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欣賞 】

【京劇欣賞】-《扈家莊》

扈三娘如風中之柳婀娜多姿
袁榮易
font print 人氣: 103
【字號】    
   標籤: tags:

扈三娘唱崑曲、走圓場、耍翎子、轉腰身,執戟騎馬,姿態輕盈,如鶴之立、如鷂之翻。與敵對陣,盤旋挑刺,銳不可當;首戰王英是個矮子(戴「紅一字」鬍,黃臉),更襯托她的伶俐與高挑。矮腳虎王英累的竄上竄下,可那扈三娘卻如風吹柳擺,不費勁的搖曳生姿。古人塑形人物,頗具智慧,用一個矮子來對比,立即出現一個年輕貌美、名不虛傳,渾名「一丈青」的女將形象。

只是大陸現在的演法,叫人詫異,王英竟然長高了,這個原因其實不難猜測。1944年在延安,毛澤東為將京劇變成統戰工具,攢輟手下編出一齣怎麼看也不像京劇的《三打祝家莊》,京劇的特點在於角色的塑造生動立體,而《三打祝家莊》是毛的戰爭升級理論—由打鄉村升級為打城市。

毛以此戲來吹噓自己的見解:依靠群眾、調查研究、分化敵人、裡應外合,用這些醜陋的鬥爭招術,編成一齣生硬湊合的戲。再也沒看過這麼枯燥、這麼沒人性的戲,這齣怪戲裏面的人物完全是個工具,千人一面,跟僵屍沒兩樣,管你誰是誰,反正是砲灰,用完扔掉了事,最後誰也不會記得你是誰,壓根沒想到塑造個性這回事。共產黨不把人當人看,這齣戲可做最好的證明。正常人看這戲都覺得不好,乏味無趣,但因毛澤東說它好阿,誰的牙縫敢迸出不好來。

這一來共產黨自比是宋江的人馬了,水滸傳裏的英雄個個都給鍍了金,那矮子王英在那跳來跳去,是小丑跳樑,共產黨怎麼能是小丑跳樑啊,是吧?那王英就站起來了(原來走矮子步來演)。可是就沒想到,王英一站起來,就把「一丈青」比下去,一丈青就變成名不副實。這樣絕對平均主義的惡搞,文學藝術不再有趣味,味同嚼蠟一般。

《三打祝家莊》乏善可陳,傳統老戲《扈家莊》卻是處處引人入勝,讓人看到中國戲曲內蘊的豐富,包括音樂、舞蹈、文學、武功等多樣的藝術形式,供人細細品味。戲曲不只是通俗文化,它能讓雅俗共賞,因為在它裏面有道的暗示,高者見高,低者見低,大家都能各有所獲。


1. 《扈家莊》扈三娘(戴君佩飾演)的形象如風中柳樹婀娜多姿。鳳鳴劇團演出。

《扈家莊》可分為「迎敵」、「擒虎」、「遭擒」三段。「迎敵」是宋江調兵遣將,派遣八將出戰,唯獨不派李逵,留下懸念。「擒虎」則是全劇的重心,從扈三娘出場,到與王英對打,最後擒住王英。

扈三娘唱【醉花陰】、【喜遷鶯】、【括地風】、【水仙子】成套的曲牌,她連唱帶做,戲份非常吃重。王英嘴不饒人,王英明明打不過扈三娘,卻能這樣說:「呔,扈三娘,你看我身體雖小,武藝高強。自古道秤錘小能壓千斤,教你試試俺雙棒厲害。如若戰你不過,情願與你做—」,「做什麼?」,王英說:「與你做個女婿」。扈三娘看穿他的輕敵之心,將計就計,三點手舞戟,帶一個媚笑佯裝戰敗下場,王英一看心浮氣燥趕緊追下。舞台上這時文堂(龍套)、軍卒引宋江、眾將過場而下。這麼多人馬過後,觀眾眼睛一亮,扈三娘再次上場,王英追來,兩人又打起來,但沒有幾個回合王英被擒。


2. 扈三娘(戴君佩飾演)「起霸」中兩手繫甲的動作。

接著,宋江率眾將攻來,扈三娘在兵馬雜遝中,好整以暇的唱著【紅弓鞋】、【風入松】、【急三槍】、【園林好】曲牌,一面打的眾將落花流水,宋江落荒而逃,他差點就被扈三娘抓住,被前述不被重用的李逵所救,眼看李逵又將落敗,林沖帶著援軍到了。

人上有人,天外有天,不枉林沖是八十萬禁軍教頭,林沖的見識、武藝要高扈三娘一等,扈三娘終於戰敗被擒。這齣戲由扈三娘一人帶出眾多男將,可說如眾星拱月一般,男將女將星月交輝,譜出武術之美。

《扈家莊》原本的戲劇結構完整,不像現在多半只演「擒虎」一段。京劇會沒落其中有一個原因是演員需求量變小,劇校出來的學生找不到出路,如果演全《扈家莊》就需要不少的演員,場面格局又不一樣。有這樣的結構,才能形象化強中自有強中手這句話的意義;如果僅演「擒虎」,只突出扈三娘一人,突出明星而無法突出戲的整體性。當然如要演完全部,扈三娘要有大功夫,否則喘不過氣,那個遊刃有餘的婀娜就不存在了。@*

<--ads-->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打龍袍》內容是說宋朝包拯陳州放糧後回京,在趙州橋巧遇流落民間的李宸妃,令人吃驚的李宸妃竟是當朝天子宋仁宗的生母。然而要讓宋仁宗能夠接受這位真正的媽媽,可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從這個流行數百年的戲曲,我們看到老百姓並不認為皇帝就是絕對權威,他還要按普世價值來行事,沒做到孝就要受罰,即使他不知情並非故意犯的。沒有哪個朝代的皇帝認為皇權可以陵架在孝道之上,那是儒家為中國建立的社會根基。
  • 武戲通常都有英雄惜英雄的氣氛,這是敵我之間的相互尊重;旗鼓相當的打鬥,正大光明,輸了也就輸了,講究武德。
  • 中共擅自改動的《三岔口》,把壞人改成好人,依舊稱做《三岔口》,明擺著是偷樑換柱,想藉此戲的知名度,暗中宣傳自己想要的什麼東西。竄改過的《三岔口》,變成從頭打到尾的打仔片,沒有原先的戲劇性、懸念性、幽默感,它編成劉利華一進門,任棠惠就被驚醒,然後兩個人像懵懂的未成年人,好像有發洩不完的精力,好勇鬥狠的打來打去,叫人看了不知是為什麼打個沒完。
  • 演出內涵上則是大異其趣。西方文化強調「模擬」,越像壞人表示人物刻劃的越成功;中國則考慮到教化的問題,認為刻劃過細,會教壞觀眾,帶來負面影響。因此明明是獸心獸面的一個角色,表演的重點卻放在耍叉及與孫悟空的對打上面
  • 《昭君出塞》可說是戲曲的活化石,它非常典型,藝人一代一代的傳承,保存下原始的的戲劇結構與表演方式,細細品味可以領略出久遠前的戲曲風貌。人物精簡,卻能藉唱詞、身段譜出關山萬里,壯闊的史詩氣氛。尤其由昭君一人主唱,猶有元雜劇遺韻,在悠久的時空中她獨自吟哦,卻喚起人間千古的共鳴—崎嶇世上路,望不見自己的家園在何處?
  • 兩家的親家母坐在一起吃飯,豈非大事一件,用飯之前依照古禮,首先男方的母親李氏拿起酒杯,在堂前對著天倒酒,這是禮敬天地的意思。儐相接下來對著在一旁發愣的陳氏說「該您了」,陳氏拿起酒杯放在嘴邊就給喝了,儐相告訴她不能喝,要倒在地上。這在愛物惜物的鄉下人心裏,簡直是浪費
  • 這齣戲演他原諒一位偷瓜賊。這位偷瓜賊鄭子明是個魯莽的粗漢,原先對老殘的陶洪心存輕視,但發現自己怎麼也打不過陶洪時,也就心服口服。陶洪看出鄭子明是個純樸老實的孩子,還將女兒陶三春嫁給他。整齣戲沐浴在惺惺相惜的氣氛裏,雖是武打猛烈,卻全無乖戾之氣。
  • 古人解釋一些自然現象,雖是單純的想像,卻有神話的幽微之美。這齣戲中,製造水患的是水裏的豬婆龍(也稱水母),南海觀音大士接受泗州州官的求禱,幫助消除水患,她親自出馬解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