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紀(45)

上集-第二章:監督勞動的最初歲月
孔令平
font print 人氣: 1
【字號】    
   標籤: tags: , , ,

第六節:叢林鐵廠(1)

我們是一九五九年四月初從界牌農村回到叢林煤礦,第二次回到這裡,第一景像是人流如海,熱鬧非凡。在那狹窄的叢林街旁,佈滿了臨時搭起的蓬帳,裡面擠住著從重慶、南桐各地調集來的「煉鋼大軍」。叢林地區政府的大禮堂面前,懸掛著一個碩大的木牌,上書:「叢林鐵廠煉鋼指揮部」。

大禮堂既是這裡大煉鋼鐵的指揮中心,又是平時煉鋼大軍暫時的食堂。這兒的吃飯完全是「共產主義式」的,凡參加煉鋼戰役的「戰士」,一律供給制。大甑子裡的包穀麵糙米飯可以隨你自取,八個人湊滿以後組成一桌,就可以到伙食團窗口領取一桌飯菜,僅此一點措施,就足以招攬那些城裡吃著定量供應的居民們。

那路邊街旁的帳篷裡,擠著一家一家的妻兒老小,每兩個家之間只用一張布單隔開。那裡面,嘻笑哭鬧,夫婦之間、母子之間、兩家之間,糾紛不斷,熱鬧非凡。

我們近一百號勞動力,暫時仍安住在叢林小學的教室裡。小學已經完全停課,除了兩個看守的老頭,教職員工全部抽去建設叢林鐵廠的「小高爐」。學校的孩子們當然只好回家,隨父母一道去為「大躍進」獻身了。

我們連下放幹部在內的所有的人員到齊以後,王懷壽才召開了全體人員的大會,他簡短總結了下鄉十一個月來全體人員的改造成績,著重講述了人民公社化,大躍進的偉大意義。

他的講話很平緩,好像是在背誦一篇熟讀了數百遍的經文,使我們這些習慣這八股文的人感到乏味,更因為他所講的除了中共那套謊言並無新鮮東西。

分別了九個月,他的黨棍形象絲毫沒有變,由於疲勞,我看見了周圍的人都在打瞌睡。

「精神集中一點!」王懷壽吼道,那一排排打瞌睡的人被他的吼聲驚醒,重新正起了腰板。

他環看了一下四周,繼續用平淡的聲音背誦下去:「今年是黨中央部署的持續大躍進的第二年,也是決定大躍進總路線成敗的關鍵一年,我們要在去年農業取得極大成績的基礎上完成這個任務,為完成毛主席提出的十五年內超英趕美,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為中國保證在最短的時間內跨入共產主義創造條件。」

他的平聲調,表明下鄉這一年來他之所見所聞,沖淡了去年初來時的那一股衝勁。這可能算是一種進步。

經他這一講,我們便明白了,把我們從新集中到這兒來是幹什麼的,全體人員仍按照原來的編制分成五個組,進行了一下午的討論學習。

第二天,全體人員整隊出發,去叢林鐵廠煉鋼指揮部的大禮堂,參加「叢林鐵廠籌建大會暨大煉鋼鐵誓師動員大會。」

我在牆上讀到了一條用綠紙寫的十分耐人尋味的「小標語」,上面寫道:「敞開肚皮吃飯,鼓足幹勁幹活」。我想寫這幅標語的人講實際的味就很濃了,而且似乎只有這種標語才能鼓動到這兒來的市民們。

按老套式召開的這種大會,本就是過場。會上主持人宣佈,七座小高爐,必須在五月底全部完工,六月開始煉鋼。他講了一大堆可以完成這個最低產量的理由。會場裡亂哄哄的開起了小會,大家七言八語的全是婦道家常。

我們最初的任務是為叢林鐵礦小高爐的建設籌集原材料。這是一些結構古怪的「小高爐」,可以容納十個人踩動的踏板像農村中的水車一樣的「鼓風機」,配套在每個小高爐旁。(待續)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我在院壩的中央放下了背包,兩邊廂房門口的階簷坎上,早已站著兩家人家的大人小孩。此時的我活像一隻被許多人圍觀的猴子,還來不及看清這即將進入我「改造」的環境是什麼樣子
  • 下鄉直接管理我的「教育者」,就是這趙氏父子,趙老漢解放前一直佃地主的田種,做地主的丘二,為地主抬過滑竿,也跟著去重慶跑過碼頭,那市井經歷,市俗見識是這裡從未出過山溝的男人無法比的,這趙家灣上上下下二百來號人家都得讓他三分
  • 對我們當前最大的威脅仍是食不果腹。按照糧食統購統銷政策和界牌鄉鎮村舍的收成,合作社分配給全勞動力每天的口糧,僅只有八兩黃穀,折合大米不到六兩。
  • 水腫病終於開始蔓延起來。趙家的自留地已經跟不上三個人的需要,最高產的牛皮菜已經砍得差不多了,新種上的白菜還只有健子那麼大。
  • 運動一個接著一個是毛澤東的愛好,他要成為中國百姓的太陽,豈能不時時發光?趙凡把界牌聯社下發給他的所有文件都抱出來了,他說他因為只有初小文化水平,所以雖然聯社要求他向社員們全文宣讀,但他從來沒有讀過。
  • 界牌公社成立那一天,下午我們很早就收工。趙隊長集合起參加慶典的代表,天剛黑,就到達了界牌祠堂。入夜,界牌祠堂的寬大院子裡燈火通明,靠殿堂那台階搭起了臨時的主席台,正中橫幅上寫著:「界牌人民公社成立大會」
  • 下農村的第一堂課,歷時四個月下課了,同趙氏父子相處得不錯,遠不像我初來所想像得那麼可怕,相互之間雖說不上相敬如賓,可還算按「人民內部矛盾」的辦法相處。比起在學校同班上的同學相處,反而覺得融洽多了。
  • 公共食堂成了界牌公社和附近近百戶農家生活、聚會、「學習」的中心場所,懸掛在大樑上的兩個麥克風,每到吃飯時就會播出南桐礦區的廣播。學生時代,我們習慣了新聞傳播的「單音調」。
  • 根據高產這個方針,界牌公社選定了一百畝小春高產試驗田,按照公社幹部計算,只要認真執行「精耕細作,稀秧密植」就可以至少達到畝產五千斤水平,算下來比往年五千畝面積的小春播種總收成還要高。
  • 按中國民俗,三十晚上是要通宵守歲的,所以我們大家都不準備睡覺。王大爺的精神特別好。也許,今晚上這熱鬧的氣氛打破了他長期獨居的沉悶,看得出他是一個地道的中國老式農民,兩杯白乾下肚,便打開了話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