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畫家 陶晴山

人品畫品皆高
周美晴、陳秀媛
font print 人氣: 306
【字號】    
   標籤: tags:

當代著名畫家陶晴山,書畫雙修,對繪畫技巧、藝術實踐依舊老驥伏櫪,他相當注重於提升個人美感、品味及內涵的修為。

是以「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養內涵、重自然。他認為,藝術的內涵、精神不能丟,人品第一,加上用功,畫品自然高。

水墨畫家陶晴山,1938年生,號朗秋,1948年隨父親陶芸樓來台。陶父善書畫,揚名於福州,來台後與其他知名書畫家共同成立「七友畫會」。長兄陶一經(書畫名家)詩、書、畫、印皆擅,經常與陶晴山一起背誦詩詞、學古文學。自小在家門與書香的薰陶下,使得陶晴山對書畫產生濃厚興趣。雖然陶父喜歡作畫,但不贊成他走繪畫之路,認為辛苦又孤獨,從而不願意栽培他,所以他的繪畫技藝並非來源於陶父。

父親陶芸樓留給他的調色盤。(攝影:周美晴)

求畫之路 喜遇良師

初中時,他就讀於基隆市立中學,遇到畫家江兆申先生,江老師見他是塊料,不但教他作畫,也要求他讀書、寫書法。那時顏真卿與柳公權是最流行的臨帖作品,但江老師卻要他臨歐陽詢的作品。18年後,台灣有人開始領略歐陽詢書法之美,並且大力推廣。為此陶晴山很佩服老師恢弘的眼界。

後來陶晴山讀台灣藝術專科學校美術科時,又巧遇江兆申老師執教,他的畫作技術也在逐漸提升。陶晴山回憶,江兆申老師教畫,思想內涵優先,技術其次。那時故宮一有展覽,江老師就會要求學生去看畫展,然後再討論或提問;江老師認為先欣賞作品的內涵,提問或討論才有意義。

(攝影:周美晴)

學習書法時,一般人寫30遍就煩了。江老師卻要他寫上100多遍,在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中規中矩的筆法中,體會變化,打完整的武功本事,以書法之筆(線條、筆墨)進入繪畫,繪畫是畫內心思想的東西(理念、觀念),不是完全寫生。

作如其人 由內而外

有一次,江老師帶他去拜見張大千時,張大師除了告訴他如何畫好一幅畫之外,也鼓勵他要多讀書,大師用心良苦,希望他不要成為畫匠,而是有內涵的畫家。

陶晴山認為要成為一位藝術家,要抓住核心精神,而不是一味地注重技巧,才能逐漸領會藝術的內涵與價值。他強調,一個人的思維也會體現在作品當中,雖然畫的是大自然景象,但畫中的筆墨、布局,最終呈現的還是自己。

陶晴山的畫作《基隆和平島》。(翻攝自台灣名家美術)

陶晴山:「藝術真正的精神是有生命、有血、有淚、有靈魂的。」技巧雖然重要,但如果太工藝化,也只是形式而已。其實技巧並不太重要,而是要將精神投入,注重外在的培養及內在的修為,多注重內涵與思想涵養,這樣所創作出來的東西也就有生命。

現代畫注重形式,在海峽兩岸籠罩於速成謀利、標新立異的氣氛下,陶晴山仍默默悠遊於自然山川之間,成為傳統藝術的一股中流砥柱。

山水之美 意境幽遠

陶晴山經常遊歷山岳、湖海勝景,心胸開闊,因此他的畫作如入境中境、亦深亦遠,再加上他的古典文學底子,其藝術創作兼具古意與雅趣的文人風格。

水墨畫家陶晴山的書畫有古意,亦有新意,畫作為《仙洞巖》。(翻攝自台灣名家美術)

他的作品,擅用重筆、重墨,在與淡墨相互托襯下,層次分明、恰到好處;多一分則嫌太重,少一分則嫌過輕,其畫作意境幽遠、清雅脫俗,無不令人心怡。他經歷約一甲子的書畫養成,由內而外的修養,在畫中處處可見。

陶晴山的畫作《武夷山紀行》,書於東明樓。(翻攝自台灣名家美術)

規規矩矩 用品考究

陶晴山認為做人要規矩,作畫要內涵,因此他很講究文房四寶,畢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畫時不可不規矩,畫作用紙必須考究,不同種類的紙,有不同的味道、不同的效果,好的畫紙,能將墨的韻與層次展開。因此所有的用品,包含畫紙、文房四寶、墨韻、墨色、布局、動向、落款等等都必須精心挑選。

陶晴山作畫時為達純淨,洗筆容器也愛保持乾淨。
陶晴山收藏的中國四大名硯(端硯、歙硯、洮硯、澄泥硯)之端硯,造型為朵朵香菇。

陶晴山平日除了創作外,對基隆文藝推動不遺餘力。他認為台灣企業家看房、看廁所;日本企業家,重視藝術文化,私人收藏有如博物館。因此他呼籲國家政府多支持、關心藝術家的心聲,重視文化並給予尊重。@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神韻紐約藝術團在素有「文化之都」的台中市場場爆滿,藝術文化界的菁英也早就訂好高檔區席次,引頸期盼神韻到來。2012年3月30日晚間,知名的宇揚設計公司設計藝術總監劉哲揚觀賞完今年全新的節目之後說:「我每年都看,從神韻第一年來就開始每年都有觀賞,神韻一直都是一個非常高的水準,這個是不變的。」
  • 頭陀苦禪向南璧,定中生慧法眼熠。 靈台明性破天荒,獅吼一聲顯威奕。
  • 廖文潭先生,早年約十二歲時,偶然在鄰居的家中,看到一本芥子園木刻版畫譜,喜 愛繪畫的他,就有一股衝動,於是時常到鄰居家裡借來翻閱,並隨意執筆臨摹,漸漸 地開啟他進入山水畫的門徑,自此對中國繪畫的喜愛有增無減。
  • 由北加州臺灣學校聯合會(NCSALT)主辦的「第十屆北加州台灣青少年兒童文化夏令營」、於7月9日至13日(週一至週五),在南灣文教中心舉行。特邀兩位著名的畫家李可梅、書法家張梅駒將教授兒童彩墨、兒童書法;還有布袋戲偶表演畫圖及寫書法。
  • 當代知名水墨書畫大師井松嶺,日前(9日)逝世於臺北榮總,享壽84歲。其人素性淡泊,謙讓為懷,展現出文人畫家的氣質與風範,對於促進國民外交及提攜後輩貢獻良多,是當代藝術創作和推展上的藝林瑰寶。
  • 小漢斯‧霍爾班生於德國巴伐利亞州的奧格斯堡市(Augsburg),屬於文藝復興時期歐洲北方的畫家與版畫家。他被公認為十六世紀時期最偉大的人物肖像畫家之一,除了肖像畫之外,他的作品還包含宗教畫、警世內容的版畫等等。特別是他警世意涵的木刻版畫用於人文思想著作的插畫,在傳播新教思潮的時代裡,起到了有力的作用。
  • 文徵明以「白描法」鉤出娉婷玉立的蓮花,用極婉約勻稱的細線來鈎勒。為了顯現花瓣的精氣有神,畫瓣尖,下筆時先以書法中的「頓筆」為之,再提筆上來,一上來就見真章了。我們看到文徵明的花瓣線條是那麼細緻溫和,好像隨手不經意地就畫出來似的,柔中帶剛,剛中有柔。顯得韻味無窮。
  • 南梁 張僧繇《雪山紅樹圖》(台北故宮博物院提供)
    光凸凸的山,除了輪廓線以外,不添加任何線條也就是沒畫皴法。 這幅畫怎麼和常見的中國山水畫迥然不同呢?
  • 來自比利時的法蘭德斯風格畫家安東尼‧范‧戴克(Anthony van Dyck,西元1599年–1641年)是一名臻求完美的肖像畫家。他最著名的作品是替英國國王查理一世所繪的肖像畫,優雅地呈現了查理一世和他的宮廷樣貌。范‧戴克也是一位色彩大師,他善於運用色彩和大膽的筆觸來表達光線、物體的移動和布料質地。這項特長也讓他得以在作品中描繪出高度精準卻仍具有繪畫特點的蕾絲質地。蕾絲這種非常精緻又複雜的布料是16至17世紀時富有的藝術贊助人流行配戴的服飾配件。
  • 華麗誇張的定型角色(stock characters)、簡單的情節、即興對白和戶外表演,是即興喜劇(Commedia dell’Arte,又譯藝術喜劇)的核心特徵。其幽默劇情常圍繞著年輕戀人的種種考驗。演員們不受台詞限制,可以根據觀眾的反應調整表演。這些喜劇常含有對時政的諷喻和接地氣的幽默,可以巧妙避開查禁。這種意大利民間戲劇形式也成了18世紀洛可可(Rococo)藝術運動的理想題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