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紀(46)

上集- 第二章:監督勞動的最初歲月
孔令平
font print 人氣: 3
【字號】    
   標籤: tags: , ,

第六節:叢林鐵廠(2)

當時我們實在沒有興趣關注這些「設備」,我們只顧著吃飯和完成交給的勞動,我們只望著盡早回到學校的一天。

分給我們這一百來號人的具體任務是,將那些從附近農村各地砍伐供「建築」高爐用的「圓木」運抵高爐建設工地。開始時,早出晚歸,沒有固定的地點,只是跟在伐木者的身後,砍下就運走。

叢林地處山區,兩山夾溝,山林茂密,農村裡的宅院裡,世代居住的農家,為了自己的環境和水土保持需要,素來有植樹的習慣。種下的樹木,就是缺柴也捨不得砍,祖輩相傳形成了這兒茂密的樹林,畫出美麗村寨,成了農民世代相傳的寶貴財富。

人民公社化以後,這些秀麗的山林雖然都充公社所有,現在為了奉獻給叢林鐵廠的建設和建築高爐,剛剛成立的人民公社首顯「優越性」,在煉鋼指揮部的安排下,無條件的奉獻了所有可供建爐的樹木。

於是伐木者持著手令,對附近的農村施行了「三光政策」。唯有那些世代居住在這兒的老農,才敢對這種敗壞祖業的行為表現出反感和心痛。每當這些老者請伐木者手下留情,不要對那些幼林下手而同伐木者發生衝突時,又必會招來煉鋼指揮官們的痛斥,扣上破壞大煉鋼鐵的帽子。

一片二十畝才長成酒杯那麼粗的幼林,在被砍伐時,被守林人阻攔,他痛斥指揮伐木的人:「這簡直是破壞,簡直是造孽。」他當下便被民兵抓走。農民們看到有例在前,誰敢抗拒?

就這樣,不到三個月,叢林周圍竹木成林、風景如畫的山村便成了光禿禿一片。在田坎上,在山坡上,在平時綠茵蔥蘢的行道邊,留下了一個個樹椿,那些原本就荒蕪的人民公社田野更顯得荒涼。

叢林地處山區,從此以後,每到夏季,山上的洪水暴發時,便無阻擋的直瀉而下,肆虐美麗的長江,沖刷著中下流的沿江各大城市。

遺憾的是,當二十八年後,江澤民向抗洪救災中犧牲的民工默哀致敬時,卻不敢去清算毛澤東當年給中華民族欠下的這筆孽債。

附近的山林砍完後,砍伐隊到遠處尋木頭,最遠的是距叢林足有二十里地的白果山區,這些坑木最小的也有20厘米的直徑,每根最輕的也有三十來公斤。抱著一根木頭,還不知怎樣往肩上放。我們運坑木的規定每天必須跑兩趟,每天早上,天不亮就被魯召吹響的哨聲追起,手裡拿了饅頭,手執繩索和助杵,匆匆上路。

這麼大的坑木對於從未用肩來扛的人,真像第一次背十字架,墊肩往往擠到一邊隔不著肉。幾次換肩便把頸項和背部肩上到處擦破,鮮血斑斑,疼痛鑽心,可算是下鄉勞改以來最苦的「活」。我們白天一身污泥,常在路邊溝旁,因重心掌握不好而跌倒,遍體鱗傷。

回到住處,連腳也不洗,忙著給傷處擦一點紅藥水,碘酒之類,倒在鋪上便呼呼大睡,即使翻身傷痛而驚醒又馬上睡去。遇到雨天,行走在陡峭路滑的山間小路,踩在碎石路面上,稍一不慎便要滑倒。

有時,一跤摔下,坑木便猛然壓在身上,人和坑木—起往下滾,身上被那鋒利的石塊劃傷,血肉模糊。喘喘氣,平息以後還要忍著創痛,踉踉蹌蹌的扛著那帶血的圓木往回趕。唉!幹嗎要我還存著復學的念頭呢?有了這個幻想,拼了性命也不在乎。(待續)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下鄉直接管理我的「教育者」,就是這趙氏父子,趙老漢解放前一直佃地主的田種,做地主的丘二,為地主抬過滑竿,也跟著去重慶跑過碼頭,那市井經歷,市俗見識是這裡從未出過山溝的男人無法比的,這趙家灣上上下下二百來號人家都得讓他三分
  • 對我們當前最大的威脅仍是食不果腹。按照糧食統購統銷政策和界牌鄉鎮村舍的收成,合作社分配給全勞動力每天的口糧,僅只有八兩黃穀,折合大米不到六兩。
  • 水腫病終於開始蔓延起來。趙家的自留地已經跟不上三個人的需要,最高產的牛皮菜已經砍得差不多了,新種上的白菜還只有健子那麼大。
  • 運動一個接著一個是毛澤東的愛好,他要成為中國百姓的太陽,豈能不時時發光?趙凡把界牌聯社下發給他的所有文件都抱出來了,他說他因為只有初小文化水平,所以雖然聯社要求他向社員們全文宣讀,但他從來沒有讀過。
  • 界牌公社成立那一天,下午我們很早就收工。趙隊長集合起參加慶典的代表,天剛黑,就到達了界牌祠堂。入夜,界牌祠堂的寬大院子裡燈火通明,靠殿堂那台階搭起了臨時的主席台,正中橫幅上寫著:「界牌人民公社成立大會」
  • 下農村的第一堂課,歷時四個月下課了,同趙氏父子相處得不錯,遠不像我初來所想像得那麼可怕,相互之間雖說不上相敬如賓,可還算按「人民內部矛盾」的辦法相處。比起在學校同班上的同學相處,反而覺得融洽多了。
  • 公共食堂成了界牌公社和附近近百戶農家生活、聚會、「學習」的中心場所,懸掛在大樑上的兩個麥克風,每到吃飯時就會播出南桐礦區的廣播。學生時代,我們習慣了新聞傳播的「單音調」。
  • 根據高產這個方針,界牌公社選定了一百畝小春高產試驗田,按照公社幹部計算,只要認真執行「精耕細作,稀秧密植」就可以至少達到畝產五千斤水平,算下來比往年五千畝面積的小春播種總收成還要高。
  • 按中國民俗,三十晚上是要通宵守歲的,所以我們大家都不準備睡覺。王大爺的精神特別好。也許,今晚上這熱鬧的氣氛打破了他長期獨居的沉悶,看得出他是一個地道的中國老式農民,兩杯白乾下肚,便打開了話匣
  • 我們是一九五九年四月初從界牌農村回到叢林煤礦,第二次回到這裡,第一景像是人流如海,熱鬧非凡。在那狹窄的叢林街旁,佈滿了臨時搭起的蓬帳,裡面擠住著從重慶、南桐各地調集來的「煉鋼大軍」。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