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100個為什麼

為什麼驅趕客人稱為「逐客令」?

作者:心語
font print 人氣: 609
【字號】    
   標籤: tags:

往往有人對來訪的客人不是很歡迎時,總會明示、暗示的催促客人離去,客人就會說自己被主人下「逐客令」了。在《聊齋志異‧卷十一‧陳雲棲》也有記載:「若不下逐客令,俾得長伴老母。」另清朝李汝珍《鏡花緣‧第二回》︰「二位如再喧嘩,不獨耽誤嬌音妙舞,恐金母要下逐客令了。」那麼,為甚麼驅趕客人稱為「逐客令」呢?

「逐客令」的典源出自《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大索,逐客。李斯上書說,乃止逐客令。」是說在秦始皇時,展開大規模搜索,驅逐居留在秦國的客卿。李斯上書勸說秦王,才廢除逐客令。「逐客令」一詞中的客,是指客卿,也就是請他國人到本國來做官,官位為卿,並以客禮對待,所以稱為客卿。所以,「逐客令」原是指秦始皇驅趕各國客卿的命令。

另外,《史記‧卷八十七‧李斯列傳》也記載秦王下「逐客令」的事件。李斯是楚國上蔡人,原是秦相國呂不韋的門客,後來深受秦始皇重用,被任命為客卿。呂不韋原是衛國濮陽人,因幫助秦莊襄王繼位有功,被任用為相國,封文信侯。後來,呂不韋受到宦官嫪毐叛亂的牽連而被罷官,恰在此時,一個叫鄭國的韓國人以修築渠道引水的名義,到秦國當間諜,但不久身分就被發現。也因此,導致秦王對客卿產生疑慮和不信任。

當時,秦國的皇族和大臣們都對秦王說︰「各諸侯國派來侍奉秦王的人,大都是來為他們國君遊說,並離間秦國罷了,請求大王把客卿一律驅逐。」李斯也在被驅逐的客卿名單中。於是,李斯就上《諫逐客書》,他列舉過去很多客卿對秦國所做的貢獻,也說明逐客對秦國將產生的損害,最後終於說服秦始皇,取消逐客令。

後來,主人驅趕客人就稱為「逐客令」;主人明示或暗示,催促客人離開就稱為「下逐客令」。@*#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自古以來,古人對於人生各個重要年齡階段,通常不會直接說出多少歲,而是用一種與年齡有關的稱謂來代替。
  • 我們從報章雜誌或新聞媒體可以知道,近代世界上許多國家都採用「內閣」這一名稱,來稱呼各國的最高行政機關,而不管是內閣制或總統制,組閣、閣揆、閣員等稱呼也時有所聞。那麼,「內閣」這個稱呼是如何產生的呢?
  • 唐朝劉肅《大唐新語.公直》上載︰「公卿大臣初拜命者,例許獻食,號為燒尾。」書中所記載「燒尾」的意思,是說唐朝大臣初拜官時,為了表示感恩,就向皇帝進奉食品。又唐朝封演《封氏聞見記.燒尾》中有:「士子初登榮進及遷除,朋僚慰賀,必盛置酒饌音樂,以展歡宴,謂之燒尾。」這裡「燒尾」的意思是指士子登第或官吏升遷的慶賀宴席。那麼,為甚麼慶祝升官要稱為「燒尾」呢?
  • 從史籍記載中,我們常會發現負責管理一縣的長官,因朝代不同而有縣令、縣長、縣尹等不同的稱呼。但到了明清時期,掌管一縣政事的長官被稱為知縣,如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卷十一‧蘇知縣羅衫再合》:「正說間,後堂又有幾個閒蕩的公人聽得了,走來幫興。」另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十六回》:「忽聽窗外鑼響,許多火把簇擁一乘官轎過去,後面馬蹄一片聲音,自然是本縣知縣過。」那麼,縣的長官為甚麼稱為「知縣」呢?
  • 中國古代的成年儀禮,最主要是男子有「冠禮」,女子有「笄禮」。我們知道,冠禮是指古代男子在未成年前束髮而不戴帽,到了二十歲成年時才由長輩為其梳髮並戴上新帽,這個紀念儀式就稱為「冠禮」。那麼,為甚麼古代女子的成年儀禮稱為「笄禮」?
  • 我們開會商討事情時,如果有人針對某項問題說︰「關於這件事情,我還要再仔細的推敲才能下決定。」那就表示他對這件事情存有疑慮,還要考慮斟酌一番。所以「推敲」常用來比喻對事情的思慮斟酌。
  • 通常人們對於一些德高望重、有卓越成就而深受眾人所景仰的人,會用泰斗來讚揚這些傑出人物。如文學泰斗、武術泰斗、學術泰斗、中醫泰斗、音樂泰斗……等等,那麼為甚麼要用「泰斗」來形容呢?
  •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對從來沒有過的事,或是第一次出現的事,往往會使用「破天荒」來形容。那麼,為甚麼前所未有的事叫作「破天荒」呢?
  • 對人類來說,冰的用途廣泛。人工製冰發明之前,人類都是利用天然冰。古籍中早有取用天然冰的記載,也因此得知,古人會將冬天下雪結成的冰塊,儲存起來留待夏天使用。
  • 古代遊子要遠行時,會在北堂種植萱草,希望減輕母親對孩子的思念,忘記煩憂。於是,萱草遂成為中國的母親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