相钱俱不肯受。裴度是个知命君子,也不在其意。
  • 话休烦絮。一日张孝基有事来到陈留郡中,借个寓所住下。偶同家人到各处游玩。末后来至市上,只见个有病乞丐,坐在一人家檐下。那人家驱逐他起身。张孝基心中不忍,教家人朱信舍与他几个钱钞。那朱信原是过家老仆,极会鉴貌辨色,随机应变,是个伶俐人儿。当下取钱递与这乞丐,把眼观看,吃了一惊,急忙赶来,对张孝基说道:“官人向来寻访小官人下落。适来丐者,面貌好生厮像。”张孝基便定了脚,分付道:“你再去细看。若果是他,必然认得你。且莫说我是你家女婿,太公产业都归于我。只说家已破散,我乃是你新主人,看他如何对答,然后你便引他来相见,我自有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