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耀邦

劉斌夫
font print 人氣: 4
【字號】    
   標籤: tags:

記住這個日子
西元1989年4月15日晨
7點53分
一顆偉大的心臟
停止了跳動
一顆偉大的頭顱
停止了思索
一顆恆星
公轉了七十三周
熱血沸騰的河流
就此戛然乾涸
凝固成紫色的泥土
生命由什麼元素組成
就還原成什麼元素

從二萬五千里長征
可愛的紅小鬼
到重訪長征路
可敬的小老頭
人們還清晰地記得
平反昭雪
多少冤魂九泉含笑
撥亂反正
多少好人重新抬頭
同老百姓合影
主席坐在邊邊上
與知識分子長談
總書記成了好朋友
為官一生
沒有絲毫官氣
身居高位
體察民眾欲求
不曾寫詩
卻洋溢著詩人的激情
革故鼎新
健步走在開拓者前頭
中國崇尚四平八穩
你第一個不做
世俗的奴僕
從川北行署南充
到中南海
失敗在真誠
成功在真誠
舒展於變幻風雲
你是第一竿坦蕩的旗幟
中國太沉悶拘鬱
你帶頭穿西裝敞開胸口

你不能像卡爾•馬克思
躺在安樂椅上安然睡去*
更不會像史達林元帥
臥在水晶棺將來世享受**
你是中國的希望之星辰
重任本留在你平闊的肩頭
官僚主義癌瘤癰疽
尚須你悉心洞悉析理解剖
紛亂的經濟秩序
有待你如交通警一樣——揮手
如大海的夕陽
那聲悲壯的長歎
一串浪花
一串感情號省略號
這一切
都留待後來者
後來者定然會比你
更加成熟

七十三歲
年逾古稀
你常在年輕人中間
你永遠年輕
而今有一首歌很流行
往前走往前走
莫回頭
通天的大路
九千九百九

* 此句化用恩格斯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原意。
**史達林水晶棺於赫魯雪夫時代由蘇共中央拆除。
1989年4月16日于四川羅江中學 @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胡耀邦之子、也是政協常委的胡德平回憶父親胡耀邦的新著《中國為甚麼要改革》,最近正式出版。4月26日,中國青年報發表長篇專訪胡德平的文章。胡德平說,改革的初衷是藏富予民,可是,國有企業承包成了廠長經理來承包,全民所有制還是不是全民的?農村改革卻打農民土地的主意等。4月中下旬正值1989年6.4學運發生,胡德平講話引外界高度關注。
  • 【大紀元2011年08月29日訊】(大紀元記者辛民綜合報道)中共體制內幾十位改革派人物日前聚集一堂,呼籲共產黨解放思想、加強黨內民主。前中共總書記胡耀邦之子領頭批黨內民主不如30年前,還有學者稱中共的執政地位到了最危險時刻。 評論人士說,這次批判性很強的座談會對推動黨內民主具有重要意義,但會議未能突破一黨獨裁的禁區。此前,前中共總書記趙紫陽的秘書鮑彤撰文指出,「以言治罪」本身就是蒙昧時代的鬧劇和醜聞,中共吳邦國宣佈的「六個不搞」是「偽法律」。
  • 據蔡文彬主編的《趙紫陽在四川(1975-1980)》一書披露,趙紫陽文革時期在四川工作時,曾為阿壩地區的所謂「新叛」民眾進行平反,以及胡耀邦、趙紫陽時代確定了達賴喇嘛回歸日期,讓外界看到了中共封鎖西藏的歷史和現狀的真相。
  • 【大紀元2012年01月16日訊】(大紀元記者李明綜合報道)1987年1月16日,中共總書記胡耀邦因「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不力」,在鄧小平和中共強硬派壓力下被迫辭職下台,國務院總理趙紫陽任代理總書記。同年1月17日,中國著名學者方勵之、王若望、劉賓雁因參與中國民主運動,被鄧小平點名開除中共黨籍。
  • 1月25日,胡耀邦長子胡德平在他的新浪微博中揭露了,「我們(中共)所有的媒體都充滿謊言!沒有一句是真話……人民不跟我們玩了,我們就玩完了!」對此番話,引中國民眾熱評,有稱:「說的太好了,說出了人民的心裏話啊。」……
  • 前中共總書記胡耀邦之子胡德平,最近一段時間「大鳴大放」,連續組織座談會挑戰中共政治底線,親上一線議論時政,言辭大膽犀利等,引發外界關注。
  • 中共前總書記胡耀邦逝世23年,大陸具官方背景中新社4月3日發出緬懷文章。胡耀邦1989年去世引發大陸民運,目前又值中共總理溫家寶強調政改,這篇報導予人想像空間。
  • 清明節是中國人的傳統節日。每逢清明,人們都要祭奠逝去的親人。而在中國,清明節還多了一份政治內涵。決定中共命運的1976年的「四五運動」及1989年的六四民主運動都發生在清明節期間,籍著悼念之意發生。
  • (大紀元記者古清兒報導)日前,中共官方媒體高調報導各地民眾悼念中共前總書記胡耀邦去世23年的消息。目前中共高層權力鬥爭越發激烈,官方在敏感時機發出緬懷文章,引發外界的聯想。清明節當天,來自大陸各地的民眾紛紛在北京悼念趙紫陽及民間抗暴英雄楊佳。
  • (大紀元記者方曉綜合報導)清明節前,中共官方媒體率先高調報導民眾自發悼念已故中共領導人華國鋒和胡耀邦。稱「一北一南,兩位老人的墓地前,瞻仰憑弔的當地民眾或外地遊客絡繹不絕。」此報導被各路媒體紛紛轉載,並引起多方猜測和聯想。民眾認為此舉實屬罕見,有人解讀這是媒體獲得默許釋放信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