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欣賞﹕ 天末懷李白

文思格
font print 人氣: 21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7月19日訊】

天末怀李白

杜甫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作者簡介】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唐代最有名的大詩人之一,與李白合稱「李杜」。他的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最擅長古體詩和律詩。

  【字句淺釋】題解:李白於公元758年流放夜郎,次年途中遇赦而還;杜甫於759年寫此詩懷念他(不知他已經遇赦)。天末:天邊。鴻雁:即大雁,古有「鴻雁傳書」的傳說。命達:命運好,有顯達的社會地位。魑魅:山林、澤地裡能害人的妖精。汨羅:汨羅江,發源於江西,流入湖南,大詩人屈原曾經自投此江而死。

  【全詩串講】天際秋風乍起,冷颼颼使人覺得悲涼。遙望雲天,向朋友問一聲近來怎麼樣?不知何時能看到捎來你書信的鴻雁,江湖上風波險惡啊,你可要小心點。文才出眾的人,命運中總是多磨難。鬼怪喜歡害人,只要你走過它面前。料想你會同屈原的冤魂互相訴委屈,把你的詩歌投入汨羅江,贈送屈原。【言外之意】殷切的思念,細微的關注,發自內心的真摯情感,以及替友人作的聯想,一一道來,使讀者猶如展讀一封朋友的來信,倍感親切。

  「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是後人傳誦的名句。但「文章憎命達」是作者從「文章與命運應該一致」這個前提下得出的矛盾,而這個前提是一個無法實現的願望。其實,反過來說:正因為命運坎坷的人在生活的搓磨中深化了自己的思考、昇華了自己的品格、擴大了自己的心胸,因此才在文學方面脫穎而出,超過他人。

  自古來,害人精不會放過一個可以加害的人,特別是好人。今天的害人精已經不住在山林、澤地,而是混跡人中,甚至手握大權、身居高位,害起人來不是一個兩個,而是成千上萬!朋友們可要小心點。◇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 天末懷李白 杜甫 涼風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應共冤魂語,投詩贈汨羅。
  • 破卻千家作一池,不栽桃李種薔薇。
    薔薇花落秋風起,荊棘滿亭君自知。
  • 「鄭公樗散鬢成絲」其實是一句反語;杜甫在之前寫給鄭虔的詩中曾說:「才名四十年,坐客寒無氈。」這樣有才學的人,卻被貶官到台州擔任司戶參軍。杜甫擔任的左拾遺也是從八品,所以才會拮据到「朝回日日典春衣」的窘迫境地。所以這首詩替鄭虔及自己鳴不平。「萬里傷心」與「百年垂死」,表面說的是鄭虔,這何嘗不是杜甫自身的寫照呢?
  • 閱讀古典近體詩,常可看到「得句」這個詞,「得句」是一種創作狀態,也就是創作時,在潛意識(下意識)中腦海裡閃現出一句詩(或幾句詩),可根據所得到的句子馬上創作一首詩或幾首詩,或記錄下來放入詩囊中。如謝縉「濡豪還自適,得句共誰論。」大意是「揮毫作畫自得其樂,得到的好詩句又有誰能夠分享呢?」
  • 古代詩人常借月光來表達對親友的思念。李白的詩句:「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亦然。「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因為月亮的清輝是兩地共有的,所以這裡作者要贈送的是思念之情;因為相隔兩地,不能將這濃濃的思念親手送給你,那我們還是期待在夢中相見吧!
  • 王維《積雨輞川莊作》:「山中習靜觀朝槿,松下清齋折露葵。野老與人爭席罷,海鷗何事更相疑。」其中「鷗鷺忘機」典故出自《列子‧黃帝》,也作者的修行感悟。白居易《放言》:「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辨物如此,識人亦然,不僅成了流傳千古的名句,還因此而衍生出了其它名句。如「路遙知馬力,歲久見人心。」
  • 「巴山夜雨漲秋池」言外之意是說,本身秋天因為天時的關係,河水開始上漲,河道開始暢通,就讓人有想回家的衝動,更何況是因夜雨河水都上漲了,河道已經暢通,能不想念嗎?而第三第四句中重複「巴山夜雨」四個字,是為了說自己在這個時候最想家。《唐詩繹》評曰:「於寄詩之夜,預寫歸後追敘此夜之情,是加一倍寫法。」
  • 宋玉、杜甫等先賢,將落泊生涯化為優美的詩篇。讓我們後人在拜讀了這些詩篇後,領略了有可說道的、有可借鑑的、有可受益的傳統文化內涵;並重新演繹、弘揚給現今的世人。正如北宋‧歐陽修《感二子》詩中寫的:「英雄白骨化黃土,富貴何止浮雲輕。唯有文章爛日星,氣凌山嶽常崢嶸。」
  • 「暮鼓朝鐘自擊撞,閉門孤枕對殘缸。白灰旋撥通紅火,臥聽蕭蕭雨打窗。」蘇詩詩中的熏香可不是為了所謂的「附庸風雅」,用篆香及木炭隔火熏香,在唐宋時期發展到了頂峰。用木炭火熏香,香氣的能量場是純陽的,吸到肺部後,陽氣足。古代將病毒、細菌通稱為病氣、邪氣,它們是屬陰的。所以,用傳統的方式熏香,就能防止一些流行性的疾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