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欣賞】晚泊潯陽望廬山

作者:文思格
font print 人氣: 602
【字號】    
   標籤: tags: , , ,

孟浩然《晚泊潯陽望廬山》

掛席幾千里,名山都未逢。
泊舟潯陽郭,始見香爐峰。
嘗讀遠公傳,永懷塵外蹤。
東林精舍近,日暮空聞鐘。

【作者簡介】

孟浩然(公元689-740),是盛唐時期最有名的大詩人之一。他和王維一起合稱「王孟」,是唐代田園詩派代表人物。他的詩風格清淡、自然而又韻味深長,在唐詩中自成一家。

【字句淺釋】

解題:作者在千里舟行途中,泊船潯陽城下,看到了有名的香爐峰,進而懷念古代高僧,隨筆寫下了這首被後人歎為「天籟」的唐詩精品。
掛席:與「揚帆」同義。
郭:外城(古代城市建築分內、外城)。
香爐峰:廬山最有名的一峰。遠公:東晉高僧慧遠,曾在廬山隱居修行。
塵外蹤:遠離塵俗的蹤跡。東林精舍:高僧慧遠在廬山隱居修行時,當時的刺史桓伊為他修建的一座禪舍,是當時及後代的隱居者們神往的勝地。
空聞鐘:徒然聽到東林精舍傳來的鐘聲(因為作者崇拜的高僧早已不在那裡了)。

【全詩串講】

經過了幾千里江上揚帆,竟然都沒遇到一座名山。
當我在潯陽城外泊了船,才看到香爐峰非同一般。
我曾讀過慧遠公的小傳,其塵外之蹤永使我懷念。
東林精舍雖然近在眼前,傍晚的鐘聲聽到也徒然。

【言外之意】

此詩簡淡自然、空靈無跡,頗有隨筆的味道。而在隨意揮寫間,不但勾畫了江山風景,而且抒發了傾慕高僧慧遠(公元334-416)、嚮往隱居勝地的隱逸情懷。後代詩人和詩評家們對此詩推崇備至,認為是「一片空靈」的「天籟」;或者把它與李白的「夜泊牛渚懷古」一起作為已達「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妙境的樣本,並將它們比作畫中「逸品」。

江行幾千里,總不見名山,第二句中一個「都」字把作者心中失望的心情凸顯出來,並為下聯中見到香爐峰時的怡悅心情蓄勢;第四句中一個「始」字,一下點出了作者見到香爐峰時心中的欣喜,頗能勾出情緒上的起落;第六句中用「永懷」二字,出語特重,充分表現了作者對高僧慧遠的由衷傾慕;第八句中一個「空」字,隱含了「鐘聲雖仍然可聞,遠公已不復可見」的惆悵、失落等複雜心情,可謂情韻盎然。從這些精煉的用字上看,作者於此詩的錘煉下了不少功夫,只不過功夫到了爐火純青時,便又不留錘煉痕跡,反倒顯得簡淡自然了。

──轉自正見網 #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縱使大唐國勢日益衰竭,但唐詩在歷史上已取得了無可替代的位置,至今千古傳誦!
  • 作者希望象幽草那樣甘居僻靜的幽境或隱居以潔身自好,而不願象黃鸝那樣炫耀已長、居高媚世、深入高層仕宦之爭中。
  • 杜甫留下的詩作中,為後人推崇、傳誦的有許多是感時傷亂的作品,特別是那些表現作者仁愛之心和真摯之情的名篇。仁愛與真情永遠是產生優秀詩歌的源泉,也是歷史用以造就聖賢和明哲的兩大元素。
  • “中法文化年”似乎是希拉克與中共強權搞好關係的“紐帶”,據瞭解,去年十月最先在法國巴黎、馬賽、里昂、圖盧茲等大城市舉辦的“中國文化節”活動中,中國文化突出的是“古老的中國”、“多彩的中國”、“現代的中國”三大版塊,其“孔子文化展”、“景德鎮陶瓷精品展”、“康熙時期藝術展”、“走近中國--當代中國生活藝術展”、“中華民族服飾展演”、“四川三星堆文物展”等內容無不透淅出“君子不謀其利”的傳統思想觀念,很多產品是送給法國人“試用”、“試看”。但是,這次法國來到中國舉辦“文化年”活動中,法國人把經濟利益放在第一位,中國人參觀也好,還是看中人家的產品也好,幾乎都是三個字:“拿錢來”。這樣說來,希拉克並不是白癡,他討好當時的江戲子,拉攏與中共強權的關係,是為了本國的經濟利益,而中共強權者聽了希拉克讀了幾句唐詩宋詞就眉開眼笑,聽到希拉克說出一番“六、四事件“是另一個時代的事”就像喝了迷魂湯,以為是遇到了知已,談判時做出種種讓步,簽訂了許多喪權辱國的經貿協議,把褲子都要脫了給人家穿,那才是真正的白癡。
  • 台灣中國文化大學推廣教育部「長春學苑」的爺爺奶奶級學生最近兩個星期以來,每天都賣力練習用英文吟唐詩、說相聲、表演歌舞,將於明天上午慶祝重陽節時,展現平日進修的才藝成果。
  • 古往今來的仁人志士們,他們就是不辭辛苦的拉著歷史這條船逆流而上的偉大纖夫啊!他們不計得失、捨棄了自己的一切,卻被自己拉著的人傷害甚至奪去了生命!那些打殺他們的人,正是他們用生命和苦行去幫助、挽救的人啊!
  • 宋朝文學的主流是詞。詞源於民間,始於唐,興於五代,而盛於兩宋。詞在宋代文壇上佔據著主導地位,與唐詩前後相輝映,有“唐詩宋詞”之稱,對後代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 詩人報國無門,便登上幽州台慷慨悲歌,寫下了這首千古名篇。生不逢時、懷才不遇、報國無門,是歷來許多有才能的知識分子的共同經歷,所以此詩能廣泛的引起共鳴,經久傳誦不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