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茶文化(下)

作者 : 清風 整理
font print 人氣: 347
【字號】    
   標籤: tags:

三、茶道文化

唐朝有一個叫陸羽的人通過對茶進行多年的觀察和研究,撰寫了《茶經》一書,此書總結出一套科學的種茶、採茶、煮茶、品茶的方法,並賦予茶藝一種深刻的文化內涵,形成了最初的茶道。後人稱陸羽為「茶聖」。

茶道文化體現了東方傳統文化精神的特點,是「茶」與「道」的結合。

中國古代聖賢老子曾經說:「道可道,非常道。」道不是一般的道。又說:「大道泛兮,其可左右。」可見「道」又無處不在。那麼甚麼是「道」呢?中國儒家著名經典《中庸》裏講:「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

其實「道」的真諦是告訴我們宇宙中萬事萬物的生存,包括天體的運轉,人類的繁衍,朝代的更替,人的生老病死,都是依「道」而行的,都是有一定的規律,物質的成、住、壞、滅,那都是宇宙的規律。

所以人能做到的就是「返本歸真」,返回到自己先天的本性上去,因為人先天的本性是純真、善良的,是與宇宙溝通的,這樣才能達到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境界,這就是古人常說的修行之「道」。

所以「道」體現出了宇宙、人生的法則與規律,因此,中國人不輕易言道,認為那是很高深的東西,是不能明明白白拿出來談,而近代中國人卻都被「迷信」二字擋在了「道」之外。不像日本茶有茶道,花有花道,香有香道,劍有劍道,練摔跤搏擊也有柔道、跆拳道。

其實,在中國古代各行各業都有「道」存在,人們也有尋仙慕道的志趣,因此古人品茶也有茶道。

茶道文化是一種「中介」文化,以茶為載體,作為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精神。唐代劉貞亮在飲茶十德中也明確提出:「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那麼,甚麼是茶道呢?

表面上說就是由茶禮、茶規、茶法、茶技、茶藝、茶心這六事構成,稱作茶道六事。茶道修習就是通過茶道六事來證悟茶道精神。茶道修習的表面是「技」,但他的重點不是「技」,而是「心」。但要修習茶心,又必須從修習茶技開始,所以明白這個道理,才可以談茶論道。

(一)茶道之「苦」

茶是苦的,但卻苦的有味,品茶的人從茶的味道中來品味人生的苦,人生有多少苦呢?佛家認為,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等等,總而言之,凡是構成人類存在的所有物質以及人類生存過程中精神因素,都可以給人帶來「苦惱」,所以佛說「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這與道家的返本歸真其實是一樣的道理,所以要看透人生,看破生死,才能求得對「苦」的解脫。茶性也苦,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載:「茶苦而寒,陰中之陰,最能降火,火為百病,火降則上清矣。」從茶的苦後回甘,苦中有甘的特性,體悟做人的道理,節儉、淡泊、以苦為樂。

(二)茶道中的虛靜之美

茶道講究「和靜怡真」,把「靜」作為達到心齋座忘,滌除玄鑑、澄懷味道的必由之路。這虛靜之「靜」,是不是意味著自始至終需「靜」得鴉雀無聲,需「靜」得肅穆莊嚴呢?當然不是這樣。

中國茶道審美文化中的虛靜之說,實質上是指心靈世界的虛靜,至於外界環境的寧靜,兼顧即可。只要自我心靈不失虛靜,則茗敘也罷、說笑也罷、聽曲也罷、賞戲也罷皆無不可。

在品茗之前,需放下心中的煩惱、執著,靜下神來,定下心來,開始走進品茗審美的境界,靜靜領悟茶之色、茶之香、茶之味、茶之形的種種美感從而靜觀、反思人生,陶冶心性、達到心靈的空靜,怡然自得,體會虛靜之美。

(三)茶道之「平凡」

日本茶道宗師千利休曾說過:「須知道茶之本不過是燒水點茶。」此話一語中的。茶道的本質,確實是從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瑣碎中,去感悟宇宙的奧秘和人生的哲理。修佛修道也是要求人們通過生活中一點一滴的「修和煉」,從平凡的小事中去徹悟大道。

所以古人說,「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不要因為是很小的好事,就不去做,因為每行一善,必積福德;當然也不要是很小的壞事,就任意妄為,因為壞事做多了,必將消減福分,嚴重的還會折損壽祿,害及家人。也許你不會即刻看到效果,但積少成多,世間的善惡因果總會有回報之時的。

(四)茶道之「放下」

人的苦惱,歸根結底是因為「放不下」,所以,佛家講「放下」。修行須放下一切方能入道,否則徒勞無益。放下一切是放甚麼呢?放下人生的苦惱,放下人生的名利情,放下各種各樣的執著、慾望,放下一切「放不下的心」,放下了一切,人自然輕鬆無比,看世界天藍海碧,山清水秀,日麗風和,月明星朗。

品茶也強調「放」,放下手頭工作,偷得浮生半日閒,放鬆一下自己緊繃的神經,放鬆一下封閉的心靈。有詩最妙:放下亦放下,何處來牽掛?做個無心人,笑談星月大,願大家都做個放得下、無牽掛的茶人。

所以修行茶道之首要就是修心養性,從茶味中品其苦,看透人生,靜觀其變,心性空靈,在日常平凡中見真性,最後能放得下人生的苦樂,通徹人生的哲理,宇宙的奧妙,返本歸真。

所以神給人留下的每一種行業,每一種文化都可以幫助人修煉心性,提高生命的境界,因為在神的眼裏,人根本不是來在世上當人的,而是有著更深刻的內含與意義,神時刻都在點醒人,看護著人,希望人能真正的走上返本歸真的成神之路上來。@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茶會由台灣著名的藏色天目大師江有庭提供天目碗,茶席行進間人手一碗天目,大口過癮地啜飲蒙頂或龍井,與會茶友不但大開眼界、品茗之興激越高昂,部分茶友從此對龍井或蒙頂改觀,留下深刻難忘美好的一夜...
  • 品茶三十年,我體認到,無論古代高度茶文明或現代蓬勃的茶文化、乃至未來的走向,永遠貫穿、環繞著「天、地、人」三才的大學問,三才是闡揚、檢驗並融合茶事的重要尺標。
  • 茶是自然的東西,周邊相應的東西都要自然,包括我們的內在,心裡帶著煩惱,泡的茶湯會好嗎?樹也是天地精華,在生命結束時,被利用成炭,供養它最後的能量。炭有一種力量叫遠紅外線,穿越壺、水到茶湯。
  • (shown)在台灣現正興起一股禮儀學習法,以禮示茶,以茶學禮,將茶由物質層次提昇至精神層面,藉由茶藝的薰陶變化學生氣質。茶藝課程藉由靜心、冥想及禮儀態度,能使學生情緒穩定下來,守紀律。
  • (shown)彷彿水結晶實驗,孩子們的純淨之心預告了一壺好茶, 去年在台北花卉博覽會開幕和史博館法門寺文物展中一群小小茶人優雅又嫺熟地注水、奉茶,廣袤中華茶道文化,在21世紀是發揚或沉寂?在小小茶人氣定神閒中看出一點端倪。
  • 與著名茶人談到,「茶可清心,心清似玉」時,茶會結束,意猶未盡。茶是水寫的文化,不僅能洗胃,更能洗心。茶香,水甜,壺古;人靈,景幽,物雅。環環相連,一塵不染,可以洗心。水為茶母,壺為茶父。壺剛水柔,茶性畢露。茶道森嚴,沒有深切的呵護,何來四溢的靈氣?茶是水中至善,為什麼不去喝,不去品,不去悟呢?
  • 第一碗茶敬佛,其餘施於眾人,最後一碗歸己。茶之禮先人後己,茶之義清濁自知。茶入肚可以解毒,入心使人清醒。酒像糾糾武夫,茶如謙謙君子。如果女人像茶,男人快活似神仙。夫妻恩愛,愛可一時,恩可一世。相互牽手,彼此交心,情只為你濃。濃極而苦,再美也不能失去理智。幸福必須經歷無數誘惑,仿佛茶之清氣絕不可汙。
  • 《神農本草經》在序中記載道:「神農嚐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因此自古就有神農發現茶葉之說。公元前八世紀的《詩經》記載:「誰謂茶苦,其甘如薺。」陸羽《茶經》有「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的記載。中國人認為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在在都表明了飲茶在中國文化中不可缺席的地位。
  • 六大傳統茶葉有哪些,以及如何正確泡製它們?通過了解茶葉和泡茶的藝術,你可以發現這六種茶葉背後都有各自的魅力,並品味這些已流傳數世紀的滋味。
  • 茶道之美、茶道之境都可以在泡茶、奉茶、品茗之間求得的,除了人、茶、器外,無需茶席的佈置、無需服飾的搭配、無需佐以什麼音樂。茶的沖泡與供奉已表現了看得到的美感與境界,茶的品飲已表現了看不到的香、味與茶性的美感與境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