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城随笔:夜读(一)

作者:朱昭艾
font print 人气: 53
【字号】    
   标签: tags: ,

虚弱疲惫的妻子即将入睡,我轻轻关上壁灯,悄悄带上房门,走到客厅。客厅靠窗一角摆放着我的书桌,我的书柜。很快,我端坐在桌前,打开台灯,摸摸眼前待看的书,看看身后要读的书,开始了我的夜读。

挂在墙上的钟,又约莫指向“九”点,我很在意谐音的“久”字,似乎鞭策我久读到转点,激励我久读到暮年。

我要说明的是,我不是学者,甚至算不上一个读书人。书柜上直立的书,桌面上平躺的书,那是因为自己腹中太空,读书太少,又一旦开读,总觉得读书有乐趣,读书生滋味。

父亲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大学生,母亲也是个中学生,这样父母教师家庭出身的孩子,能读书、多读书应该不是个问题。可是我逢生不逢时。

六岁,父亲因天主教的信仰,被捕入狱。母亲以二十四元五角的薪水,拉扯着我们六个儿女。书怎能读,书能多读?记得就是街头一、二分租看的小人书,还得到过节、生日才能光顾。

长到十七岁的大哥,长到十四岁的二哥,就外出谋生,才咿呀学语的幺妹送人。即便这样,母亲还是让身边的姐、弟、妹上学读书。困苦时,欺凌中,我发愤读书,中考以全市前十名的成绩,跻身全市唯一的省重点高中。

科举读书之余,我开始兴趣广泛地读课外书刊。十七岁,文革浩劫中,我混杂在人群里,亲眼见证红卫兵把那些我根本来不及读的中国经典、世界名著投入火中。我这个黑五类的子女,知趣地离开了读书之地,开始与读书绝缘……。

洛杉矶九点的夜市,正热热闹闹,但我们的老年公寓,已灯光朦胧、人声低回。独特的小环境,却是我读书的好时光。在挑灯夜读之初,怎么读,如何读,真困惑着我。我拿起“三国”不舍,我捧着“红楼”也爱;我想学吟唐诗,我想学诵宋词。

好像本本应首选,册册该早读。◇(待续)

责任编辑:古云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读经南窗下 月弧寒星稀 思内祛染秽 奉法当得归
  • 蒋介石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不解之缘。虽然蒋中年后皈依基督教,但其思想主要以中国道统为根源。终其一生,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倡导甚力,自诩以服膺和承继儒家道统为己任。他时常以儒家道统的卫道者自居,为此不惜殚精思虑。蒋介石在台湾将传统文化平铺在了城市的路面上,台北市区几条东西向的主干道被他重新命名,从北往南依次是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此外还有四维、八德之类典自四书五经的路名。
  • 9月5日星期六大家有空吗?林务局新竹林区管理处与新竹市政府城市行销处,办理“蔓蔓来 快快除” 青青草原除蔓动员大作战,邀请大家踊跃参加。
  • 近日,习近平母亲、习仲勋夫人齐心《齐家抗战》一书出版。书中除记述齐家抗战往事,还自曝因为她未与习仲勋划清界线,文革中被审查7年之久。习仲勋曾任中共副总理,在中共权斗中蒙冤被整16年。公开资料显示,习近平父子文革期间都是受害者。习近平曾罕见发表署名长文首表次以“十年动乱”形容文革。
  • 照顾失智的另一半,不但是我对近四十年婚姻无可逃避的责任,也是我这辈子必修的另一堂人生功课吧!
  • 《革命造反年代:上海革运动史稿》代表了文革研究从概括性的全国史向细节性 的地方史的发展。另一方面,它又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出发,对整个宏观的文革做出了一些深度的理论思考。
  • 上篇文章发表后,好心的朋友劝我“算了吧!再来一次文革,你还要不要命!你那篇东西不行!我看你自己就在妄议!”
  • 文革,是中国人最大的话题之一。但是,能够在当时看穿文革而且毫发无伤的人,却是凤毛麟角。我认识的谭先生,一个同学的爸爸,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 移民40年的华社侨领王珠娥,从台湾高县的乡村出发,经过台北市,亲历大陆七年文革岁月、最后落地加拿大多伦多。如今,她是一位成功商人,一位贤妻良母,也是一位乐于助人的社团侨领。
  • 书山苍苍、书海茫茫,我竟不知如何去看,如何去读。最后,还是选择了从前小学、中学不宜读、不让读的古诗、古词为开始,学走路、补功课。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