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馬克思(25)

魔性的馬克思——鮮為人知的馬克思之八
真言
font print 人氣: 43
【字號】    
   標籤: tags: ,

馬克思對神、人和世界的仇恨是陰冷的,而他的毀滅欲,他對暴力的偏愛則是瘋狂的。時而陰冷,時而瘋狂,陰冷中有時透著瘋狂,瘋狂中有時又含著陰冷,這種詭異多變的內心世界從另一個側面展現了馬克思「魔鬼般的性格」。而最能體現這一點的則莫過於他早年的詩歌。

先讓我們來看看下面這首《絕望者的祈禱》,它是一首集中反映青年馬克思陰冷內心的代表作。全詩寫道:

「如果天神把憐憫心也忘掉,
橫加的災禍使人無法忍受,
他的天下我落得一無所有!
那麼剩下只有一條路——報仇!

我將高傲地對自己進行報復,
對那高高在上統治著的造物主,
我將使他的力量變得渺小,
反正我的善行不會得到善報。

我給自己建了一座威嚴的城堡,
它將聳立寒宮,直插雲霄,
這城堡的圍牆將用恐怖砌造,
那裡面統治著的將是痛苦和煎熬。

如果有人無意中往上一瞧,
那就讓他害怕得直往後跳,
讓他只能聽到死神的召喚,
讓他掘好墳墓把幸福埋掉。

讓那至高無上的高傲的神,
從高處鐵石無情地用雷閃擊,
縱使我的圍牆全被夷為平地,
永恆的時間會為我重新建起!」(25)
(2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版,第40卷第628-629頁

讀罷這首詩,讓人直覺一股涼氣向你逼來,心中不禁一陣寒顫。尤其是詩中寫到的那座城堡,不但是用恐怖砌造的圍牆,而且還被「痛苦和煎熬」統治著。更可怕的是,誰要是往裡瞧一眼,就會「害怕得直往後跳」,因為他會「聽到死神的召喚」,掘好墳墓把自己的幸福埋掉。試想,這是何等陰森恐怖的場景!儘管我們尚不能斷定這個「絕望者」就是馬克思自己,但這個形像顯然寄托了他的諸多情感。

馬克思還在《願望》中劈頭寫道:「我要把靈魂沉沒在/那毀滅的汪洋大海,/把我的整個心傾吐,/流露一切痛苦,悲哀!」「一切靜悄悄。暴風雨也寂然,/可是心中的火焰卻在閃燃,/有一個惡魔在心坎裡號哭,/放聲狂笑,把命運埋怨、責難。」(26)聽,暴風雨停息了,「一切靜悄悄」,在一片「寂然」中,有個惡魔卻在「號哭」和「狂笑」。不難想像,這聲音是何等地令人毛骨悚然!
(2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版,第40卷第750頁

如果說《絕望者的祈禱》淋漓盡致地表現了青年馬克思內心的陰冷,那麼《小提琴手》則讓人身臨其境般地感受了一回他的瘋狂。馬克思在詩中化身為一位正在瘋狂拉琴的小提琴手,只見他「魂飛心醉」,「如癡若狂」,「怒目環視」,「熱血沸騰」,「日日夜夜拉琴」,「直至—–腸斷肝裂」,「雙目失明,胸膛迸裂,」「靈魂沉入地獄,帶著餘音迴旋!」而他演奏的那首「死神進行曲」,則像「咆哮」的大海,「衝向巉巖,聲若驚雷,擊得粉粹」。通觀全詩,演奏者也好,樂曲也好,是不是都瘋狂到了極點?

與《小提琴手》難分仲伯的還有《人的自豪》。馬克思在詩中豪情萬丈地寫道:

可是這心靈,火一般燃燒,
它要把整個宇宙懷抱,
它毫不憐恤地想要把
成百個太陽從長空摘掉。

瞧,它飛入天空,越飛越高,
直飛到雄偉壯麗的雲霄,
把深居那裡的上帝搖撼,
心之劍把擊世的霹靂造。(27)
(2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版,第40卷第667頁

馬克思「火一般燃燒」的「心靈」,不但「要把整個宇宙懷抱」,還想把「成百個太陽從長空摘掉」,甚至於要「飛到雄偉壯麗的雲霄」,「把深居那裡的上帝搖撼,」造出「擊世的霹靂」,讓整個世界都化為一片廢墟。試想,這跟瘋子還有多少區別?

馬克思身後一直有兩個形像——一個是我們熟知的經過黨文化精心塑造過的失真的馬克思,一個是鮮為人知的真實的馬克思。前一個馬克思被稱作是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偉大導師,共產黨不但把他當作自己的上帝來頂禮膜拜,而且還想要人們也匍匐在他的腳下。後一個馬克思則是典型的自大狂,他敵視和反對一切神靈,不但專制虛榮,而且好鬥自私,魔性十足。他之所以要與資本主義為敵,歸根到底並不是為了解放無產階級和全人類,而是想要充當人類的救世主,名垂青史,流芳百世。可想而知,發端於這樣一個人的共產主義運動怎麼可能不帶有自大專制、虛榮好鬥和自私魔性的劣根性呢?共產主義運動為什麼與生俱來就是邪惡的,它帶給人們的為什麼不是許諾過的幸福,而是一場空前絕後的災難,一個重要的原因即在於此。

因為主客觀條件的限制,本文只是粗淺地勾勒出了鮮為人知的馬克思的若干側面,更多的真相還有待人們去不斷挖掘和還原。

最後要說明的是,在研究馬克思的生平時,筆者曾受到威廉.布蘭察德教授的《革命道德》、戴維.麥克萊倫先生的《馬克思傳》和Von Richard Wurmbrand先生的《馬克思和撒旦》等書的有益啟發,本文更多處引用了它們的相關內容,在此特別緻謝!
(完)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老馬克思的眼裡,馬克思的「自私」主要體現為對家庭缺乏應有的責任。他指責說,「我無法擺脫這種思想,如果我處在你的地位,我會更憐惜自己的雙親,會為他們做出更大的自我犧牲。」
  • 馬克思後來的表現證明這一「疑慮」並非杞人憂天。在他狂熱的愛情裡,憂心匆匆的老父親根本就找不到他認為應有的責任感,以至他近乎義憤填膺地責問馬克思
  • 事實上,馬克思不僅沒有也不可能給工人階級和全人類帶來解放,而且推動他投身共產主義運動的內在深層動機,也並不是真想讓窮苦人翻身,而是要借助這種方式讓自己成為人人感恩膜拜的救世主,從而名垂青史,流芳百世!
  • 1824年,馬克思也受洗做了一名基督徒。大約12歲時,他進了家鄉的弗裡德裡希-威廉中學讀書。這是一所耶穌會學校,同學中有五分之四的人是天主教徒,宗教是必修課程之一
  • 步入大學校門後,在時代浪潮的不斷衝擊下,再加受到青春期內心危機等因素的影響,馬克思原有對上帝的信仰很快便土崩瓦解,沒多久,昔日虔誠信神的馬克思就變成了一個與上帝不共戴天的瀆神的馬克思。
  • 除了赤裸裸的詛咒和仇恨,馬克思還在《斯考爾皮昂和費利克斯》中噁心上帝,把上帝虔誠的使徒譏為一條狗,將對上帝的信仰諷刺為引發便秘的病因。
  • 更準確地說,馬克思不僅是一個極端的無神論者,而且是一個戰鬥的極端無神論者。
  • 有人推斷,青年時代的馬克思曾加入過撒旦教。(1)不管這種推斷最終能否被證實,馬克思身上的魔性卻是顯而易見的,那是一種糅合了仇恨、毀滅、暴力、陰冷與瘋狂等因素,並且包裹著惡的內核的混合物。
  • 首先被馬克思仇恨的是上帝,是神,但他的仇恨並不止於此。基督教認為,人是上帝創造的。因為仇恨上帝,馬克思對上帝創造的人自然也很仇恨,在這一點上馬克思的態度與撒旦教十分相像。
  • 「一切存在都應該被毀滅」,馬克思很喜歡複述《浮士德》中惡魔靡菲斯特斐勒司的這句名言。在他早年的詩歌中,「毀滅」是使用頻率最高的詞之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