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義傳」系列之十四:木華黎篇

【忠義傳】奴隸變國王 大將木華黎的傳奇

作者:蘭音
成吉思汗畫像和木華黎雕像(公有領域/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氣: 2341
【字號】    
   標籤: tags: , , , ,

他是身分卑微、默默無名的奴僕,也是沉毅多謀、戰功赫赫的大將,更是一人之下、世襲罔替的萬戶「國王」。在成吉思汗麾下的猛將中,他的起點最低,卻取得最高的功名與成就。他就是蒙古「四傑」之一的木華黎。

成吉思汗對他的信任和重用,似乎更甚於第一「伴當」博爾朮。他把木華黎和博爾朮比作左膀右臂,又將統一半壁江山的重任託付給木華黎,和他一北一南共謀天下。

因此,蒙古的敵國金國都認為此人是蒙古的「權皇帝」,史家也稱讚他「有太祖(成吉思汗)之風」。那麼木華黎是如何做到的呢?

生而神勇 服侍英主

蒙古族的札剌兒氏部落,世代生活在斡難河的東岸。公元1170年的一天,一座帳子內,一股神祕的白氣充盈繚繞,隨之而來的便是嬰兒響亮的啼哭聲。原來是勇士孔溫窟哇的第三子木華黎降生了,神巫見到那神異的景象,便預言說:「此非常兒也。」

位於烏蘭巴托的成吉思汗像及麾下大將木華黎(右)與博爾朮(左)。(shutterstock)

這個「非常兒」長大後,變得像父親一樣勇力非凡。史書記載他:生得虎首虯鬚,面黑如墨;身長七尺,臂長似猿。為人足智多謀,又善騎射,據說他能張開二百多石的強弓,在蒙古草原上,雄勇冠絕一時。

不過,木華黎所屬的札剌兒氏,在蒙古部族中屬於奴隸身分,他成年後,父親孔溫窟哇就帶著他和另一個兒子,投靠了自己的主人、當時的乞顏部首領鐵木真。孔溫窟哇鄭重許諾:「我把兩個兒子獻給您作奴隸,如果他們敢逃跑,就讓他們遭受斷腳筋、割心肝的處罰。」

蒙古人淳樸忠誠,不惜以重誓表明心跡。孔溫窟哇本人,也是鐵木真身邊一位忠肝義膽的部將,曾追隨鐵木真征討各部落,屢次立功。他的護主故事也是非常感人的。

有一次,投降的部落再次造反,鐵木真只帶著六個騎兵逃生,其中就有木華黎的父親。途中缺少食物,孔溫窟哇就捉來河邊的駱駝,宰殺、烤熟了給鐵木真充飢。敵軍殺來,鐵木真的坐騎意外暴斃,那五個人面面相覷,驚慌失措,只有孔溫窟哇把自己的馬讓給鐵木真,自己則以身擋敵,用性命換來鐵木真死裡逃生。

這樣一個肯為主人犧牲自己的勇士,他對兒子的要求自然也是非常嚴格的,不容許他們對鐵木真有半分異心。木華黎也不負鐵木真厚望,繼承了父親忠誠勇敢的性格,死心塌地侍奉、護衛在鐵木真左右。

比如那一次,鐵木真征戰失利,木華黎和資歷最老的博爾朮一起保護著鐵木真,在雨雪交加的夜裡露宿荒野。他們一起為鐵木真張開氈子,遮蔽風雪,一整夜都不曾移動足跡。

他還為鐵木真擋過箭。一天,鐵木真帶著三十多騎兵在山谷中行走,彷彿有什麼預感似的,他突然問大家:「如果在這裡遇到敵人,怎麼辦?」大夥都回答:「由我們來抵擋。」果然,一群賊寇從山林中殺出,飛箭如雨,向鐵木真襲來。木華黎一人當先,彎弓搭箭,射出三箭,連中三人。

賊首受到震懾,高聲喊道:「射箭的人是誰?」木華黎朗聲喊出自己的名字,手中動作卻未停,從容解下馬鞍,作為盾牌擋住滿天飛矢,護衛著鐵木真遠離戰場。賊寇失去目標,也隨即散去。

克烈部的王汗密謀偷襲鐵木真,消息走漏後,木華黎奉命討伐。他連夜挑選精銳騎兵,偷襲王汗軍營,大破逆賊。最後王汗倉皇逃竄,為部將所殺。此後,蒙古各部落首領聞風喪膽,紛紛前來歸附。木華黎不僅救了鐵木真一命,更為統一蒙古部落立下大功。

受封國王 征討金朝

木華黎作為忠良之後,兼有救駕之功,他很快贏得鐵木真的信賴,也得到了極高的讚譽。在征服泰亦赤兀部落後,成吉思汗對六位功臣大加讚賞,其中對木華黎的評價是:「戰勝敵人,捕捉俘虜,摧毀敵人的鋒芒,砍斷逃敵的腳後跟,在駿馬的尾上飄著雲霧,在鬃毛上染上太陽的光輝,斷線不遺,殘針不棄,就是我的札剌兒人木華黎!」

成吉思汗於1205年揮軍西夏、1211年征討金朝,展開進軍中原、一統天下的宏偉事業。木華黎起初跟隨成吉思汗,在伐金戰場上立下了汗馬功勞。(大紀元製圖)

公元1206年,鐵木真建立大蒙古國,上尊號「成吉思汗」,對麾下大將論功行賞。成吉思汗稱讚木華黎和博爾朮:「如今國內平定,主要是你們出的力。我有了你們,就像車子有了轅木、人體有了手臂一樣。」

於是,兩人分別被封為左、右萬戶,以及得到九次犯罪不罰的特權,在諸將中功勳最高。木華黎還另有封賞:世襲國王,位居眾人之上,並管轄東部一大片土地。

成吉思汗於1205年揮軍西夏、1211年征討金朝,展開進軍中原、一統天下的宏偉事業。木華黎起初跟隨成吉思汗,在伐金戰場上立下了汗馬功勞。

當時蒙古軍大約有十萬之眾,一路所向披靡,打到了張家口的野狐嶺附近。這時,金朝將領完顏承裕率領四十萬大軍,在野狐嶺分據險要,打算憑藉山勢地利,阻擋蒙古軍隊。成吉思汗一眼就看出金軍排兵布陣上的致命缺陷,實際是分散兵力,各路軍隊信息傳遞和互相救援的速度都會大打折扣。

成吉思汗決定集結重兵,採取強擊戰術,主攻嶺上一處金軍。木華黎分析形勢後,建議:「敵眾我寡,如果不拚死作戰,是不容易攻破他們的。」於是,他率領一支敢死隊作為先鋒,策馬橫戈,高聲吶喊著衝入敵陣。因山路崎嶇,蒙古軍紛紛下馬步行,英勇作戰,以高昂的士氣大挫金兵。

緊接著,成吉思汗指揮主力,以更強大猛烈的攻勢,繼續衝殺。金軍空有四十萬眾,因無法互相救援而人心渙散,兵敗如山倒。蒙古軍乘勝追擊,漫山遍野地廝殺,最後金軍死傷枕藉,陳屍百里之遠。野狐嶺一戰,是蒙金力量的重大轉折,也是歷史上又一以少勝多的戰例。

隨後,木華黎繼續轉戰於河北、山東、遼東各地,大軍所到之處,戰必勝、攻必取,從無敗績。在作戰期間,他收降史天倪、蕭勃迭等大族,平定張鯨、張致的叛亂,蒙古軍士氣更盛。金軍難敵蒙古雄師,金帝甚至不得不求和。

經略中原 逝於軍中

在長年的戰爭生涯中,木華黎展現出非凡的軍事才能,成吉思汗對他也更為器重。公元1217年,成吉思汗準備移師西方,進攻花剌子模。那麼經略中原的重任,就需要託付給一位德才兼備、有勇有謀的心腹大將,木華黎成了成吉思汗心中的最佳人選。

公元1217年,成吉思汗準備移師西方,進攻花剌子模,將統一中原的重任全權託付給木華黎。(大紀元製圖)

這一年,他再次加封木華黎為國王、太師;下賜誓券和黃金印信,並允諾他「子孫傳國,世世不絕」;將蒙古東部各部落以及契丹、女真、漢族等大批軍隊劃到他麾下,讓他一力負責征討金國的事務。

成吉思汗還特賜九斿大旗,曉諭諸將:「木華黎立此旗發號施令,如朕親臨。」九斿大旗,是成吉思汗出行專用的儀仗,象徵著大汗的無上權威。木華黎得此殊榮,代表了他擁有幾乎和成吉思汗同等的權力。

成吉思汗又鄭重地告訴他:「太行以北,由朕來管理;太行以南,由你來治理。」這相當於把半壁江山全權託付給了木華黎。之後,成吉思汗返回蒙古籌劃西征,木華黎則留在中原,作為大元帥,繼續征金大業。

木華黎充分發揮蒙古騎兵驍勇善戰的優勢,順利平定中原北方各大重鎮。更重要的是,他虛心聽取部下諫言,一改蒙古軍劫掠、殺戮的作戰策略,以仁義之師令各地勢力誠心歸附,展現出一代蒙古大將的風範。

早先攻打北京時,木華黎曾對守城軍士拖延投降很不滿,準備將其活埋。部下蕭也先勸阻道:「北京是遼西的重鎮,他們已經投降了還要活埋他們,以後還有人來投降嗎?」於是木華黎平息怒氣,善待降將,讓他們繼續鎮守原地。此後,木華黎每到一處州鎮,當地豪傑紛紛前來歸附。

待中原平定後,漢將史天倪以王道向木華黎建議:「現在中原剛剛平定,如果大軍所到之地,仍然放任士兵劫掠、奪取百姓財物,這違背了帝王關懷民生的心意。」古人常說,馬上得天下,不能以馬上治天下。蒙古軍威震華夷,國勢強盛,不能單純以武力來管理帝國。

木華黎稱善,即刻下令,禁止軍隊任何搶掠行為,並將俘虜的老弱送回鄉裡。蒙古軍隊軍紀嚴明,面貌一新,中原的官吏、百姓也為之大喜。

公元1223年,戎馬一生的木華黎在軍營中含恨而逝。在這短短六年中,木華黎先後征服了河北、河南、山東等大部分國土,幾乎蕩平金軍所有軍力。然而遺憾的是,五十四歲的木華黎卻在伐金事業即將成功的時候,患上重病,等不到金朝滅亡的那一天。

他臨終前,對弟弟留下遺言:「我為國家成就大業,披甲持刀而戰,將近四十年。東征西討,我沒有什麼遺憾的,只是遺憾汴京還沒有攻下來,你要為此繼續努力!」這幾句話,也是對木華黎一生功績最好的總結。

後來有一年,成吉思汗親自帶兵打到鳳翔,還傷感地對將士們說:「假如木華黎在世,朕就不用親自到這裡來了!」可見木華黎在成吉思汗心中的地位之重。

木華黎去世後,札剌兒氏的榮耀卻沒有結束,他的子子孫孫,名臣名將、棟梁之才輩出,史書也評價他的家族:「自古功臣貴胄之家,永保富貴者有之,卻沒有像札剌兒氏這樣,高官貴冑如此繁盛的。」

英雄不問出處。真實的歷史上,總有一些能人異士,其家世並不顯赫,但是他們卻能憑藉非凡的眼光與才能,走出一條「逆襲」的傳奇人生路。木華黎從一位奴僕做到國王之尊,大概是命運最傳奇的一位。而他對成吉思汗和蒙古帝國鞠躬盡瘁、無怨無悔的赤誠,才是生命中最閃光之處,更為後世子孫確立了忠義的典範。

參考資料:《國朝名臣事略》《元史》《蒙古祕史》

點閱【忠義傳】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張憲義 #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初平元年(190年),因董卓專權亂政,天怒人怨,關東諸侯組織討董盟軍,揭竿而起。於是,各方勢力相繼登場,各路英雄紛紛出山,善計謀的運籌帷幄,精武藝的縱橫沙場,懷大略的招賢納士、開疆拓土。
  • 「古來衝陣扶危主,只有常山趙子龍。」於是,一千多年後的小說《三國演義》,為我們再現了當時驚心動魄的過程。趙雲在亂軍肆虐、殺聲震天的戰場四方尋覓,打聽消息,得知劉備兩位夫人抱著阿斗,混在百姓中逃難。他登上長板坡,先救下甘夫人;又在一處燒壞的土牆下,找到抱著阿斗啼哭的麋夫人。敵軍將至,趙雲將馬讓與麋夫人,決定自己步行死戰,保夫人和幼主衝出重圍。但是麋夫人重傷之下,不願拖累旁人,縱身投入枯井而死。
  • 在充斥著權謀與戰火的漢末亂世,親人會反目,盟友會背叛,如能遇到這樣忠義兩全的英雄豪傑,是多麼難能可貴。開談忠義之士,豈能不說與蜀漢第一武將、義薄雲天的關公關羽?他的英雄事蹟早已家喻戶曉,比如溫酒斬華雄、三英戰呂布、斬顏良誅文丑、過五關斬六將、刮骨療毒、義釋曹操等等,無一不是三國迷心中的經典畫面。不過這些故事,有的來自演義小說。在史書記錄中,一個真實的關羽,或許少了幾分跌宕起伏的戲劇性,卻給予我們更多恆久的感動。
  • 江東子弟多才俊。他們雖生於溫柔水鄉、富庶之地,卻有一股任俠好義、身先士卒的武人氣概。在三國時期,開基之主攜猛將虎臣,共同在歷史上留下了一連串飽蘸血與火的響亮名字。一對凌氏父子,便赫然出現在這張東吳英雄榜中,留下了一段段慷慨悲壯的戰爭傳奇。
  • 中平元年(184年)的陽春時節,在一個桃花簌簌、漫天飛舞的園林中,三個一見如故的青年俊傑焚香結拜,共同許下「上報國家,下安黎庶」的誓願。從此,三兄弟征塵作伴,攜手打下一片天地。
  • 夜寒刺骨,他悠悠醒來,所見卻是囚籠般的帳篷,所聽卻是刀劍般的朔風。披上禦寒的外袍,為熟睡的妻子掖好被子,他便悄悄踱步到帳外。出帳之前,他還不忘小心翼翼地捧著,角落裡那三尺來長、懸垂著三重赤色牦尾的符節。
  • 在漢帝國西部的邊境,有一條狹長縱深的天然通道,它位於黃河以西,便以「河西走廊」名世。兩千多年前,一個以漢人張騫為首的百人使團,第一次從這裡走過。張騫用十三年的時間,用腳步丈量出西域範圍,勾勒出華夏民族與中、西亞諸國交流的網絡。從此,他成了漢朝第一位探索西域,並打通中原與西域聯繫的傳奇人物。
  • 使者,一群往來於兩國之間,傳遞本國諭旨、架起溝通橋樑的特殊人才。這一稱謂,會讓人想起,煙沙古道上,車載斗量的財富,持節壯遊的威儀,縱橫遊說的辭令,以及異國風情的見聞。光鮮的背後,也會有撲朔迷離的政局和生死難料的前路。
  • 塞外的大草原上,散落著大大小小的蒙古部族。南宋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的一天,居住在斡難河畔的「黃金家族」後裔——乞顏族落,迎來了一樁大喜事,首領也速該的長子降生了。這個嬰兒一出生就不平凡,手中握著一塊堅如紅石的血塊。
  • 草原英主——「成吉思汗」鐵木真,與蒙古名將博爾朮的相識,正源於這次少年微時的鼎力襄助。成吉思汗的大帳內,開國功臣的名單中,四獒、四傑、四弟、四養子等人,都是鐵骨錚錚、馳騁疆場的勇士。名列「四傑」的博爾朮,堪稱追隨成吉思汗時日最久、關係最親厚的第一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