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景寄情‧彩疊鄉韻

【水彩行家】訪水彩名家—溫瑞和(中)

林毓修
font print 人氣: 133
【字號】    
   標籤: tags:

溫老師成就的再進階點是在09年後,特別是最近參與亞太水彩協會所展示的作品,如作品﹙杉林溪畔﹚:明顯可以看出畫面的結構更加嚴謹紮實,重疊筆法自在灑脫,筆調清靈宜人,表現的力度掌控得宜,令人激賞!這當然可以解釋成自上一次風格成形後熟悉內化而來;但我們何嘗不也曾努力了十多年,也無從精進突圍、老調一彈再彈嗎?因此就筆者的觀察:「天份」與「敏銳度」往往是一位成功的畫家邁向『偉大』的一大關卡;而溫老師便擁有了這道關卡的門鎖。

◆ 獨到迷人的色彩

在欣賞溫老師的水彩作品時,首先一定會被畫面中豐沛自然、高雅耐看的色彩佈局所吸引。也常令人驚嘆於如天外來筆之用色,是那麼得貼適與舒服。特別在類似色的細膩微調間,讓人如入印象派大師們的色彩花園中,自在地在光與彩的交織中漫舞、沉醉。偶見相映成趣的對比補色,竟也不唐突地支應著畫面的組織結構,彼此包容、相互托襯。這是如何習來?溫老師表示:一位繪畫工作者,先天若對於色彩有著極高的敏感度,相信定能有絕妙的色感表現。再者,後天的努力學習,是能使色彩鮮活於當下,展現其魅力與迷人的風采。首要便是活用大色塊:在起槁時,先行歸納、再予簡化。讓結構中只呈現素描中的「黑」、「灰」、「白」三大明度調,然後將其轉換成對應關係的大色塊;並適時為主角預留空間。在鋪色時,善用中間質的灰色調,並自由地穿梭在冷暖調之間。如此一旦心有定見,色彩自然手到擒來、自在揮灑。如作品﹙船之節奏﹚:


船之節奏

不可否認,溫老師對於龐均老師用色的精神與特點,多有了悟。同時也對龐師的色彩概念,甚是推崇!所以溫老師會在中間調子與灰階之中,有著更高深的著墨。因為以水彩的創作技法來說,不似油彩那般好調配灰色調。在透明水彩的表現技巧中,若想要精準展現不同層次的灰,那是非常困難的。因為在不加粉白的情況下,顏色容易調濁;一旦使用不當,便顯得髒與硬。也常常會為了怕髒而清淡得不夠厚重;只好反覆疊加,導致死膩而不透氣。因此溫老師先行將灰調,規劃出不同的色系與屬性,再安排適度的明度差。只要掌控低明度的呈色夠沉,自會將中高明度的灰,襯出其應有的色度與量感,自然不顯混濁。當然減少疊加次數與少用擦洗手法,亦是顯灰減髒膩的訣竅之一。作品﹙


忘憂森林

﹚中的灰調就表現得清透怡人。

◆ 精妙的綠

不難想像,酷愛大自然的溫老師對於「綠」的意象表達,想必有其獨到的心法。讓人如入熱帶叢林般:滿眼是綠,卻處處不同。可真的將「綠」所帶給人們的舒暢感受,表達得淋漓盡致。溫老師大多以暖色為基調,綴以些許寒調來調和點提。在中低明度的綠意表現時,以調加不同層次的褐色,來增加暗面的色澤變化;若要更沉就入藍;這是就深色區塊而言。在受光面的亮淺綠階,主要以淺橄欖加上深土黃來呈現;也可調加蘋果綠來增加明朗綠意;或選擇以略帶冷光的檸檬黃,來詮釋更高光的綠。當然黃、土黃或橘紅,只要適度的調點兒黑,也可呈現出令人雀躍且調性不同,質感超優的綠。重點是:每位創作者對自己的用色習性要有明確的組織認知,盡情揮灑仍方圓有度,才能有獨樹一格的色感表現;而色彩的精妙自會無窮湧現。在作品﹙公園望旗山﹚中,豐富多層次的綠調令人佩服。


公園望旗山

◆ 肯定到位的重疊技法

「筆觸是一位創作者功力的體現』這是謝明錩老師為水彩技法歸納總結的定律之一。綜觀台灣水彩的發展歷程:大致可分為早期名家大渲染,以及擦洗表現形式。水彩黃金時期,縫合與分割手法更將水彩技法推向極致。當然除了少數鄉土寫景的畫家,用規律性的筆法,堆疊出一股質樸的美感外。鮮少有人在重疊技法上,有非常顯著的建樹。而溫老師的水彩技巧,雖師承於早期諸位名師,對於各類技法的堅實功力當不在話下。如作品﹙石橋下﹚:畫面中石橋後方的樹與遠景,水色淋漓,煞是迷人。在渲染和濕畫法的表現上,頗得前輩大師們的真傳。而溫老師卻將此等功力化用於無形,使其在筆韻間自然流洩,來強化精簡後的平塗色塊與筆觸生命;在彩筆的起落下結構、面塊、空間、質感等…,無一不活靈生現。


石橋下

如此傳神的重疊技法,一般普羅大眾在欣賞水彩作品時,大多無法珍視其所傳遞的透性水感。總覺得濕染縫合中那種撞水暈染的技巧,在表現性與難度上較貼近於傳統印象中的精彩佳品。孰不知在重疊繪畫表現時,前置歸納的作業,以及鋪色順序,都應了然於胸。特別在底色與疊加色之間的混色考量,才是重疊法其難能可貴之處。要不疊髒、不生硬,又能將上下交錯互疊的色彩,自自然然地有如化學變化般的「抑」、「隱」、「揚」、「溢」、從薄虛到厚實,從解構到架構,在互透有無間予人清新舒暢的感動。若不曾下過功夫苦練有時,應無法駕馭得如此輕鬆到位吧!如作品﹙旗山老厝﹚和﹙福門﹚:


旗山老厝

福門

分享︰
洞頂茶的故鄉
◆ 寫生是種無可救藥的狂戀

在探究了溫老師的表現技法後,很難不找到些許連結:老師大多數的作品都以寫生方式完成,這份源自於大自然的觀察與體驗,衍生出老師作品中豐盈獨特的色彩。再者,戶外寫生不似在室內創作般可對客觀條件善加控制;所以重疊技法順勢成形。因此在欣賞溫老師的水彩作品時,較不適用於以精緻描摹的角度來加以評析;而應以一位狂戀自然的作畫者,眼中那無處不美、無景不入畫的美妙心緒。不論風雨晨昏,或是烈日罩頂、曝曬難熬。只為了將心底頭這絲絲毫毫的悸動,藉由近無意識的彩筆,瘋狂勾勒出心眼中一張張完美動人的模樣。如作品﹙洞頂茶的故鄉﹚:那黛綠如山的秀髮,在陽光下閃爍著秋香般的綠。而粉牆白晰的臉龐,綴上或青帶赭的明眸,再妝點上嬌俏如簷的緋紅;怎不迷人!當身處如此動情的當下,怎能忍住那滿腔翻騰而自抑呢?所以溫老師在從軍旅生涯榮退後,每天天微亮便出門寫生,直到日落時分才歇手。那永遠不夠用的獨處時光,其中的甘苦點滴是旁人無法領會的。只能藉由幾件揮灑濃情的寫生作品,來加以體會…


洞頂茶的故鄉


<未完,待續>
(圖文由中華亞太水彩藝術協會提供)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華亞太水彩藝術協會 2011春研討會作品欣賞
  • 所謂「亮處不空虛,暗中有東西」,用這句話形容招治的作品最為恰當,她的畫在大結構中有小層次,小結構中有微層次,彷彿纖維般編成一張天羅地網,環環相扣,牢不可破。
  • 這次展出是洪東標自2008~2011等四年間的作品中選出的代表作,大多取材自生活中和旅行間的所見題材,洪東標以寫實的描寫技法暈染出幽靜的情境,是大家生活在喧囂的大都會中難得的幽境,讓大家分享這寧靜的自然美景。
  • 早前輩畫家們因物質匱乏或使用不正確的材料,使得他們的水彩作品快速氧化而損壞...
  • 在介紹溫老師的繪畫風格之前,特別要截引一段水彩界大老,也是溫老師的恩師—鄧國清教授所解析的論述;將更能領會溫式風格的脈絡軌跡… 國清老師指出:『溫老師對於後期印象派三位大師—塞尚、梵谷、高更的畫風,情有獨鍾。塞尚的面與面的結合,表現立體的質感之美。梵谷的明豔色澤,以及充滿生命力和躍動的筆觸與線條。高更那原色的喜悅感,大膽的平塗色塊,和繪畫走向裝飾性、明面化,並將形體概念化。讓溫師無時不浸潤於名家的法度裡,頗得繪畫的精簡原則,和追求完美的理念。』
  • 小漢斯‧霍爾班生於德國巴伐利亞州的奧格斯堡市(Augsburg),屬於文藝復興時期歐洲北方的畫家與版畫家。他被公認為十六世紀時期最偉大的人物肖像畫家之一,除了肖像畫之外,他的作品還包含宗教畫、警世內容的版畫等等。特別是他警世意涵的木刻版畫用於人文思想著作的插畫,在傳播新教思潮的時代裡,起到了有力的作用。
  • 文徵明以「白描法」鉤出娉婷玉立的蓮花,用極婉約勻稱的細線來鈎勒。為了顯現花瓣的精氣有神,畫瓣尖,下筆時先以書法中的「頓筆」為之,再提筆上來,一上來就見真章了。我們看到文徵明的花瓣線條是那麼細緻溫和,好像隨手不經意地就畫出來似的,柔中帶剛,剛中有柔。顯得韻味無窮。
  • 南梁 張僧繇《雪山紅樹圖》(台北故宮博物院提供)
    光凸凸的山,除了輪廓線以外,不添加任何線條也就是沒畫皴法。 這幅畫怎麼和常見的中國山水畫迥然不同呢?
  • 來自比利時的法蘭德斯風格畫家安東尼‧范‧戴克(Anthony van Dyck,西元1599年–1641年)是一名臻求完美的肖像畫家。他最著名的作品是替英國國王查理一世所繪的肖像畫,優雅地呈現了查理一世和他的宮廷樣貌。范‧戴克也是一位色彩大師,他善於運用色彩和大膽的筆觸來表達光線、物體的移動和布料質地。這項特長也讓他得以在作品中描繪出高度精準卻仍具有繪畫特點的蕾絲質地。蕾絲這種非常精緻又複雜的布料是16至17世紀時富有的藝術贊助人流行配戴的服飾配件。
  • 華麗誇張的定型角色(stock characters)、簡單的情節、即興對白和戶外表演,是即興喜劇(Commedia dell’Arte,又譯藝術喜劇)的核心特徵。其幽默劇情常圍繞著年輕戀人的種種考驗。演員們不受台詞限制,可以根據觀眾的反應調整表演。這些喜劇常含有對時政的諷喻和接地氣的幽默,可以巧妙避開查禁。這種意大利民間戲劇形式也成了18世紀洛可可(Rococo)藝術運動的理想題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