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欣賞】夏日南亭懷辛大

作者:文思格
font print 人氣: 1504
【字號】    
   標籤: tags: , , ,

孟浩然《夏日南亭懷辛大》

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
散發乘夕涼,開軒臥閒敞。
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
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
感此懷故人,中宵勞夢想。

【作者簡介】

孟浩然(公元689─740)是盛唐時期最有名的大詩人之一。他和王維一起合稱「王孟」,是唐代田園詩派代表人物。他的詩風格清淡、自然而又韻味深長,在唐詩中自成一家。

【字句淺釋】

解題:此詩是作者的代表作之一,描寫作者隱居生活中,夏日納涼時的清爽閒適,並表達對友人的懷念之情。作者遇景入詠,在清描淡寫中成就了唐詩中的千古名篇。山光:山邊的日光,這裡應指夕陽。軒:這裡指窗子。竹露:竹子上的露水。鳴琴:這裡指表達自己心聲的琴。恨:惋惜。故人:這裡指作者的朋友辛大。中宵:夜半。勞:煩勞,表示客氣的請求。

【全詩串講】

山後的夕陽急急向西落降,池上現出漸漸東升的月亮。
披散著頭髮在亭上納晚涼,敞開了窗戶後閒適地靜躺。
微風送來荷花的沁肺馨香,竹露在池上滴出清脆聲響。
要想取琴來彈訴我之衷腸,可惜又沒有知音理解欣賞。
由此懷念起朋友感概惆悵,半夜裡多虧夢神帶來夢想。

【言外之意】

夕陽傍著山時往往落得更快,而東升的月亮在平靜的水池上空變化不大,就讓人感到月亮升得慢:一個「忽」字、一個「漸」字,體現了作者入微的觀察,同時也帶著作者主觀上的感覺,而這種感覺又反映了作者的希望──炎熱的夏天總希望太陽早些下去、月亮早點上來。

沐浴後不束頭髮,閒散地躺在敞開窗戶的涼亭上,身心都體驗著無限的快感。當眼無所見、心無所想時,耳朵和鼻子就活躍、敏銳起來:鼻子捕捉到了微風中荷花那獨特的沁人肺腑的清馨的香味;耳朵放大了翠竹上小露珠掉到池塘裡的清脆的音響。如此聲香並美,天籟宜人,連一千多年後的當今讀者也會讀出飄飄欲仙的感覺來。

竹露滴池的天籟之音清心悅耳,以至於打破了作者平靜閒散的心境,想要把自己胸中的情懷也借鳴琴彈奏出來。可是彈出的心聲也要有人理解和欣賞啊,可惜此時身邊卻沒有一個「知音」的好朋友!如果辛大在這裡就好啦,他是能理解和欣賞我心之憂樂的。於是作者的心又掉入了對朋友的回憶、懷念和感概中。或許是情深意真、思之太切吧,作者竟在半夜的夢境中又繼續夢想起朋友來了。聽他的口氣,他們似乎真的是在夢鄉中見面了。

──轉自正見網  #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宋詞則是繼唐詩之後中國文學史上另一顆光輝燦爛的明珠。 如果你既欣賞唐詩、又讀讀宋詞,你的生活中就是雙珠齊耀,充滿光明與美好。
  • 插花的歷史久遠,中國的花藝始於何時呢?就讓筆者為你做個簡單的介紹,追溯至三國六朝時期,因為當時天災人禍,民生疾苦,百姓把佛教作為心靈的慰藉,獻花供佛的習慣延伸下來,慢慢從宗教插花轉變成觀賞插花,而隋唐是它的黃金時代,所以唐詩,宋詞裡邊不乏歌誦花的詩句。
  • 正是本詩中李白自己描述的這一類遇仙經歷,使得他一生中始終滿懷希望、不辭勞苦的走著自己求仙問道的路;又正是這種對得道出世的堅信和這些始終不渝的追求的經歷,造就了李白這一中國詩壇獨特的「仙才」,寫出了那些「奇之又奇」的千古華章!
  • 曾在一個暮春雨後的歸途中,購得幾枝半開的芍藥花。雖只是別人挑剩下的白色,屬於那種「別有玉杯盛露冷,無人肯向月中看」的,但還是香美得令人難捨,不由得不信《本草》所說,這「芍藥」之名,實在就是「綽約」二字的諧音。而那與草本的芍藥一樣風姿綽約的「木芍藥」——牡丹,便也和芍藥花一起,成為自己心中記掛且年年探訪的好友。只是覺得雍容華貴的牡丹,似帶有唐詩的氣象;而略顯纖秀的芍藥,卻更多些宋詞的意味。
  •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是本詩的精華和生命力之所在。它描寫的是天賦生命的不屈不撓的捍衛生命權力的精神,是看似弱小、微不足道的生命攜起手來,形成一片不可壓制的美好前景的奉獻精神。
  • 劍橋合唱團第十二屆春季公演於5月21日晚在麻省理工學院貝殼劇場舉行,劍橋合唱團今春又出新意,由Charels Turner為三首唐詩《闕題》 、《谷口書齋寄楊補闕》、《送僧歸日本》譜曲,Charels Turner出生於妥荷莘州的Charles Turner,自高中起開始作曲。在愛荷華大學求學時參與校聲樂團,78年獲碩士學位後一直參與劇場及歌劇創作音樂。
  • 對比現實狀況和中共的無恥宣稱,某憤懣不已,長恨難消。本欲借唐詩聊以平復心境,奈何一幕幕或悲或慘的景象接連浮現眼前,遂慷慨翻詞以歌之。正是:天生我材屁有用,千軍上陣還顧誰。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嘉定紅船不復回。
  • 大梁的景德寺,有峨嵋院道者,嚴守戒律修行,二十年不下坐席。有一天,來了一個布衣青裘的魁偉不凡之人,與道者談得很投機,於是雙方約好第二年的同一天再來相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