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航書札

「過大年」和過「春節」

陸振岩
font print 人氣: 47
【字號】    
   標籤: tags: ,

仲明賢弟:

來信收悉。很高興你認真讀了我的信,而且看來你也做了自己獨立的思考。來信說到現在過「春節」越過越沒意思,看春晚沒勁,大吃大喝、逛街購物也遠不如從前那麼有興趣了。其實,這也就是我上一封信提到的另一個問題。把「新年」改稱「春節」,表面上只是叫法不同,其實過年所包含的中華正統文化的內涵卻因此被割斷了。因為失去了原有的文化內涵,人們自然會覺的越來越沒勁了。

傳統上新年不僅僅是正月初一這一天。過新年是從臘月初八開始,直到正月十五結束,比現在西方的「假日季節」(Holiday Season)還長一些。過新年的主要內容也遠比「假日季節」更加豐富,主題基本上圍繞著感恩過去一年來神明的保佑、為來年祈福以及祭祀祖先、追溯傳統等等,帶著厚重的文化內涵。

臘月初八,俗謂「臘八節」,這一天各地都有喝臘八粥的習俗。民間稱傳統曆法的十二月為「臘月」。這裏的「臘」在古時是祭祀的意思,按《說文解字》:「臘,合也,合祭諸神者。」遠在商代,中國就有連天地、神靈、祖先一起祭祀的習慣,叫做「合祭」。一年春、夏、秋、冬四次大祭,其中以冬祭規模最大。這種祭祀,表達了古代人一種樸素、謙卑的心理,意思是說:一年到頭了,能得到豐衣足食,該感謝神明啊!因為冬祭多在十二月進行,因此從周代開始,便把十二月叫做臘月,將舉行冬祭這一天稱為「臘日」。喝臘八粥的習俗則源於佛教,為的是紀念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在這一天吃了牧羊女用蘋果糯米團子煮的粥,在菩提樹下得道成佛。佛教傳入中國後,臘月初八便固定下來成為臘月的一個重要節日,人們以臘八粥供奉神佛、祭拜祖先,以各色米果相雜熬製的臘八粥也代表著感恩和祈盼來年豐收的意思。雍和宮內至今仍有一口重數噸的古銅大鍋,為昔時皇家煮臘八粥用具。寺院則多在這一天舉行浴佛會、誦經、散粥等等。

臘八之後的臘月二十三也是一個大節,俗謂「過小年」,要祭拜灶神。民間認為灶神監管、看護著一家人,到了臘月二十三要上天匯報。至除夕再貼上新的灶神像,叫迎灶神。古人相信人間的一切事都有神靈掌管、安排和監看,不但灶台上有灶神,井有井神、門有門神、田裏還有土地神等等。這些神靈各司其責監管著人間的善惡,而迎送這些神靈都在臘月二十三至除夕期間舉行。

臘月二十三之後,二十四或二十八民間有大掃除的習俗。因為這時候諸神上天去了,平日裏掃帚不敢動的地方(怕褻瀆無處不在的神靈),這時候都可以清掃清掃了。

到除夕這一天,過新年開始進入高潮。除舊迎新之際最重要的事情是祭神祭祖。除了晚上闔家吃團圓飯和守歲之外,這天正午就開始在佛堂擺齊供品,燃蠟點香,俗稱起香。從此時起香火不可中斷,直到初五。此外還要置天地桌(供桌)以迎接諸神下界、貼門神、請灶神像、貼春聯等,都與中國人敬神的傳統有關。春聯的原形是桃符,因為傳說中鬼怕桃木,至五代時西蜀主孟昶在桃符上題「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成為正式的春聯的開始。擺供祭祖也是除夕夜的內容之一,這不僅是古人對孝道的表達,也是表達對傳統道德的繼承。

正月初一這一天,老少黎明即起,整肅衣冠,點香燭放爆竹,開大門,設齋果茶酒於庭,拜天、地、祖先,稱「新年開門大吉」。

年節期間,還有豐富多彩的廟會、唱戲(各地有不同地方戲)、舞龍、舞獅、武術、雜耍等等活動,熱鬧非凡。慶典的氣氛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五元宵節之後。正月十五相傳是道教天官大帝的生辰,百姓在這一天為天官大帝慶生,祈求「天官賜福」。

傳統的過年習俗充滿了中國人敬畏天地神明、回溯傳統的濃厚文化氣氛。事實上這也是中華正統文化的核心所在。這種文化氛圍使得古人以謙卑、知足的態度對待生活:比如取得了好的收成,人們相信那是因為神靈賜福給好人或祖上行善積德,而不是「戰天鬥地」的結果,所以要更加謙恭對待神靈,多行善事。因為處處都有神靈監看,人如果要做虧心事也是有所顧忌的,像今天我們經常碰到的虎狼醫生、黑心商人等等也就不會那麼普遍。傳統上民間的祭祀內容主要在於表達恭敬、感恩、反省和許願。順便說一句,即使許願,也是許諾多做善事,希望得到賜福滿足所願。這和今天在一些地方仍然存在的求財、求官、求名的「祭拜」是有區別的。經歷了中共建政之後的歷次「風雨」,今天的人大多不信善惡有報、不信天理昭昭,「祭拜」者本質上還是無神論者,其實真正相信的是實實在在的功名利祿。文化的內涵割斷之後,徒具形式的活動在本質上已經變異,也不再具有約束人心靈的道德效力了。

1949年中共建政前決定,將「正月初一」改為「春節 」,而其他重大傳統節日(如元宵、端午、中秋等等)都不再放假,只有政治性的紀念日才放假和舉辦活動,如「五一」、「六一」、「七一」、「十一」等。這樣一來,不但原本豐富多彩的「過大年」被簡化成「歡慶春天」,和傳統年節相聯繫的中華正統文化內涵也被割斷。在此後中共開展的「破除封建迷信」等多次政治運動中,數千年來深入民心的中華正統文化幾無立錐之地。至於近二十幾年的「春晚」則貫穿了對邪黨歌功頌德的黨文化,依靠庸俗取樂的方式迎合觀眾,毫無回味和內涵,自然越來越不受人歡迎。

如果民眾可以選擇,「過年」和「春節」之間,我想多數人還是願意「過大年」的,畢竟,我們心底流淌的依舊是華夏祖先的血脈。你說呢?

順祝

近祺!

堂兄振岩 謹上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央社記者林憬屏曼谷26日專電)泰國華人慶祝黃曆新年,受到經濟衰退影響,一項最新調查顯示,雖然曼谷華裔人士發放的壓歲錢總額將高達約74億泰銖(約新台幣71億元),但較去年減少5-7%,大幅縮水。
  • 每到正月初一,年神要輪換一次,舊的年神回到天上,新的年神被派往人間接替舊年神的工作,繼續看護人間。正月初一子時,是新年降臨人間的時候,每當新年神降臨人間並歸位到每個家庭的時候,家庭中的長者要率領家族成員恭迎新年的降臨,這就是中國人為甚麼要拜年的原因。
  • 黃曆的五月五日是端午節。除了大家普遍關注的粽子口味,古來還有更被關心的要點,那是什麼呢?古人重視養生,協和陰陽,在端午節也不例外。有什麼具體作法表現在民俗中呢?
  • 說到艾草,你可能會好奇它和端午節的關聯。艾草一直都是端午節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可是為什麼會有這個習俗呢?摘了艾草要幹嘛用呢?
  • 平日寂靜的上水古洞村,在今年3月底迎來村內最盛大的節日——觀音寶誕,遠遠就可以看到青山公路旁搭起竹製的大戲棚,滿掛賀誕花牌,十分吸睛。穿過閃耀的大花牌,伴隨著喧天的「查篤撐」鑼鼓聲,大幕拉開,六位台柱閃耀登場,上演開台例戲《六國大封相》。
  • 過去重門深鎖的上水鄉應龍廖公家塾(又名顯承堂),有186年的歷史,被評為一級歷史建築,今年3月12日修葺完工,舉行竣工開光禮儀暨例行春祭,首度開放予公眾參觀。未來祠堂都會定期開放,公眾終於有機會一窺這百年祠堂的真容。廖氏第二十傳裔孫、顯承堂修葺委員會主席廖崇興接受本報專訪,講述家族百年往事。原來,在顯承堂誕生的背後,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廖氏族人為早逝才子圓夢的感人故事。
  • 「我以前,捉鮑魚在全個村子是第一名,如果跟塔門老一輩的人說起我的名字都認識,就是最會捉鮑魚那個!」年屆七旬的塔門原居民黎雄(雄哥)回憶童年時光,語氣頓時興奮了起來,「我們沒有東西吃,我就下海找吃的,捉魚、蝦啊、蟹啊那些⋯⋯」1950、60年代的塔門島,千帆競發,漁獲滿滿,「我們吃不起麵包的,是吃鮑魚、吃海膽長大!」原來那時候的塔門,麵包比鮑魚還矜貴,真是讓筆者大開眼界。
  • 歷朝歷代的中華古人對於節氣相當重視,相應衍生出不少民俗。立夏的民俗中隱含養生觀念與作法,展現民俗養生的內涵。關於立夏的食補、禁忌和養生的民俗一次看遍。
  • 古人講「一年之計在於春」!春天是一年中生命發揚的季節。穀雨是暮春的最後一個節氣,錯過穀雨終就錯過了今年的春天。切切要惜春,就在正當下!
  •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春分之後到來,此時天地萬物的生長皆清淨㓗齊陽氣發,所以稱「清明」。自古以來清明融合了節氣、歷史的內涵,形成古老又豐富多元的節俗!其中不少節俗傳自僅相隔一二天且節俗用意又相近的寒食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