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尋根】

擦亮中華文化寶藏

作者:文╱林蘭 圖╱ 台灣歷史博物館籌備處
font print 人氣: 17
【字號】    
   標籤: tags:

和移民到美國亞特蘭大的大陸朋友聊天,他說很喜歡台灣人,問他為什麼?他說台灣人沒有黨文化,人情味濃,和大陸人比,一般來講就是比較善,比較有傳統觀念。

對於同樣都是一九七零年代出生的我,初聽到這樣的話,有些驚訝,以前一直以為書本學到的中國是有悠久文化的地方,沒想到他會說台灣人比較有傳統觀念,台灣才是中華文化承傳之地,後來思考他的話確實有其道理。

一九七零年代出生的我們,包括我們的哥哥、姐姐在求學時代,讀的很多是文言文,要考《古文觀止》、《中國文化基本教材》。

因為讀著這些文章,中國人如何為人、為學?什麼是士?什麼是君子?中國人的道德修養、教學、倫理、禮樂文化等內容,一段一段的進入心中。這樣的奠定,即使經過二十多年,大嘆人心不古的現代,台灣人的生活思考模式中,普遍都還存有禮義廉恥的道德觀念,什麼是好?什麼是壞?都有個基本的依準。

「家齊國治 民和年豐」木質對聯,應是書香人家書房所懸掛,用以自我砥礪,可見古人對修心之重視。

在台灣這片土地上,幾個大城市的路名、街名,乃至地方鄉鎮名,都有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的標記。中國人的道德觀在台灣這片土地上,和生活的連繫是如此的緊密,全台最熱鬧的台北東區,就在「忠孝」東路上。

萬件漢文物在台灣的歷史意義

而台灣與漢文化的連結,早在宋明之時即隨先民開墾,渡海來台。「台灣歷史博物館籌備處」發起人李吉崑先生,花了畢生的青春,典藏漢民族歷史文物萬餘件,他談到台灣是世界上保存漢文物相當重要的地方。

「因為中國大陸經過滿清三百多年的統治,加上中共文化大革命,目前僅剩帝王陵寢的出土文物,一般漢民族的庶民文物幾乎消失殆盡。幸好,這支堅韌的漢族文化,早在宋明之際,即渡海來到福爾摩沙這塊土地上,在台灣存留下來。

館藏中「墨黑描金針線盒」就是代表中國古代婦女「四德」(四種必備的修養)中「婦功」這個文化的具體文物。古代女子裁縫、刺繡是本分,能做好一件裁縫本也是心性的體現。

「客家家法」為十八世紀文物,此文化可溯及到兩千年前,傳達祖先對子孫的愛與訓示。兩把各五十支有弧度的彎彎竹條,以籐編捆在一起,一把向外彎,一把向內彎,象徵無論對內對外都要團結。中華傳統的智慧,令人敬佩。

「客家家法」

二十一世紀全球化浪潮,地方生活智慧競逐全球。越有文化識別,越能在國際中閃光。泰國以特產布袋蓮,加以東方佛教觀美學設計讓世界驚讚;韓國以儒家文化出發,在歷史中挖掘寶藏,《大長今》電視劇重塑韓國形象,再創旅遊熱潮。

李吉崑說,台灣漢文物是先民生活的一部份,富有敬天信神、忠孝仁愛、秀雅細緻的中華文化內涵。這個部份在大陸已流失,因為共產黨的破壞,傳統思想沒了,做的東西只有表殼沒有內韻。

朱漆墨黑描金盛籃用於廟裏燒香裝金紙、香燭,婚俗中用來「送定」的器物,亦是一種文物。

生活在台灣的我對於漢民族的文化習以為常,從大陸朋友口中及文物收藏家的典藏中,回頭看,幾十年來台灣扮演建設中華文化「復興基地」的角色才相對顯影。擦亮傳統中華文化寶藏,恰是歷史賦予台灣的使命。

本文轉自第82期【新紀元週刊】「封面故事」欄目

http://mag.epochtimes.com/b5/288/11065.htm

新紀元雜誌PDF版訂閱(52期10美元)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杭州雅扇」自古有名。尤其是南宋遷都臨安(即杭州)後,制扇工藝更為發達,形成了許多的著名商號,如「徐茂之」、「青茂」、「陳家」、「周家」等品牌。自南宋以後,杭州制扇業極為發達,與絲綢、茶葉齊名,被視為「杭產三絕」,也是杭州「五杭」(杭剪、杭線、杭煙、杭粉、杭扇)之一。
  • 中國扇文化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隋唐之後,羽扇與紈扇大量出現,而這時期的文人墨客喜愛把玩扇子,視其為「懷袖雅物」,一些詩人詞人,除了飲酒作詩,經常邊搖紈扇邊吟詩作賦。歷代文人墨客們還在扇面上題詩作畫,抒情言志,形成了獨特的「扇子文化」 誤點成蠅 據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記載,三國時,漢恆帝曾賜曹操一柄「九華扇」,十分名貴,其子曹子建特為此寫了一篇《九華扇賦》。 曹操便請楊修為他畫扇,不料楊修不小心將一滴墨掉到了扇上,他急中生智,將扇上的墨點畫成一隻欲飛的蒼蠅,曹操看後竟誤以為真,忙用手去拍打。從此,「誤點成蠅」的典故流傳至今。 唐伯虎巧畫扇面 唐伯虎很擅長畫扇面,他技藝超群,遠近聞名,有好事者不服氣,就故意出難題刁難。 一天,有人來請唐伯虎畫扇面,要求他在小小的扇畫上畫100只駱駝。唐伯虎什麼也沒說,點點頭就開始畫了起來。只見他先畫了一片沙漠,又在沙漠中間畫了一座孤峰兀立的大山。隨後在山的左側畫了一隻駱駝的後半身,它的前半身正被山壁擋住;在山的右側畫了一隻露出前半身的駱駝,正被主人牽著。畫完後,唐伯虎放下了筆。 來人一看就急了,說:「這可不夠一百隻啊!」唐伯虎立即又拿起筆來,在旁邊題了一首詩:「百隻駱駝繞山走,九十八隻在山後,尾駝露尾不見頭,頭駝露頭出山溝。」來人一看,啞口無言,只好灰溜溜的走了。 沒過幾天,又一個秀才模樣的人讓唐伯虎畫扇。他自己命了一個題,叫《花香》,但扇面上不要一瓣花。唐伯虎點點頭,就在扇面的右邊畫出幾片綠葉來,一群蜜蜂,一隻蝴蝶,正飛了過去。然後,唐伯虎在扇面上題了「花香」二字。秀才看了,讚歎不已。◇
  • 【大紀元2011年03月18日訊】簫是中國最古老的樂器之一。簫源自遠古時期的骨哨,歷史悠久,音色圓潤輕柔,幽靜典雅,其音量較小,常用於獨奏、琴簫合奏或絲竹樂演奏。由最初的四孔發展為現在的六孔(前面五個按音孔,後面有一個吹音孔)。 在秦漢至唐,「簫」一詞主要用作指編管的排簫,唐以後方專指豎吹之笛--即直簫。 現代的簫可分為洞簫、南簫和琴簫。傳統洞簫沿用古制,五音6孔;琴簫為8孔,為改進後降低聲音,適宜與古琴合奏;南簫,由中國唐代尺八發展而來,與日本目前流行之現代尺八分別為唐尺八所不同的兩個支派,目前僅見於民間和傳統南音音樂。 簫的演奏技巧,基本上和笛子相同,可自如地吹奏出滑音、疊音等,但靈敏度遠不如笛,不宜演奏花舌等表現富有特性的技巧。但卻適合吹奏悠長、恬靜、抒情的曲調,表達幽靜,典雅的情感。
  • 一張八仙桌,或四邊擺四張長凳、或兩側放兩把椅子,吃飯飲酒、喝茶待客,顯得穩定平和。
  • 塤(音同熏),是中國古代很重要的一種吹奏樂器,也是中國民族樂器中最古老的樂器之一。塤一般是用陶土燒製而成。因此又叫「陶塤」。這種樂器除了陶土製成的以外,也有用石、骨製成的。
  • 笙是中國古老的簧管樂器,在古代八音的樂器分類中(即金、石、絲、竹、匏、土、革、木),笙屬於匏類。
  • 九州是中國人自古以來對中國的泛稱,其來源於夏、商、周時代的地域區劃。
  • 徽州民居的白牆灰瓦,徽州祠堂的底蘊厚重,徽州牌坊的宏大精美,被稱為「徽州三絕」,已經成了今天徽州人的三大寶貴遺產。看了徽州牌坊的人都說:「徽州三絕,牌坊為最。」
  • 科舉制度萌芽於南北朝時期,創始於隋,又延續至元、明、清三代,前後經歷了一千三百年之久。
  • 徽州石雕是傳統「徽州四雕」(石雕、磚雕、木雕和竹雕)之一,在徽州城鄉分布很廣,類別亦多,主要用於寺宅的廊柱、門牆、牌坊、墓葬等處的裝飾,屬浮雕與圓雕藝術,享譽甚高。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