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墾:悼杜老

鄧墾
font print 人氣: 4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6月12日訊】我的老師杜遠澍,是不幸的,又是有幸的。不幸的是他生活在一個知識飽受踐踏的時代。有幸的是他澆灌出了許多芬芳的桃李。他孑然一身,有許多無人知曉的感受与真情。他深受蹂躪,有許多無處訴說的隱痛与悔恨。杜老師最強烈的感受也許是“咸陽執教累青春,悔讀詩書悔入秦”。這是我与杜老師分別四十年后相逢“菱窠”時,他送我的一張照片后面題贈的几首舊作中的詩句。

一九五七年,杜老師從四川大學中文系畢業。一九五八年分配到我的母校任教。他那時大約27歲左右,風度翩翩。只是太消瘦了,象一棵柔弱的柳樹在風中搖曳。我班的語文老師病了,他來代課。他走進教室,站在講台上,正對同學,面帶微笑。柔聲柔气地介紹說:“我叫杜遠澍”。然后轉過身去,用粉筆在黑板上寫出“杜遠澍”三字,又优雅地轉過身來,說:“這‘澍’字是及時雨的意思”。同學們發出一片惊嘆,惊嘆那三個漂亮的字;听懂弦外之音的同學更多的是敬佩,佩服這及時雨,更佩服這弱不禁風的人竟有滿肚子的“墨水”。

他講解一首古詩,時代背景,作者生平,這首詩的思想性、藝術性甚至格律平仄,他都慢慢道來,將一個個听得全神貫注大張著的小嘴灌得滿滿的。他這樣講課,你簡直無法“開小差”,更使同學們將他同另一位從部隊轉業來的文化教員不自覺地進行比較。這位教員以“人,一個人”的教字方式教我們的語文課,而且一上來就將《敕勒歌》讀成”彌勒歌,讓我們受用了許多年。

杜老師這樣的人,學富五車,又把人格、气節看得比生命還珍貴,不遭人嫉恨不是“中國特色”。歷朝歷代大大小小的掌權者,最寵的是賈桂似的奴才;最怕的是一身傲骨的飽學之士。人一旦長了傲骨,就不肯為“五斗米折腰”,就不肯“摧眉折腰事權貴”,就不肯“已經走進主人家中,非幫主人的忙,就得幫主人的閑”。其結果當然不妙。文革中杜老師被關進豬棚,挨批受斗,簡直是中國見慣不惊的最尋常的一段小插曲。但“士可殺不可辱”的人生信條,使他永遠不能釋怀。

今年二月二十五日,杜老師忽感腹脹不适,陳墨邀我同去看望。我們力勸杜老師去醫院檢查,他卻一再拒絕,并聲稱:“我去醫院就出不來了!”這話使我們心惊不已。二月二十八日陳墨好不容易說服杜老師住進了市第七醫院,后又轉入中醫學院附院。同學們紛紛前往探望,連遠在美國的蔡楚君也多次打電話來對杜老師表示慰問。杜老師渴望學生們去看他,卻拒絕學校領導去。他一再說:“我有我的學生來看我,不需要學校的領導來!”他甚至拒絕他的親屬們來看他,他認定了只有他的學生們才是他的最好的安慰。

人類史上,大約只有耶穌即使被人釘死也是無怨無悔的。魯迅算是把中國看透了,臨死也是硬邦邦的一句話:“我一個也不饒恕!”其怨恨之深,足以惊天地,泣鬼神。

杜老師走了,在五月十一日晚上帶著他的痛悔,也帶著一片欣慰走了。

那個從巫山縣彎彎小道上走出來的柔弱青年,以他的學識、人品征服了他的學生們。他應該比春秋時的子貢感到驕傲。子貢也曾培養過不少的人,可惜他培養的是蒺藜,在他落難時,竟無學生伸出援手。我們的杜老師培養的是桃李,故他落難時,有他的學生把他接進家里,象對待自己的父親一樣悉心照料;在他生前,學生們成群地去探望他;在他死后,學生們成群地
去悼念他。

杜老師,您安息吧。竹望山,是我們年年要來看望您的地方。

2001年5 月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鄧墾
  • 鄧墾
  • 鄧墾
  • 鄧墾
  • 鄧墾
  • 20年不知魯連下落了!
  • 公元1979年的2月,是中國歷史上任何一個二月不可同日而語的,也大大超出了"乍暖還寒"的境界。這時節,北京民主牆發出的各种聲音与中越邊境震耳欲聾的槍炮聲撞擊著中國的天空;這時節,云南十万知青正在窮山惡水中,以罷工、臥軌、絕食、下跪、自殺等形式向世界發出"救救我們吧"的悲號;這時節,成都、重慶、北京、天津、上海、昆明等各地民眾紛紛上街 游行集會,呼喊著 "救救孩子!";這時節,成都鹽市口、文化宮等鬧市街頭,聲援云南支邊青年的大字報,与《516導彈-- 炮轟華國鋒、火燒趙紫陽》、《還我河山、還我秋海棠》以及形 形色色的申訴,喊冤的大字報擠在一起,引得市民圍觀爭睹;這時節,成都南河濱江公園一帶,青年男女們一批又一批地自帶著各种樂器,赶集似的涌占岸邊的各個空地,拉起一個個圈子,狂跳著國際舞在成都南河臨江東路与十二北街交匯的轉角處,零亂地聳著几間搖搖欲墮的平房。其中一間房外院中,用殘磚壘起半截牆,隔出一小塊空地;一道 "防君子"的柴門外有一棵孤零零的槐樹,這就是陳墨的家。
  • 鄧墾
  • 今年夏天熱得早,周末避暑是人們的自然選擇。
  • 鄧墾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