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釭诗约:落第生之歌

文/紫真
font print 人气: 7
【字号】    
   标签: tags:

科举时代,放榜之后,可真是几家欢乐几家愁。落榜者的悔恨、悲痛、空虚、失望,交织成一片茫然。

最早的一首描写落第生心情的诗,要算是盛唐诗人常建(708?→765?)所作的“落第长安”

常建是开元十五年(727)的进士,算起来,他当时应该是二十岁。显然的,他在进士及第之前,曾经有过名落孙山的纪录。

家园好在尚留秦,耻作明时失路人。
恐逢故里莺花笑,且向长安度一春。

【故乡别来无恙,而我却依然寄身长安。(“秦”是长安的别名。)在太平盛世,无法踏入仕途,我感到羞耻。(“明时”是指太平盛世。)如今落榜,想回去故里,又怕被黄莺与花儿嘲笑。且让我在长安,再停留一个春天吧!】

唐代中期的诗人李廓,也写了一首“落第”。李廓是元和十三年(818)的进士。这首诗是未中进士前所作的。

榜前潜制泪,众里自嫌身。气味如中酒,情怀似别人。
煖风张乐席,晴日看花尘。尽是添愁处,深居乞过春。

【(榜就是发表录取名单的揭示板。)在榜前,偷偷的抑制着眼泪;在人群中,自己嫌恶自己不如人。那种感受就像喝醉了酒一般,恍恍惚惚;心怀渺茫虚空,好似已非己身所有。及第者,在温暖的和风中,大张筵席尽情欢乐;在晴天里,欣赏着无边的花海。不论走到哪里,都会加添我的愁绪,我只好关上门,深居简出,期求春天赶快过去。】

中唐诗人孟郊(751→814),在贞元十二年(796),四十六岁时,才中进士。他有无数次落榜的经验。在第二次落榜时,他写了一首〈再下第〉

一夕九起嗟,梦短不到家。两度长安陌,空将泪见花。
【一个晚上,惊起了九次;午夜梦回,百感交集,哪能不令人嘘唏长叹?我本来寄望能在梦中回到故乡,可惜梦都太短,还未到家,已然惊醒。我已经两次漫步在长安的大街上,而如今依然也只能够以泪眼,无奈的面对繁花。】

到了四十六岁,孟郊终于金榜题名,他高兴极了,写了一首〈登科后〉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以往未曾及第时,日子过得窝窝囊囊的,哪有什么足以自夸的事?而今朝金榜题名,不尽的意气风发,思潮无际。在春风里,得意的加快了马儿奔驰的速度,一日之间,我看尽了长安各处的繁花美景。】

这首诗也因为给后人留下了“春风得意”与“走马看花”的两个成语而更为人们熟知。按唐制,进士考试在秋季举行,发榜则在下一年春天。这时候的长安,正春风轻拂,春花盛开。城东南的曲江、杏园一带春意更浓,新进士在这里宴集同年。可知所写春风骀荡、马上看花是实际情形。@*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唐朝怀才不遇的诗人高适,在760年代,某年的人日,于落魄的旅次,写了一首七言古诗给杜甫,诗题是“人日寄杜二拾遗”,其中有两句,非常著名: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 上元又叫元宵。这一天处处张灯结彩,诗人则在晚上作诗歌咏。苏轼也曾在元宵夜写了一首七言绝句...

  •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 溪水清涟树老苍,行穿溪树踏春阳。
    溪深树密无人处,惟有幽花渡水香。
  • 唐诗有许多出色的思乡之作。悠悠乡思,常因特定的情景所触发;又往往进一步发展成为悠悠归梦。武元衡这首“春兴”,就是春景、乡思、归梦三位一体的佳作。“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这是两个出语平易自然,而想像却非常新奇、意境也非常美妙的诗句。
  • 以前的朝廷小官,待遇微薄,宋诗常将个中苦况表露出来。例如:陆游“假中,闭户终日,偶得绝句”中“官身常欠读书债,禄米不供沽酒资。”经常欠书店的债,又没有酒钱。这即使是诗的夸张,想必与实情也相去不远。
  • 中国的古典诗,喜欢论述自然与人生,而拿自然的永恒,与人生的有限,来相互对比。在自然的嬗递中,人的生命,也不断的推移。诗人喜欢用自然的美,与自然的变,作为人生的比喻和象征——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 伞幄垂垂马踏沙,水长山远路多花。
    眼中形势胸中策,缓步徐行静不哗。
  • “郑公樗散鬓成丝”其实是一句反语;杜甫在之前写给郑虔的诗中曾说:“才名四十年,坐客寒无毡。”这样有才学的人,却被贬官到台州担任司户参军。杜甫担任的左拾遗也是从八品,所以才会拮据到“朝回日日典春衣”的窘迫境地。所以这首诗替郑虔及自己鸣不平。“万里伤心”与“百年垂死”,表面说的是郑虔,这何尝不是杜甫自身的写照呢?
  • 阅读古典近体诗,常可看到“得句”这个词,“得句”是一种创作状态,也就是创作时,在潜意识(下意识)中脑海里闪现出一句诗(或几句诗),可根据所得到的句子马上创作一首诗或几首诗,或记录下来放入诗囊中。如谢缙“濡豪还自适,得句共谁论。”大意是“挥毫作画自得其乐,得到的好诗句又有谁能够分享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