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離之舟:太平輪人物故事

書摘:生還者,長跑的紀念

【葉倫明】香港馬拉松名人。生還者。
文/張典婉
font print 人氣: 10
【字號】    
   標籤: tags:

故事背景──

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從一九四六年到一九四九年間,大批新移民踏上台灣的土地,加入了台灣新住民的行列。隨著國共兩黨局勢緊張,原來每週定期往返上海與基隆之間的「太平輪」,就這樣成為人們從上海到台灣的逃難船。他們只聽說台灣四季如春,有甜美的香蕉與鳳梨,於是許多人變賣家產,攜家帶眷想盡辦法,擠上這艘航向南方的船舶,尋找一生的太平歲月。

一九四九年一月二十七日正逢黃曆小年夜,黃浦江頭擠滿了人等著上船。而這時太平輪已被沉重的鋼條壓得傾斜。直到傍晚這艘船才啟航,夜裡,為了閃躲宵禁,沒有掛信號燈的太平輪與運煤船建元輪迎面撞上,約莫子夜十二點,船沉沒在浙東舟山海域……在海上漂流的生還者只有三十六名,近千名乘客沉入舟山群島附近,一輩子渡不過黑水溝,也踏不上台灣的港岸。

有人出生在太平輪上;有人一家大半皆死於船難,帶著心痛的記憶過了一生;也有人因為到了台灣,在這片島嶼活出了精彩人生。本書作者採訪了船難生還者、遺腹女、船公司員工後代等,受難者家屬如著名球評家張昭雄、國際知名刑案鑑識專家李昌鈺、知名音樂家吳漪曼、回教聞人常子春等,以及因錯過船班而與死神擦肩而過的經歷,還有搭著其他班次來台的名人也述說著當年的回憶……

時光荏苒六十年,太平輪牽引的生死別離,有如記憶的拼圖,勾勒出大時代的故事。而他們都是台灣的共同記憶!
六十年前一場近乎千人的海難,幾乎為世界遺忘。倖存了三十六位生還者,在多年後,沒有人知道他們在哪個角落;但是對生存者而言,他們一生也不能忘記,六十年前的那個晚上。

葉倫明是目前能採訪到的唯一生還者,令人動容的是,葉倫明一直用他自己的方式——長跑,來紀念當年死難的朋友;他也是香港最年長的馬拉松長跑選手,在香港頗具知名度,拍過許多公益廣告。

活著是歷史見證
2005年5月,站在人來人往的銅鑼灣地鐵站,車聲、喇叭聲喧嚷著在街頭嘶吼。精瘦的葉倫明出現了,一時間很難想像,六十年前,他躲過人生的生離死別,活著成為歷史的見證。

這位在香港被暱稱為「葉老」或「葉伯」的葉倫明,在1980年代到了香港定居,天天慢跑,還參加腳踏車、游泳、慢跑三項鐵人賽的比賽,「我要為他們而跑!」

在葉倫明口中的「他們」,就是1949年1月27日晚上,在太平輪與他一起用過晚餐的朋友。他還記得那個晚上,大家都很興奮,因為那天是小年夜,大家期待下了岸,可以見到家人團聚。枼倫明與幾個熟識的朋友坐在一桌,他還記得自己坐在飯桌邊上,為大夥盛飯;沒多久突然聽到一聲巨響,衝出去,甲板己經傾斜,海水己經進到船艙,大家紛紛逃命。

他記得被沖進漩渦裡,幾乎沒有辦法呼吸。可是他想:不能死呀!一咬牙,努力往上游,衝出了漩渦,頭伸出了水面。海上一片慘叫聲、救命聲、哭聲,飄落在海面各個角落。夜深,空氣冷洌,冰涼海水陣陣打在腳心,他摸黑看見一個木桶,緊緊捉住;依稀記得這樣的木桶有三個,大、中、小也分別有人看見,快快地摸上了木桶。他開始努力尋找是否還有生存者,有人伸出手來,就盡量拉住他們的手,讓大家可以齊心趴著木桶,等待救援。

深沉大海一片漆黑,剎間沒有了聲音。他趴在木桶上,遇到有人,就努力伸手試試是否還有呼吸;摸到有些人的腳,也會攀住,試著一起上木桶,十幾個人在海裡載浮載沉,一起游移。他回憶當時太平輪應該還有十幾條救生艇,但是撞船時太突然,根本來不及放救生艇,甲板就迅速沉下。「有人心腸很壞,自己放了小艇,也不願搭救別人,就往前衝了!」六十年過去,葉倫明依然憤怒。

漫長海上漂流,冷濕、無盡地等待,大家只聽到彼此的呼吸聲,也不敢交談。在生還者李述文自述,也提及雷同的經驗:「從此茫茫大海,一片汪洋,除聽得斷續之『呼救』聲及怒濤聲外,別無所獲。福無雙全,禍不單行,落水恐懼,已足使人精神受極大威脅,而天氣冷凍之嚴酷,直可使活人凍僵,身穿衣褲,全部濕透,加以酷凍,身如貼冰,渾身發抖,牙齒互撞不已。」

葉倫明回憶沉浮海上,自己熬不住風寒,幾乎快要鬆手,「一抬頭,一位白衣服的人在我頭上向我吐口水,我就醒了。想再看看他,他己經到前面去了,我覺得這是觀世音菩薩顯靈了!他救了我。」直到現在,他還是虔誠的佛教徒。他相信在這樣的災難裡,他能活著,是活菩薩保佑。

第二天太陽升起,才有一艘外國軍艦將他們一一救起,讓大家在火爐邊取暖,給他們食物、熱飲,把他們衣物烘乾,再駛往上海安頓。
游泳、長跑,從小健身

1921年出生在日本的葉倫明,祖母是日本人;五歲時,父親帶著他們一家回到福州老家,從事製衣業,漸漸把日語忘了。父親忙著在外面作生意,他七歲到上海唸小學,當時長得個頭小,為了不讓人說是東亞病夫,就鍛鍊自己踢足球、游泳跑步,小學求學期間,一直都是班上跑得最快的人;二次大戰期間,也一直不敢透露自己有日本血統。

二次大戰結束後,全家從福州到上海定居,住在鴨綠江路上。二十四歲,奉父命娶了福州同鄉女子為妻,不久就帶著妻子到台灣打天下。他姪女曾經說,當年葉倫明的兄弟,也一起帶著家人妻小,陸續移居到台灣;他姪女就是在苗栗三義長大,家中長輩是從事茶廠工作。

早年迪化街附近,是福州人聚集的大本營,從事茶葉、藥材、金飾、鐘錶等買賣,所以戰後有大量福州人來台灣找機會,從北到南,分布各種不同的行業,葉倫明也是在那時候往來台灣與上海間。在葉倫明記憶中,當年他最常坐華聯輪、太平輪,華聯輪船艙比較優質,太平輪是軍艦整修改裝的商務船,甲板下的船艙位子環境都很差。

被澳洲軍艦救起後,這群生還者各奔東西。葉倫明回到鴨綠江路老家,因為才從船難中死裡逃生,他對船行遠方甚有恐懼;試著寫信給台北的妻子,告訴她,死裡逃生的心情與思念,可是所有信件卻被原封退回。不久兩岸局勢封鎖,他失去了與兄弟、妻子的所有連結。

解放後的上海,葉倫明與父親相依為命,平日他就靠著手工,縫製衣物上街販賣,當個小販糊口;也因為他是低層勞動者,在文革期間,三反五反、思想改造的風潮中,他安然度過,沒有像許多知識份子,在文革時期送進農村勞改。

1980年代大陸改革開放,葉明倫到香港,開始與台灣的兄弟通信往來,才知道妻子早改嫁他人,也有了小孩,而他父親比他更早知道,但是半個世紀過去,父親並沒有告訴他,妻子早在太平輪事件次年就改嫁。而這段往事也成為葉倫明最不願記憶的往事。

幾次試著請他談他的妻子與婚姻,他都低頭不語,後來他乾脆否認結過婚。

據他家人說,前些年他的原配再嫁丈夫己過世,晚輩希望撮合他們再續前緣,他說「不要了,她沒等我!」
香港長跑代言人

在香港定居後,葉倫明住在柴灣的國宅,狹小空間裡,擺著一台老縫紉機;二十多年來,他婉謝社工員照顧,堅持獨立生活。「我在海難中都沒死,你們去照顧別人吧!」自從太平輪事件後,六十年來,葉倫明從來沒有看過醫生,有些小感冒,多喝水第二天就沒事了,自己打點吃食,很少外食,一天三餐,多吃蔬菜水果,不吃油炸物,不煙不酒,晚上看看電視打發時間。

在香港,他一直都靠自己雙手縫被單、蚊帳、枕頭套、床單等販售,有時他還會賣幾張手繪的油畫給觀光客。在香港2002年《南華早報》報導中,就有記者形容過他的居家生活:陳設簡單,牆壁、桌上擺滿了上百份榮譽狀,全是他參加馬拉松賽得勝的大小獎,牆上還有一張他與當年香港特首董建華的合影,床上零落散疊一些賣不出去的蚊帳。

八十年代,他到了香港不久,在路上看見馬拉松活動,決定恢復年輕時候長跑的習慣。這二十幾年他最常練習的路線是:從柴灣坐車往石澳漁村,在山路間慢跑訓練耐力。2009年的春天,我也沿著他長跑的路線走了一圈,平時他六點起床,就沿著石澳的青翠山路上坡、下坡。初春時節,山上的花都開了,粉紅粉紫的洋紫荊在霧氣間怒放,穿過一山又一山,終點是一片海水浴場,夏天他會再去海泳,吃完早點再回家。在山上慢跑運動的年輕人都稱他葉老,香港一些年輕跑者的部落格上,還不時見到葉老的報導。

二十多年的慢跑,為他打開了一扇通往世界的窗,在這些年的慢跑活動,他己經跑遍世界,遠征過美國、日本、南非、中國;1993年還參加過二十九小時連續長跑的馬拉松賽,得過冠軍;1997年他遠征南非,參加奧運元老馬拉松比賽,也是冠軍。1995年開始,香港的Nick公司長期支助球衣球鞋,「因為他開始參加慢跑時,運動鞋太大,運動衣也沒有。」之後葉倫明跑出了知名度,年年香港慢跑活動,都會請他出馬拍廣告、上電視宣導,甚至以他為夢想家的主角,做為馬拉松或三項鐵人賽的代言人,多年前還為他設計過長跑公仔。

近年來他身體逐漸退化,不太能慢跑,而改快走;他孤獨的身影,在青翠山巒間,己成為許多香港年輕人的典範。有些年輕人在部落上寫著:每回看葉老孤獨的背影,就令人崇拜,甚至用「不停步的老馬」來形容他的毅力。

問他還會跑下去嗎?他說:「當然跑到倒下為止!」對他來說,伴隨他長征的勇氣,正是他六十年前,那些在太平輪上無緣活下來的伙伴們!他說每次慢跑就是一次活下去的勇氣。六十年前一起在船上的朋友,來不及到達台灣,就被大海吞噬,他幸運地活著,他要努力留住呼吸與生命的感覺。「只要跑步,就覺得肉體、心靈都滿足,也從不感覺孤獨。」

「下回台灣有馬拉松,記得找我去跑唷!」八十八歲的葉倫明瞇起眼說。

資料來源:
南華早報,香港,2003.3.18
成報,香港,1998.2.23
東方日報,香港,1999.10.12
摘自《太平輪一九四九》商周出版社 提供@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溫醫師老家在新竹,移民美國之後,返家機會不多。他是客家人,家庭觀念很重,而且他從小又特別孝順。他妹妹一心想要讓他思念雙親之情得到紓解,所以不斷安排,最後讓溫醫師的爸媽順利成行,來到美國。
  • 新聞記者出身的美國作家瑪夏.漢彌頓2007年3月出版了一本小說《駱駝移動圖書館》,這本書以東非肯亞用駱駝運送圖書,當作偏遠地區民眾的精神食糧或教育工具的實況為背景,虛構出一篇長篇小說,敘述文化差異下,所謂的國外救助活動所帶來的困擾。
  • 我們的人生有時候也難免會發生這樣的事,花了好大的力氣、好多的時間之後,竟然發現一切不但白忙一場,而且要回到原點還不容易呢!欲哭無淚啊!這個時候最好的方法就是幽默。
  • 黃老師說其實創作就是一種挑戰,不只是對自己的挑戰,而是賦予作品生命,同時不斷的挑戰作品的生命。隨時都不要忘記當初創作的初衷,不要因為外在的誘惑而迷失。唯有秉持單純的初衷才能創作出最好的作品。
  • 我想這樣的經驗多多少少烙印在一般人的心中,以致於當談到有關「死亡」的議題時,便唯恐避之不及。「死亡」似乎有種神秘力量,需要面對它,卻又想逃開它,最好還是不要提起它。
  • 有位學弟曾對我說,台大醫院安寧病房的工作伙伴對我的印象是:「會跟病友一起看NBA(美國職業棒球),且我在病房的時候,大家都很快樂。」
  • 歐茲國是個充滿明亮色彩的豐饒國度。這些顏色會刺激想像力,創造一種好玩的氛圍。彩虹的每一個顏色都帶著它特有的頻率,可以啟動不同的情緒與反應。
  • 我們生活的世界目前正快速地在轉變,我們當中有許多人就像《綠野仙蹤》裡的桃樂絲一樣,感到自己手足無措,不知該如何是好,彷彿我們被拋擲到怪異的國度 上,放眼望去全是一片陌生。
  • 1996年,曾經營畜牧農場的霍華‧李曼(Howard Lyman)在「歐普拉.溫芙蕾脫口秀」節目中,以一位熟悉牲畜養殖內幕者的身份,告知觀眾們狂牛症即將傳播到美國來的危機訊息。
  • 即使沒有科學證據可以支持論點,他們仍大膽的預測,牛一定會被證實為狂牛症的「最終宿主」,它從牛身上傳播到人類的機會是「微乎其微」。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