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寒食節 承傳中華忠孝禮儀

font print 人氣: 417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011年04月05日訊】(大紀元記者洪梅韓國首爾報導)4月6日是韓國寒食節,這是自古以來源自於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韓國幾千年來一直在沿襲和承傳著這個節日。在韓國,寒食節和中秋、端午、新年一起並稱為韓國的四大傳統節日。

中國幾千年來一直都過寒食節,不過關於寒食節的來歷和紀念方式,已經逐漸被人淡忘。但這個節日在韓國一直沿襲至今,並且仍然保留在寒食節進行祭拜掃墓、祭山神等傳統,以祭拜古聖先賢、承傳忠孝禮儀。

寒食節的日期古俗講究在冬至節後的一百零五天。

寒食節的由來相傳源於紀念春秋時晉國介之推。傳說晉文公流亡期間,介子推曾經割股肉為他充飢。晉文公歸國為君後,分封群臣時卻忘記了介子推。介子推不願誇功爭寵,攜老母隱居於綿山。

後來晉文公親自到綿山恭請介子推,介子推不願為官,躲藏山裡。文公手下放火焚山,意在逼介子推露面,結果介子推抱著母親被燒死在一棵大樹下。

為了紀念這位忠臣義士,晉文公將介子推葬於綿山,為其修祠立廟,並下令在介子推焚死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此俗一直延續至今,稱為寒食節。

這個節日當初,是禁煙火,只吃冷食。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掃墓、禁煙、祭祖、寒食、插柳、踏青、蹴鞠、鞦韆、賞花、鬥雞、饋宴、詠詩等方式。

寒食節前後綿延幾千餘年,曾被稱為中華民間第一大祭日。

寒食節在唐代時成為全國性法定節日,是中國傳統節日中形成最早的節日。但是後來寒食節逐漸消失,被清明節所代替。如今,除了其發源地山西還有一部份地區在過這個節日,已經很少有人知道了。

雖然寒食節在中國沒有得以完整承傳,但是在擅長繼承傳統文化的韓國,這個節日從古至今一直和中秋、端午、新年一起並稱為韓國的四大傳統節日,紀念方式也和中國古代相似。

寒食節在韓國的高麗時代曾經是代表性的節日,十分崇尚,那時掃墓還要經過官員的許可,寒食節當天對囚犯還要禁刑,韓國朝鮮時代從宮廷到民間也都非常重視這個節日。

韓國到了近代,雖然在寒食節當天禁煙火、只吃冷食的風俗已經消失,但是,作為一個傳統節日,民間仍然有很多人在這一天或者在這一天之前的公休日祭拜祖先、掃墓、祭拜山神,以追憶古聖先賢、承傳儒家忠孝禮儀。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大紀元記者辛菲採訪報導) 據大陸媒體今天(6日)報導,韓國在成功申報端午祭之後,擬將中醫申報世界遺產。
  • (大紀元記者洪梅韓國首爾報道)韓國江陵端午祭久負盛名,每年的端午祭期間,來自韓國和世界各地的觀光者達百萬人之多。是什麼東西吸引了如此眾多的參與者、參觀者?
  • 朝鮮半島和中國往來歷史悠久,古代韓國多以漢文為官方文字,無論史書或民間文學都以漢文成文。直到一九四零年代政府強制使用韓文,漢文才勢弱。但漢文已經深入韓國人民生活,再加上專家學者多年呼籲,目前漢文在韓國似乎開始重振當年的影響力。
  • (大紀元記者文龍韓國首爾報導】三年前開館的韓國首爾南山國樂堂,如今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各國遊客。遊客們不僅能在此觀賞到韓國傳統韓屋建築,欣賞韓國傳統國樂。有趣的是這裡的「美秀茶」表演彷彿帶領遊客穿越了時光的隧道,體驗著幾百年前朝鮮時代中上階層的愜意生活。
  • 明代萬曆年間的《增廣賢文》有句名言:「萬惡淫為首,百善孝為先。」古書《壽康寶鑑》中的「福善案」記載了很多守戒拒淫而在科考中速得福報的故事。讓人看到「拼功業」和「道德實踐」的密切關聯。古人講的「積德」、「積陰德」,其言不虛,有德的人生才有福,可不是空話啊。
  • 「為政以德」的內涵是很深、深廣的,包含了前一篇中孔子所講的「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本章,孔子沒有具體解說什麼是「為政以德」,而是打了一個比方:君王自己像北極星一般安居其所,別的星辰就都井然有序地環繞著它。
  • 紅樓夢這本書成書的緣起,是聖主康熙皇上賜的這一場富貴。紅樓夢這本未能完成結局的書,這本自傳性質的小說,對應的康熙雍正年間江寧織造府的興衰景況,都是有史料可查的。榮國府,寧國府最早的主人,榮國公和寧國公,從小說內容「焦大跟著太爺出兵」這一細節,結合歷史背景來看,應該是清兵入關時,隨著滿洲人一起入關的那批漢人,類似於大清的開國元勛范文程(范仲淹後人)這樣的漢人。
  • 明代《耳談》作者王同軌的街坊林廣兒的殺妻事件,鑽法律漏洞逃過刑罰,在當地引起不平的鳴冤聲震天價響,而最後的結局,更讓人心震動不已。
  • 在中國古代,「畫麟閣」或「入麟閣」代表著作為臣子的卓著功勳或最高榮耀。李白詩云「功成畫麟閣」,杜甫抒懷「志在麒麟閣」。這一典故因何而來?這要從漢宣帝甘露三年說起。那年,漢宣帝因匈奴歸降,回憶起輔佐有功之臣,於是命人在未央宮麒麟閣繪製了十一名功臣的圖像。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這體現了孔門教學的一個根本特點:「求諸己」, 即向內求,所謂「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在處世上,不怨天尤人,以「人不知而不慍」的精神,完成自己的仁德修養,在寂寞中成就事業。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