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鳴曉月窯家墟(序二)

作者:龍鳴
雷州半島南渡河畔小鎮窯家墟的各色小人物,在國家各項運動對個人命運深刻影響下,展現堅強生存的意志。(fotolia)
雷州半島南渡河畔小鎮窯家墟的各色小人物,在國家各項運動對個人命運深刻影響下,展現堅強生存的意志。(fotolia)
font print 人氣: 113
【字號】    
   標籤: tags:

神州的縮影

——評容亁作品《雞鳴曉月窯家墟》

《雞鳴曉月窯家墟》是雷州作者容亁的新作,讀這部作品,耳邊會響起遠雷的悶響和海浪沖刷紅土地的聲音。

天崩地裂中誕生的雷州半島,註定是一片殷紅如炭、河海交匯、文化層積縱橫交錯的神奇土地。

雷州半島的誕生是一個很「雷」的過程,不同凡響。那汪美麗無比的瑪珥湖如神仙的巨口,用智者才能聽懂的語言,講述著一個驚心動魄的故事:聚集多年的熱能把它碰到的一切融為漿液,在地層下左衝右突,終於找到一處地殼滹隙噴薄而出,直衝雲霓,又從極高處落下,跌入海中。水火在嘶嘶的轟鳴中相容相斥,硫磺濃密、蒸騰瀰漫,窒息了所有生命。白色霧幔繚繞懸掛在地球半側,為漫長的寒武紀舉行了「葬禮」。這場葬禮被地質學家稱為喜馬拉雅的造山運動。來自太平洋的風把霧紗輕輕撩開,造物主可以審視自己的傑作了:歐亞大陸褶皺隆起,平原被擠壓斷裂,形成五嶺,南端長出幾百里長的赤色半島,旁邊有許多小島星羅棋布。有很長時間,大地殷紅如炭,白雲都不敢停留。各種植物的種子從北方乘風而來,隨鳥兒而來,美麗的紅土壤就被無邊的綠色覆蓋,傍著大海的蔚藍,開出豔麗的花朵,把吹過的風都染成香的。從劉慈欣展示的恆紀元和亂紀元無序轉換的三體世界的角度看,這個藍色的星球好美呵。假如沒有主觀故意,很難解釋地球擺放的位置的合適。在這裡,水呈三態,巧妙地覆蓋和守護著生物的多樣性,浩翰星空與陽光普照交替進行。天青雲白,海碧風香。動物、植物,一茬一茬這裡生長、覆滅,直到人來了,這裡就演化成一個發育文化的空搖籃。

自然與人文的力量交相作用,把半島繪製成一幅色彩厚重的油畫。我喜歡像考古一樣,研究這幅油畫的文化層積:當身披蕉葉的華南第一祖鯉魚墩人繁衍千年後,出現了輆沭國古越人的身影,他們摶泥結茅以居,織網捕魚,鑄造祭祀和慶典的禮器銅鼓,為油畫鋪墊上土著文化樸素的底色,留下儺舞、上刀山、下火海等巫文化遺存;中層是閩潮文化,有兵鋒掃過,有移民遷徙,富含開疆拓土的文化澤韻;畫布表面塗層顏色更加豐富,有來自中原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輾轉而至的佛教文化,也有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兩千年交流和晚近法國人占領交匯而成的色彩斑斕的海洋文化。人類文明與自然偉力此消彼長,熱帶雨林的間隙中的人間聚落越來越大,而遠處的虎嘯狼嚎聲則漸漸調小音量。雲煙一樣,文明的中心從南到北踏遍半島,大漢徐聞、唐宋雷州、明清赤坎。等我從孔子嘆息過的泗水岸邊來到這裡的時候,這片土地因承擔共和國種植橡膠的特殊任務,在蘇聯人幫助下,用從海上運來的大型機械伐盡了所有的熱帶雨森,虎嘯聲也隨之消弭了近百年。從《雞鳴曉月窯家墟》中,我仍可窺近百年前半島原始蠻荒的一斑:

「……蠻煙瘴雨的『徐聞山』以及雷州交界地,自古是有老虎蟄伏的。餓虎出山吃人啃豬、攻擊牲畜時有發生。雨林密布、荊棘四繞的半島老村落,不時聽到敲鑼趕虎,鳥銃打虎,虎漏捉虎,鐵鋏捕虎的尋常故事。大陸解放後,由南下大軍組建的生產建設兵團挾征戰威焰大肆開發農墾,才徹底滅了老虎」。

「……南渡河入海口那大片大片的海灘涂、紅樹林底下靜悄悄的隱藏著無量無計的天然食物:小蝦小魚、螃蟹、螃蜞、海螺、河蚌、沙蟲……從灘涂盡頭划船到大海,更是慷慨驚人的賜予」。

聚落的族群和中原文化的融合,讓雷州半島成為中華文化的儲存器。

——容亁的作品再現出近幾十年間南渡河邊聚落文化的原始風貌,具有「求諸野」 的活文化標本意義。

千禧年附近,中國的學術力量重新整合。我懷揣幾家大學的商調函比較,最後落戶半島,除了因龍姓的暗示而渴望大海,這片土地的神祕感也加持了我的想法。了解半島文化,從史料上找是最便捷的方式。陳璸說雷州有方志是從南北朝開始的,在此以前「人物與藝文茫無證據」。郡志人物從陳文玉開始,而文仍闕如。而我所能找到最早的史料是明萬曆年間雷州推官歐陽保編篡的《雷州府志》,這本《萬志》國內失藏,原刻本藏於日本尊經閣。1990年國內才有了影印本。其實,真正的活文化要「求諸野」,從有心人精心保存的家譜和野火一樣頑強的民俗中去尋找。嶺南有幸,從西晉起就有中原文化洇入版圖。八王之亂使一些中原人掙扎於戰火,他們被迫越過仙霞嶺入閩,可惜閩省「八山一水一分田」,很快使面向大海,一年一度春暖花開的興化平原人口達到飽和。有些人便攜家帶口,請篤信的佑護神媽祖保佑,從莆田再次出發,有一支來到雷州半島。晉唐以後,因於同樣的原因,這種移民潮不時掀起,中原文化像一股股清泉,流遍海角天崖。開發這一片茫無邊際的熱帶雨林的先民,絕對不會像現代人一樣高視闊步。那時明處有虎狼,暗處有蛇蠍,隨意一股颱風,都能吹飛他們辛苦搭建起的庇護茅舍。戰戰兢兢的先民中一定不乏卓越的領導者,他們帶領族人篳路藍縷,用智慧打敗強敵,以文化蠶食蠻荒。每個聚落的族群都有理由充足的紀念日,很可能塗滿殘酷和鮮血,慢慢演化為充滿儀式感的年例。媽祖廟的分布大致可以描述出先民的遷徙路線,雷城的宋代天后宮楹聯寫著:「閩海恩波流粵土,雷陽德澤接莆田」。

先民開拓創業的故事一定精采絕倫,容亁的祖先就在其中,可惜當時沒有出現容亁這樣的記錄者。假如有,一定是威武壯闊的史詩。中原文化的撒播留下許多痕跡,比如雷州雅稱「雷陽」,就是接受中原文化的經典《易經》的明證。太平天國裹脅流民,所到之處燒拆一空,嶺南幸而未被掃蕩,半島地區成為中華文化的儲存器。如今可見半島隔村鄉談異,十里不同俗,成為方言和民俗的寶庫。每到傳統大節和年例,就有各種廟會在舉辦,就有各種龍舞(人龍、網龍、筋古龍、高蹺龍、鞭炮龍)、飄色、穿令、儺舞、咬犁頭(燒紅)、爬刀梯、翻刺床等古老文化展演,外地人來看,其豐富性令人目不暇接,其獨特性讓人目瞪口呆。不過,我最想知道的還是半島人的日常生存狀態,秦觀來時見到「駱越風俗殊」,是由宋時特殊地理環境和歷史文化決定的,那麼今天呢?當我看到容亁系列散文《雞鳴曉月窯家墟》的時候,感覺找到了原汁原味,有著標本意義的文本。他讓我能就近觀看這幾十年間半島文化細緻入微棱面和片斷,有些悲涼和沉重。

雷州半島腹部的斑斕霓裳約須長帶綰住,南渡河就是那條腰帶。所綰腹腰腩肉肥腴,是大片被農人打成方格狀盛產稻米的東西洋田,當地有「兩洋熟,雷州足」之諺。有一回,我們不耐半島北部赤霞地區陰冷的冬天去徐聞遊玩,過了南渡河就是一片明媚,原來這裡是冬天冷熱氣流推來搡去激烈搏殺的氣候鋒線,物產必定豐富。窯家墟就是南渡河邊的一個小鎮,生長在這裡的人一代代從年輕變老,如浪花奔逐,容亁被命運選中,以忠實之筆記錄自己故鄉的這段歷史,雖然落筆小鎮,其意義卻不可小覷。

美國作家福克納筆下的奧克斯福是「一個郵票大小的地方」,理解了這片小地方,美國遼闊的國土上難以破譯的神祕感可盡收眼底。科幻作家劉慈欣異軍突起,在《三體》等系列作品中展示了驚人的想像力,斬獲堪稱科幻藝術界的諾貝爾獎的雨果獎。文化人高曉松把這種鐘錶匠人般精細勞作歸功於相對寧靜的小鎮,他說大劉能在這裡沉靜地生活,每天都能看到一些相同的臉,相對固定的人物關係容易幻化成多頭的故事線索,有助於構築起堅實的想像世界。而在大城市,則由太多的鬆散的偶然組成,很多人初次見面就是永別,故事的地基像沙灘一樣脆弱。全息理論告訴我們,人的每一個細胞都能複製出分毫不差的整個人。全息攝影的照片如被撕成無數碎片,每一個碎片都能復原整個照片。希望在容亁的筆下,南渡河邊神祕的窯家墟能成為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神州的縮影。

容亁面孔堂正,眼神憂鬱而執著,有一些書生的靦腆,然而其文筆爽如哀梨,快如並剪,在眾多雷州文友中足可坐鎮雅俗。近日來,他說靈感像一道閃電,激活並串起他沉積已久的記憶,思緒沿一滹隙噴薄而出。他伏案而記,不眠不休,對四十多年的記憶積澱爬羅剔抉,用詩性語言構建成十數萬字的系列散文。當他眼窩深陷、面色烏青拿著厚厚文稿送到我面前的時候,還能聞到南渡河邊青草的味道。如今網上傳文,秒可億兆,他非要打印裝訂,在疫情期間和朋友一起從雷州驅車近百里送給我,有一種莊重的儀式感。

窯家墟是容亁的故鄉。這裡的窯主要燒制磚瓦和陶瓷器,古老的營生遠可上溯唐宋。南渡河邊取水方便,熱帶雨林可供能源,附近有細土可制磚瓦,有高嶺土可制陶瓷。所以,雷州半島沿海有許多連片成群的古窯場。在大型紀錄片《中國影像方志.廣東卷.遂溪篇》中,某曾出鏡對古窯群的發展興旺的原因有一番解說。千年以來,熊熊窯火曾經照亮原野和河岸,養育了沿海居民,所產磚瓦去構築附近的城鎮骨架,陶制日用缸罐碗盤則用稻草層層綑紮,乘船遠渡,去換取南洋各國的白銀和異產。再說「墟」字,有墟壘、墟集、墟期、墟落之意,這幾重意思大體描述了此地的演變。容亁文中提到某村有位清乾隆年間退仕返鄉的王姓鄉紳,估計略通堪輿,或許某天他把鄰村兩位有人望的鄉紳請到郊外,持《青囊海角經》朗聲讀道:「山厚人肥,山瘦人飢,山清人秀,山濁人迷,山寧人駐,山走人離,山雄人勇,山縮人痴,山順人孝,山逆人虧。」然後指著南渡河邊的一片墟壘說,山南水北為陽,此地無高山,這幾座土丘御水而立,盡得吉像,必是一片旺地。他提議在此設一墟集,逢三六九為墟期。這提議定會使附近鄉村百姓受益,得到兩位鄉紳的贊同。民心聚攏,這裡很快成為人煙稠密的墟落。按堪輿解釋,這裡的小小墟壘也許鎮不住妖邪,難以庇護墟落的幸福,才發生了作者文中如實記錄的種種災難。

容亁很愛自己的家鄉,他說「就像我深深喜愛半島大地的田野、河流一樣,我同樣喜愛這些有田野一樣深沉內涵的真誠者、有大河一樣寬廣胸懷的善良人、堅忍不屈的有緣生命」,但他對自己家鄉人性的反思和揭示則不留情面。其實,每一個今天,都是歷史長河的時間切面。窯家墟切面上的眾生中,有風頭正健的成功商人,有底蘊深厚文化學者,有乾癟軀體勉強裹住殘生的老媼,有民政局幫助蓋起的五平方磚房庇護的奄奄一息的瘋子,有六歲能掙工分養家的生產隊裡的最小社員實仔,還有一位以拾荒哥的身分登上各地的電視台,用天簌般的歌喉演唱他悲苦的經歷。除了最後這一位,其他人很難引起別人探尋他過往的興致。然而,正如恩格斯所說:「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體,而是過程的集合體」,容亁的散文專門探討這些過程,瘋子振家、歌手啟凡、玉娣、蝦弟父親、鄉村牙醫,包括作者本人,都拖著連接過去的歲月的長長的邏輯鏈條。

容亁的回憶成團成塊,意象繁紛,再現出南渡河邊聚落文化的原始風貌。我好不容易從中理出這樣一個線索,就是具有社會學意義的第三產業的伶丁幼芽在春風中遍野蓬勃的過程。我們有幸親歷的時代巨變,從漢初到清末,逾二千多年所未有。傳統社會自劉邦起採取重農政策,排斥商業。對商人不光在政治上打壓、經濟上限制,而且進行人格污衊。語云:「無商不奸」,草率全稱,不問青紅皂白,「車船店腳牙,無罪也該殺」,反應出社會分工之間的無端仇恨。「車船店腳牙」是農業社會必須的商業補充。比如牙醫,嶺南人喜食甘蔗,齒間存糖引起齲齒,必須由牙醫來治。作為牙醫的兒子,容亁的筆觸伸進巨變前夜的這個行業。醫療條件很差的農村都以為牙疼不是病,但疼起來會要命,這種剛需養育著容亁父親的小小牙醫館,如風中燭火,東搖西晃,始終未滅。文革中,曾有人拿著大帽子想撲滅這團火,幸有眾人添油,為其續命。文革中的「社會創新」旨在增強控制力,把社會上脫離組織的游離因子全部管控起來,用一間屋攏住原本散落各處或走街串巷利民餬口的老中醫、牙醫和江湖郎中,叫做「聯診」。由於太過逆天悖情,如硬抻開的橡皮筋,手一鬆又回到原位。點滴商業的艱難存在,也說明政治力量的蠻橫。

對商業的真正鬆綁是1978年以後,窯家墟空氣的驟然變化來自信息交流中心:「郵政所的人們,常常聊起來自深圳特區的消息,如饑似渴般了解這塊毗鄰香港的土地上的風吹草動,議論如火如荼的特區建設,一天一層樓的『深圳速度』,議論『皮包公司』的發財妙招,議論從中英街流過來的港貨:彩電、高檔音響、電子表、流行的西服、牛仔褲、花裙子、高跟鞋……偷偷議論黃色錄像片、三級電影。偷學偷哼報紙邊批判社會邊流行的「靡靡之音」鄧麗君歌曲,四處打聽購買、翻錄港台唱片、磁帶。」這時,曾經苦勸欲前來強暴自己妻子的流氓離開的窩囊廢蝦弟父親也通過市場經濟找回一部分尊嚴。「移居香港的蝦弟姑媽資助了蝦弟父親一點錢,他到小鎮市場弄了一個攤位……金錢每天蹦跳著刺激著他,讓他手腳不停地忙,斬熟食,計價,收鈔票……壯實的他揮刀在砧板上篤篤篤,嘭嘭嘭,斬個不停,似乎在不停地斬碎昔日的霉運和屈辱。他每天都生活在揚眉吐氣中。生活對他展開了笑顏,他活年輕了!他成功地實現了對命運的報復。」而熟悉大工業文明的阿琿,駕駛著汽車在更大的商海中游泳,幾經嗆水,差點淹死。但農村人固有的善良給他帶來機會,在一次車禍中他救下的人全力幫助他,加上自己的勤勞和智慧,「積累了相當一筆財富的阿琿,已經成為窯家墟上一個神話般的傳說。」

特殊社會形態下的「窯」對人性的煅燒,直抵人心深處,善與惡,真與偽,裸露於時代波瀾起伏的小墟街巷,引人深思。

——作者冷靜的敘事中充滿嚴肅的追問、對底層弱勢生命的同情、對故土家園的愛戀,描繪出偏離正統文化生態的半島芸芸眾生相,為歷史畫面留下真實一筆。

這組散文的定鼎之義還是對人性的追問。做為「窯」的隱喻,可聯想到「窯變」。窯工可精心塑胎胚、塗釉彩,但對其中化學成分幾無所知。把胚胎與期待一齊放進窯內,封窯焚香叩頭,任由火性幻化,望成於天。所出產品賴三分人巧,七分天工,稱為窯變。其變化莫測,鬼斧神工,已超出人力。窯變有兩種結果:一是窯病,二是窯寶。上世紀六十年代,窯家墟與整個國家迎來一個特殊的添柴時期,窯中燃起一股邪火,把所有的人性放在裡面煅燒,其中最為刺心的橋段是批鬥會和遊街。所出窯變以窯病居多,如瘋子振家、張大炮、玉娣、王勇敢、七寶(還有幾人)。這些人,釉色黯黃驚裂,疵瑕滿身,皆屬窯病。

容亁文中十數次寫到批鬥會,被批的除了黑五類、臭老九等固定對象,還有臨時客串:小偷、通姦犯、尼姑、向海外寫信的以及「牛在牆上三年牢」的典句受害者,其罪名由批鬥者自己定,比如「跳梁小丑」,「用氣槍污衊偉大領袖畫像」等,罪名的花樣直接反映操作者的想像力,只不過批鬥者和被批鬥者倏忽轉換。這種政治動作方式很快演變成生活方式,不帶政治色彩的小型鬥爭會隨時舉行。振家是位帥氣的小伙,與美麗的姑娘阿花相愛結婚,生活幸福。但是他的姐姐玉娣不滿意,便以愛的名義,聯合母親和妹妹阿銀組團圍攻弟媳阿花。幾個女人不光以鄉村最惡毒的語言咒罵阿花,而且當眾撕碎她的衣服,白花花的隱私引得看客一片驚叫。玉娣以她的勢利與殘暴毀掉弟弟的一生,把他逼成瘋子,自己終究也未能倖免被別人污辱和迫害。

鄉村批鬥會為什麼一呼百應,群情鼎沸?除了最高指示檄文般的動員及其賦予的「合法性」,村民趁機釋放人性深處「惡」也是一股趨動力。「曬穀場汽燈通明,勞作一天的人們吃過晚飯,打著手電筒,相互招呼著走出家門參加鬥爭會,這類似一種精神的興奮劑,調劑著人們枯燥的日常生活。」如果只是為了消遣,有遊戲心態,那就會成為一種群體娛樂,據說批鬥相聲大師候寶林時出現過這種場景。可是,人們在完成這項政治任務時很認真、很努力、很聰明,無意中表現出的殘忍殘暴讓人心驚心涼。「蝦弟父親被紅衛兵綁走,押到批鬥會場按跪在地上,被人裝牲口一樣套進大豬籠裡批鬥」,「一群革命群眾圍住豬籠踢打,沾在豬籠竹辮上一些殘留的半乾豬糞猶如細雨般震落到蝦弟父親頭上身上,人在豬籠裡東倒西歪,「1」瞬間變成「一」。地主仔耕生裸露的臉、手被竹辮刮出道道血痕,整個人哭著叫著很快連豬籠滾倒地上……」他們可都是鄉里鄉親,有的是「一條街上雞犬之聲相聞的鄰居」,假如期望有人偶爾會記起孔子兩千多年前的教誨,「里仁為美」,「有恥且格」,偶爾會記起孟子所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這種要求不為過吧?可是沒有,他們好像專門和人類品質中最寶貴的東西——尊嚴——過不去,想方設法予以獵殺。鬥爭一個為逃婚而出家的尼姑,他們「一手按住她的光頭,一手猛地抓起碗裡一條鹹魚往她櫻桃小嘴裡塞進去:『佛祖不是讓你吃素嗎?這回你吃不成了,你現在改吃葷,佛祖不再要你了……你還不還俗?』」一個少年小偷「十一指」,偷了公社領導幹部才配享用的魚乾,在正常社會充其量呵斥其頑皮,或者由其父打打屁股。結果被充滿敵意地公然批鬥,然後「剝去他破短褲,暴露出一個十六歲少年赤裸裸的命根子,牽著他遊街。」讓這孩子真正絕望的是同齡人的惡行,「有幾個少年乾脆彎下腰抓起地上細碎沙子,『嗨』的大呼一聲,像擲一枚手雷般用力向他的雀兒擲去」。也許就是這一下,破壞了「十一指」所有向善的願望,此生他再也不會為自己健康的心理建設做任何努力,其結局是在嚴打中被捕,押到內蒙古去勞改了。罪與罰的整個過程都被某些人的可怕的動機隨意驅動,從頭到尾都沒有法律參與。

在崇高的名義下,人們最喜歡的話題與兩性有關。張大炮誘姦阿花時,「阿花羞怒交加地掙扎著,無奈力氣薄弱……紅寶書被三兩下奪出來擲到了床下」。鬥爭完張大炮,大家意猶未盡,就給他一面鑼,讓他邊敲邊喊:「這就是我張大炮貪財耍流氓的下場!快來看囉……咣咣咣……」。主持和圍觀批鬥會的人在太陽下輪番展示他們的暴戾、魯莽、嗜鬥和傾軋,道德體系完全崩塌。蝦弟的父親被裝在豬籠裡污辱以後,他的厄運並沒有結束。他的妻子被流氓七寶欲當著一家老小公然強暴,一次「親夫乞憐討好淫棍的滑稽一幕,被撿豬糞經過的五嬸看個一清二楚—— 七寶無畏無忌的『偷情』故事從此讓小鎮人們津津樂道。」七寶居然說:「閒屌操閒逼嘛,關心群眾生活咯。」七寶這位無良無恥的懶散閒漢對中國文化儒釋道各派可能一竅不通,他身上管不住的赤裸獸性與當時的文化環境深度結合,居然說出這麼一句一絲不掛的「真理」來。「關心群眾生活」是一面崇高的旗幟,居然可以包裹這樣不堪的目的。其實,「大公無私」、「鬥私批修」等高高飄揚的旗幟中,哪一面不是高尚得唬人?「大公」的成果可能暗度進「大私」的「陳倉」,可以公開批判的「私」和「修」不過是一些人滿足私慾的障礙。那十年可以說是七寶們最為幸福的美好時代,他們可以為所欲為,獸性勃發時無須掩飾,總可以找到一件「合法」外衣。可以把平時看不起他們的人安個罪名任意污辱,把他們高不可攀的尊嚴踩在腳下的污泥中,可以公然淫人妻子,法律不會懲罰,道德不會譴責,那份隱祕的快感,真是妙不可言。更可怕的是,那些箝口側目的圍觀者沒有一個對此表示反感,有的反而加入施害人隊伍,公然以「七寶婆」、「七寶崽」之污名羞辱這家的妻子和孩童。「有好事者聚在供銷社的小店裡,以一小包炒花生米或一斤赤砂糖作賭注,出謎讓閒人猜一猜蝦弟和他妹妹到底是誰的種子。」魯迅先生說,「我向來是不憚以最壞的惡意,來推測中國人的,然而我還不料,也不信竟會凶殘到這地步。」誰能想像一下蝦弟父親此時的感覺嗎?這位矮小的漢子憑體力打不過流氓七寶,更可悲的是政府不管,法律不問,呼天不應,求地不靈!心中何其悲哉痛哉!

雷州半島歷史上原來有富含生機樸實向上的純淨文化生態,太廟齋郎吳國鑒為雷州贏得「敬賢如師,嫉惡如仇」的美譽,為歷代後人所珍視。陳璸有權,絕不驕縱,一直視民若傷,體恤百姓;陳昌齊無權,絕不阿逢。當權臣和珅、于敏中極力拉攏時,陳昌齊絕不趨附,傲骨錚錚,令人敬佩;陳喬森不耐晚清官場腐惡,乾脆掛冠回鄉辦學,三十年間,他教出的學生如一股清流,滋潤著雷州半島的心靈。

經過文革,懷揣這些心靈的那些造福鄉里的鄉紳不在了,篤信佛教的小尼姑不在了,充滿悲憫情懷的牙醫不在了,多少年積攢起來的貴族精神不在了。把流氓發動起來消滅了貴族(精神),並不會使流氓變得高尚,只會使流氓更加流氓,而且帶動或誘逼更多的人變成流氓,最終變成流氓社會。當人的尊嚴都被戕害殆盡的時候,到處都是一片污泥。

《雞鳴曉月窯家墟》是一張全息的雷州底片,也是整個中國的縮影。

——十年「浩劫」對整個國家每個角落蝕骨消髓的破壞,至今仍未消除,作品連接歷史邏輯鏈條的人性追問具有警示的價值。

目前正處於彌留之際的民間思想家王康曾感慨:「性靈中國、悲情中國、道義中國正在解體,中國老一代知識人正在徹底離開。」幾年前,雷州朋友編輯出版《敢說東林》一書,讓我寫評論,我看了以後說這「實際上是雷州的文化精英對過往貴族精神和文化盛況的一次脫帽致敬,他們用散文、詩歌、雷歌等不同形式,對先賢鑄造的精神品質和創造的輝煌成就行注目禮,正如吳茂信老師所說,這些精神的確「值得珍藏並指薪修祜垂裕後昆」。我在文中引了網上流行的一段話:「人類文明的成就幾乎都是貴族創造的,從遠古的哲學思想,宗教信仰,道德信念,到中世紀的文化藝術,到近代的自然科學,到現代的民主機制,人類歷史上所有劃時代的思想,幾乎都是貴族創造的。可以這樣說,沒有貴族,便沒有人類的文明。」這段屬於常識範圍的話不想與一夥老幹部的價值觀發生激烈衝突。他們是打土豪分田地運動中的勝利者,手中曾有的權力可證明他們的正確性,於是他們滿含一腔正義的憤怒向市委宣傳部和報社控告我,看那架勢,似乎想把我剃成陰陽頭批鬥一番。

容亁的文章為他們的情緒作了詳細註解,文革以後,那十年發生的是非曲直他們從來沒有弄明白。所以,我不能怪他們。如果是真正的與時俱進、敢於直面現實、尊重歷史的人,是不會罔顧四十多年前中央高層經過多方嚴肅討論,鄭重作出的那個《決議》。《決議》全面否定了文革,稱之為「十年浩劫」。這四個字,每個字上都掛著千萬冤魂,擔著百億損失。」浩「字形容水勢盛大,《書經∙堯典》解釋說:「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這一「浩」字,不管是形容空間的浩大或時間的悠長,用在這裡都意味深長。陳璸在外地當官時,給兒子寄回許多古藉,他在書信中一再囑咐子孫如何保存和使用這些書。文革時,一家人眼睜睜地看紅衛兵從屋宇最隱密的角落翻出家族傳承了三百多年私家精神寶藏,足足有幾車,被小將們口稱「四舊」,用革命怒火一炬焚毀!我去雷州調風鎮拜謁陳昌齊故居,在那條因他而名聲響亮的祿切村,看到壘砌豬圈的碎石上有精美的刻字,以遒勁字體刻著「翰林院編修」的匾額則蓋在豬圈上檔雨,鄉村的路邊隨意丟棄著被砸爛的雕花門楣。這可是雷州最偏僻的鄉村!知道這些,你才能真正理解這個「浩」字廣泛與徹底。用「浩劫」描述十年滔滔惡意泯滅人性、淹沒良知,對整個國家每個角落蝕骨消髓的破壞,也是極其準確的。可惜的是直到現在,許多人不知道有此決定,更難說有什麼認同。所以,十年過去,又過去幾個十年,許多「精神腫瘤」從來沒有得到過醫治,許多人諱疾忌醫,拒絕對人性進行深刻剖析。沒有釐清罪,無從施以罰,那些打砸搶罪惡累累的人也沒「良知」這個「累贅」,所以沒有絲毫懺悔。他們像新冠病毒無症狀感染者一樣,不光可以在平常人中自由行走,而且有的還升官發財,所以,已經感染了更多的人。社會病灶掩沒在光怪陸離的昇平歌舞中,那些麻木的看客繼續著他們的幸福生活。而那些「七寶」們,因無知和懶惰,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一般不會脫離社會底層,但他們會更加真誠地懷念那個並未遠去的美好時代,他們對那些勤勞致富的人羨慕嫉妒恨,眼睛通紅,他們聚集在大衣哥朱之文門前撒潑,他們時刻都在渴望戴上紅袖章,任意踹開別人的門。

如果沿著容亁的散文再去探討他所描寫的社會現象產生的原因,這篇文章就太長了,但是,我還想說說作者的朋友啟凡,作者用很長篇幅寫了《啟凡的夢想》。「啟凡出生不到一歲時,他爸被單位的小幫派抓了個工作錯誤,扣上「大帽子」整死了。中年喪夫的啟凡母親呆望著膝下的一堆兒女,悲痛欲絕。」從此,她就變了,變成了一個惡毒的「母夜叉」,一個「瘋婆」。文革結束,丈夫平反後,兒女們陸續外出工作了,這位母親無藥而癒,慢慢地恢復了常態。原來,這位聰明的女人本能地選擇了保護自己家庭的方法,你們不是丑嗎?我比你更丑!你們不是惡嗎?我比你們更惡!來吧!她主動出擊,卻十分清醒地守住一條紅線。無論怎樣罵,絕對不涉及政治,這樣任何人都找不到抓她的理由。但是她不可能想到,她用這種方式保護了孩子肉體不受欺負,其自殘自賤卻深深地刺痛了兒子敏感的心。啟凡小小年紀只是夢想逃離,甚至想自殺,後來才明白:「正是多年前母親的『潑婦』性格和言行舉止,搞得家無寧日,更使他心靈備受創傷,感到自卑,從小就抬不起頭,間接地斷送了他的前程。舊事前塵,新創舊痛,令他不堪回首,欲哭無淚,心寒至極。」

稍微懂點心理學的人都會體會到這位少年的痛苦,沒有人幫助,他很難獨自完成健康人的心理建設,能夠獨立時他就到處流浪,曾遁入寺廟,也曾勇闖深圳。一度有了錢,但他不會設防,讓吸毒的朋友狠狠紮上一刀,騙去了錢還打了人。啟凡到處流浪,傷痕累累,上帝給他開的一扇窗是,賦予他美妙的歌喉,終被追求收視率的電視台看中,請他以拾荒歌手的身分頻頻登台。他的形象和身世使觀眾淚眼婆娑,他卻再用一首淒婉哀怨的《朋友別哭》安慰大家的憐憫之心。

啟凡成了網紅歌手,小有名氣。但是他算不算窯家墟出來的「窯

寶」?我不敢肯定,這要看他本人的感覺了。我希望人們注意到這位網紅歌手的時候,能夠透過這樣一個特殊的文化符號,去尋找後面那根連接歷史的邏輯鏈條。如果有能力,就把那根鏈條延伸得更遠一些。讓每一個環節,都發出有價值的警示。

雷州半島得風得水,各種生命生長旺健。在整個生物譜系中,該如何評價人類呢?王康父親在臨終前,斷斷續續地說:「人是最不好的動物,最不好的動物也比人好。」他一生因反革命罪受盡折磨而找不任何證據,後來政工人員淡淡地說,可能是弄錯了。

這種最不好的動物不光存在於中國,莎士比亞在一首十四行詩中寫道:「面對命運的拋棄,世人的冷眼,我唯有暗自哀悼自己的身世飄零。」看來,人間相互傾軋的災難不獨發生在中國。西方令人髮指的犯罪集團是希特勒統治下的德國,然而,德意志民族的深刻反思使整個民族和國家浴火重生,成為西方世界最有人情味的一方存在,當戰火燒毀敘利亞的富足,難民的洪水到處被圍追堵截的時候,德國敞開國門予以收留;當疫情肆虐,人們哄搶所需物品的時候,德國人把這些物質擺放在公路邊以濟蒼生。

容亁能描寫苦難,因為有一顆慈悲的心;能看到醜惡,因為有一雙善良的眼睛。最可貴的是他呼喚反思,希望人們擺正三觀,重塑人性。他的努力正匯入雷州人文化復興的洪流。在這個洪流中,有吳茂信等老一輩文化人對後昆的提攜與期待,有無數參觀者在雷州精神高地陳璸紀念館的仰望與思索,有深諳文化對經濟有終極驅動力的儒商吳成組建的商圈及信息平台。這些,都是文化復興的種種跡象。

既然世界是全息的,雷州,就是整個中國的縮影,《雞鳴曉月窯家墟》無疑就是一張底片。

2020.5.1

——作者係原嶺南師範學院教授,雷陽文化研究所所長,廣州灣研究會副會長。山東濟寧(孔子的故鄉)人,為2002年湛江師範學院引進教授,深受學生擁戴,被評為感動學生的十大優秀教師。

責任編輯:唐翔安

點閱【雞鳴曉月窯家墟】系列文章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這是我一生中唯一參加過的一個人的兩次追悼會。但願今後不再出現類似的情形。
  • 那時候,集體的什麼都是寶貴的,只有人才不值錢。公社大隊的幹部可以隨意罵人打人,打死了人往山溝裡一扔就了事。
  • 三年困難時期,我們生產隊的社員每一個人幾乎都是小偷。一年四季,只要地裡有吃的東西,我們就都去偷。
  • 他爸爸在土坑裡鋪上蓆子,慢慢走上坎來,伸手奪下二狗的屍體,一邊往坑裡放,一邊說道:「讓他脹著肚子到那邊去吧。做一個飽死鬼,總比在這邊做一個餓死鬼強。」
  • 我們已經整整三個月沒有吃過一頓飽飯了。許多人的身體腫得像發麵饅頭,亮晃晃的,手指頭按下去,一按一個窩。
  • 我是最後一個上臺彙報產量的人,在我前面的人已經把產量報到一萬多斤了。我一聽慌了神,我到底該報多少產量呢?
  • 有一些地方,山上樹木稀少,不夠燒炭,幹部就叫社員去挖祖墳,把埋在地下的棺木挖出來作燃料,連躺在地下的死人也要為大煉鋼鐵貢獻自己的力量。
  • 那些年代,人們對吃一頓飯看得比什麼都重要。有錢也買不到吃的東西,生產隊長掌握著吃飯大權,社員們連炊事倌也不敢得罪。
  • 大躍進的評比站隊,根本不需事實依據,完全憑藉謊報的數字決定。那時候,沒有辦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
  • 我們的某些領導後來提起大躍進,不但不總結教訓,反而把「自然災害」 四個字念得字正腔圓,把他們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責任推得一乾二淨。那幾年天不旱、地不乾,四季風調雨順,請問哪來的自然災害?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