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恕施仁政保全二百萬人 享高壽 臨終有瑞象

文/周曉輝
《明史》和《庚巳編》記述了「以清忠勁節,負天下重望,為近時名卿之冠」的名臣王恕臨終時的瑞象。(fotolia)
font print 人氣: 1471
【字號】    
   標籤: tags: , , ,

中國古代史籍中,包括官方修訂的史書,如二十四史,都記載了不少古代帝王將相信奉佛道以及各種神異之事,比如《明史》和《庚巳編》就記述了「以清忠勁節,負天下重望,為近時名卿之冠」的名臣王恕臨終時的瑞象。

那一年王恕九十三歲。去世那天,他心有感應,便對家人說:「吾氣將絕,必有風雷環繞吾居。爾輩謹無哭,當靜以待之。」說完,就進入房中,獨自靜坐。不一會兒,雷聲風聲忽然大作,一股白氣瀰漫在空中。家人走進房中窺探動靜,發現王恕已經仙逝。等到入殮時,王恕貌如生時。正人君子,氣與天地相為感召者,大概就是如此,而其臨終時的瑞相或許昭示著他去了一個美好的世界。

王恕為何能享如此高壽且臨終有如此瑞象?應該與他為官期間活人無數、廣積陰德有關。

王恕,字宗貫,三原(今屬陝西)人,明英宗正統十三年(1448)考中進士,之後被選為庶吉士,後官授大理左評事、升任左寺副。在大理寺任職期間,他曾上疏陳述刑罰中不恰當的六件事,經朝廷審議後得以推行。其後他調任揚州知府,當地曾發生饑荒,為免百姓挨餓,他不待朝廷答覆就給饑民發放糧倉中的糧食。他亦興辦資政書院來培養讀書人。因為在官員政績考核中的成績最好,王恕被越級晉升為江西布政使。

憲宗成化元年(1465),王恕被任命為右副都御史,處理流民問題。他一方面與尚書白圭共同平定大盜劉通和其同黨;一方面嚴格約束手下不得濫殺,安撫流民,使他們各歸其業。

王恕的幹才得到了朝廷的肯定,他因功升任左副都御史,不久又升任南京刑部右侍郎。其後因父親去世,服丁憂三年,期滿後以原職總督河道,疏通了高郵、邵伯等湖泊,還修建了雷公、上下句城、陳公四水塘的水閘。不久,王恕改任南京戶部左侍郎。

1476年,王恕被派往雲南鎮守。在雲南短暫任職的九個月中,他大膽彈劾鎮守的宦官錢能貪污嚴重,一共上疏二十次,正直的名聲震動天下。他的威名還遠播境外。當時與雲南毗鄰的安南國曾派間諜入臨安(今雲南建水縣)刺探情報,又在蒙自祕密鑄造兵器,準備偷襲雲南。而王恕注重加強邊防,特向朝廷要求增設副使二名,安南國的計劃最終落空。

王恕注重加強邊防,特向朝廷要求增設副使二名,安南國的計劃最終落空。示意圖,圖為明人《出警圖》局部。(公有領域)

之後,王恕被調回南京,升任南京兵部尚書,同時協助守備處理一些機要事務。而他在選拔部屬時嚴禁熟人說情,其正直如斯。不久後,憲宗命他兼右副都御史巡撫南畿,其下轄應天府、蘇州府、松江府、常州府、鎮江府以及浙江的嘉興府、湖州府、杭州府。

按照舊制,應天、鎮江、太平、寧國、廣德的官田徵收一半租稅,民田則全部免除。後來,民田很多都歸於富豪大戶,租種官田的農民因此負擔很重。王恕了解到實情後,就酌情減少官田的稅賦,而稍稍增加民田的。如此,減輕了農民的負擔。

當時常州糧米很富足,王恕就奏請朝廷以六萬石大米補充夏季田稅缺額,又補充其他府戶口鹽鈔稅六百萬貫錢,朝廷和民間均受益。

在南畿任巡撫期間,有地方發生了水災,王恕馬上上奏朝廷請求減免秋糧六十多萬石。不僅如此,他還在災區實行賑濟借貸舉措,使得二百多萬百姓在水災中得以保全。

宦官王敬來到江南收集藥物、珍玩,但所到之處排場很大,很多地方官員和書生被折辱,甚至有地方官員被誣陷入獄。王恕遂三次上疏彈劾王敬,王敬最終被憲宗處死。

過了幾年,王恕重新被任命為南京兵部尚書,他在雲南彈劾的錢能也在南京任職。錢能對他人說:「王公,是天界之人,我恭敬侍奉而已。」因為王恕對他始終坦坦蕩蕩,錢能也收斂了自己的所為。

王恕一心為國,多次直言上疏進諫,因此天下人都十分敬仰他,每當朝事上遇到紛爭時,就會有人說:「王公怎麼不說話呢?」要不就說:「王公的奏疏馬上到了。」話音落下沒多久,王恕的疏文果然就到了。當時有一條流傳的民謠是:「兩京十二部(指北京、南京的六部),獨有一王恕。」

在南畿任巡撫期間,有地方發生了水災,王恕馬上上奏朝廷請求減免秋糧六十多萬石。示意圖,圖為南宋 馬遠《水圖》之「黃河逆流」。(公有領域)

1486年,憲宗在奏章批文中提到讓七十歲的王恕以太子少保的職銜致仕(退休)。回到家鄉後,王恕的名望更高,一些大臣不斷舉薦他再次出仕。

孝宗即位後,接納了廷臣的建議,將王恕召入朝廷任吏部尚書,不久加太子太保,對他十分器重。

彼時有言官上諫言說,王恕年紀大,不適合擔任繁重的職務,他是賢德之人,可以讓他在內閣任職,參與商議軍國大事。但孝宗卻說:「朕採用蹇義、王直的先例,任王恕在吏部為官,王恕有建議,朕未嘗不聽,何必一定要他入閣呢?」蹇義和王直都是明初重臣,都在吏部任職,以正直、仁孝聞名。

王恕感覺到孝宗對他的器重,更加用心處理國事,任用品行好、能幹的官員。他非常關注那些在野未仕的賢人,生怕他們被提拔得太遲。

王恕為官四十多年,剛直清廉,始終如一。1508年四月,王恕仙逝。武宗聽到訃告後,為他輟朝一日,追加封他為特進、左柱國、太師,賜諡號「端毅」。

王恕一生可謂是富貴康寧壽考,他有五個兒子十三個孫子,大多賢德而且貴顯。這應該是王恕所積陰德廣大所得的福報啊。

參考資料:《明史》

責任編輯:李婧鋮 @*#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北宋的吏部侍郎李若水。《國語》有句名言:「君憂臣勞,君辱臣死。」深入險境,誓死效忠皇帝,他的事蹟因而被收錄在史書「忠義傳」中。(志清/大紀元)
    敵兵攻破京城時,有個人護送皇帝到敵營談判。他為了捍衛皇室尊嚴據理力爭,不顧性命大罵敵兵。直到他被裂頸割舌而死,罵聲才停止。這說的是宋朝靖康年間一段的忠義故事。靖康之變中,忠臣良將捨生忘死、救國赴難,千百年來被人傳頌不休。這位大臣身在敵營,至死大罵金人。最後,他得到敵國的敬重,被尊為靖康恥中的第一大忠臣!
  • 作為名臣,張養浩是元朝三俊之一;作為文學家,他更是元曲作家中的泰斗。今人對張養浩的了解,大概就是從那首《山坡羊·潼關懷古》開始的。
  • 自孟子道出「我善養吾浩然之氣」的千古名言,其剛正、博大的氣魄深受歷代文人仰慕。他們甚至化用這句話為名取字,時時激勵自己,其中最知名者有唐代的孟浩然,還有元代的一位名臣兼文學大家——張養浩。
  • 李綱雖是一位文官,卻像一道堅固的長城,守衛北宋都城開封,連金兵都是他的手下敗將!李綱一生堅持抗金,如果說皇帝堅持重用他,可怕的「靖康之恥」也許就不會發生!
  • 錢若水是北宋大臣,為人正直,有膽識,後被提拔為樞密院副使。北宋司馬光在《涑水紀聞》和李元綱在《厚德錄》中,都記載了錢若水於宋太宗時期因仗義執言而救了三個官員的事情。
  • 在唐中宗、睿宗之時,武則天奪嫡之謀得逞,肆行不義之威,大唐的國祚差點脈斷武則天之手。然而就在睿宗被誣告「謀反」、命在危急存亡之秋,有一位忠臣義士捨命護主,忠義的魄力震懾奸逆,改變了逆亂之勢。
  • 中國山水畫
    山東寧陽縣有兩個古老的地名:「東疏」「西疏」(現西疏併入了東疏鎮)。這兩個地名是怎麼來的?是為了紀念西漢名臣疏廣、疏受叔侄而設的,其背後有一段真實感人的歷史故事。
  •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他的《勸學詩》激勵了一代代的莘莘學子;他的書法豐厚雄渾,雍容正大,法度謹嚴又氣勢磅礴;他為官清廉,正直敢言,凜然赴難,視死如歸,其忠義大節,光風霽月,高山仰止。他就是字如其人的不朽典範——大唐書魂顏真卿。
  • 岳陽樓
    《岳陽樓記》就像一個巨大的文學磁場,吸引、感染著接觸到這篇文章的讀者。現在想來,如果沒有巴陵郡守滕子京獨具慧眼地對范仲淹的約請,後人就讀不到這篇繪聲繪色描寫浩渺的洞庭湖變幻無窮的風光、遷客騷人對洞庭湖的不同感受、最後又轉化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千古浩歎的美文。
  • 民間過大年前有祭灶神的風俗,祈求福祿臨門。在東漢時,「天下無雙,江夏黃童」的孝子黃香卻「不祭灶」,到底是怎回事?而且,他從一介貧民轉身為得皇上賞識尊重的賢臣,掌管國家樞機要務。這樣的福分從何而來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