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牛畫──《平疇呼犢》賞析

作者:鄭行之
宋 佚名《平疇呼犢》軸‧ 絹本‧設色畫。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497
【字號】    
   標籤: tags: , ,

平疇上正上演著這樣一齣家庭戲碼 —-

小牛犢:人家不來了,腿好酸哦!姆媽啊,人家走不動了呀,等等人家嘛!!(微帶嗚咽聲)

姆媽牛:什麼和什麼呀!哪有什麼走不動的,這麼丁點兒路,別逗了!快走,快快過來!!

秋天了,在生長著野樹和開花蘆葦的荒郊中,一母一子兩頭牛,也不知是要回家還是想換個地方吃草,母子倆一前一後,在經受長年風吹雨打,表面堅硬光滑的山路上走著。小牛腿短步子小,走著走著就落在母牛後頭了,眼看越來越落下,小牛急了,不甘落後地抗議起來。這時母牛停下了腳步,有點無可奈何地回過頭來,看著牠、等牠。

這位不知名的畫家對牛的體形外貎,牛身軀各部位的比例,肌肉骨骼的組構都觀察入微,更把牛在什麼狀態下,會出現什麼樣的動作和表情;在不同的角度下,體形會產生什麼變化,都觀察得非常清楚細致。描繪小牛在鳴叫時那種高高地昂起頭,脖頸伸長,口唇大撅,抬起一隻前足,弓著尾巴輕搖的撒嬌模樣,真是逼真傳神,讓觀者彷彿也聽到了小牛急促的呼喚聲。

畫家先以淡墨鉤出牛的身形體態,再依牛體各部位的結構舖染,做出凹凸明暗效果,等牛的實體感出來之後,再以細線加勾各處細部變化,包括頭角、五官、四肢、牛毛等等,這時不但牛兒有了表情,栩栩如生的感覺也慢慢地出現。

《平疇呼犢》局部。(公有領域)
《平疇呼犢》母牛和牠的牛犢在荒野中對話。(公有領域)

畫家在構思這幅畫時,也許就想刻劃牛的心理狀態,把這對牛母子擬人化。他讓兩隻牛兒都往上抬起一隻前足,母牛是舉足揮向右前方,牛犢則是往後划,看起來是各持己見,要求對方聽自己的。作為母親,可能平日教導孩子慣了,不知不覺地,舉手投足都呈現指揮狀態,牠揮動前足可能是在說:快呀,走快點,快點過來吧!然而急壞了的小牛犢卻用力扭動著身軀,同樣抬起一隻前腳,朝向後方划動,好像是在說:人家走不動了啊!慢點呀,等我,等等我呀!

《平疇呼犢》牛犢 局部。(公有領域)
《平疇呼犢》牛犢不甘落後地抗議著。(公有領域)
《平疇呼犢》母牛 局部。(公有領域)
《平疇呼犢》揮動前足的母牛正在和小牛對話。(公有領域)

這對母子牛所在之處是一方堅實的岩石地,是個較為平坦的板塊面,看來就像一個舞台般。稍後方是一些隆起的岩塊,這些岩塊的側邊露出風蝕水蝕的痕迹,畫家以小斧劈皴把這些自然斷面處理得十分乾淨利落,這些岩塊層層叠叠,鑲著似乎是精心雕鏤出來的侵蝕面,靜默地退讓到這對動感十足的牛母子身後,形成了屏障似的戲劇背景。

《平疇呼犢》岩塊雜樹 局部。(公有領域)
《平疇呼犢》岩塊雜樹退到後邊成為背景。(公有領域)
《平疇呼犢》,墨黑的雜樹和牛母子遙望成三角布局,產生了穩定的結構。(公有領域)
《平疇呼犢》墨黑的小樹有穩定結構的作用。(公有領域)

而伴隨著這些堅實岩塊的是一些因秋深了而稍呈枯黃的蘆葦草,還有荊棘、小樹、低矮雜樹等。那細長葉片的蘆葦看似肆意無序其實是有序地交織著,圓筆鉤勒的筆法使得這一片蘆葦、蘆花顯得疏朗有致、柔細而具靱性;低矮雜樹是以雙鉤夾葉法來舖陳,而以寫意法並以濃墨畫就的小樹,雖然被荆棘給纒著,但它那一簇簇筆意自在、向上攀升的墨葉,卻把這稍顯疏淡的畫幅給注入了生氣,並且和畫中這對母子牛遙遙相望,穩穩地拉出了另一戲劇性效果。

《平疇呼犢》蘆葦草 局部。(公有領域)
《平疇呼犢》清朗有致的蘆葦草 。(公有領域)

最後,我們還可看到牧牛時不可或缺的水源,畫家把江岸的某個小小角落以坡渚起伏的方式給彎延過來,使得整個畫面環境更加完善多元,而在水岸周遭環繞著的是畫中主角──母牛和牠的小牛,還有植物、岩塊等等,它們都依自己的屬性井然地守著自我。造物主在安排著這一切,讓所有這些不管是有機物、無機物,也不論是生物、無生物,只要是有緣分的,都能恰如其分地來走這一遭,來演這一回。@*

宋 佚名《平疇呼犢》。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提供。(公有領域)

責任編輯:方沛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溪岸一角,雜樹三株,盤根錯節,枝葉繁茂。一株葉已泛紅,為一秋天景象。二頭水牛在溪中游息,一隻牛犢正欲涉水。
  • 國立故宮博物院現正展出「典藏新紀元-近現代書畫名品展」,此展將展至4月30日止。本次展覽展出近現代時期位於京津地區書畫家的作品,此一期間正值中國由帝制走向民主,文化藝術呈現朝氣蓬勃景象之時期,書畫作品內容多元豐富,充分反映出歷史演變的軌跡,亦可視為民國歲月流變的縮影。
  • 《蘭亭集序》,又稱《蘭亭序》,是「書聖」王羲之的作品,素有「天下第一行書」的美譽。
  • 一位寫實畫家鼓勵我去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布勞耶新館看一個展覽「未完成:可見的思維」(Unfinished: Thoughts Left Visible)。由於特別渴望對古代大師們有更多瞭解,我聆聽了美術館的講解。意猶未盡的我,決定邀請寫實藝術家們來談談他們對大師未竟作品的想法,以及這些畫作對其創作會有怎樣的影響。
  • 19世紀的歐洲學院派繪畫,在上個世紀很長時間裡都是保守的同義詞,只能以幾百美元的賤價賣掉;近年來,學院派繪畫重獲藝術市場肯定,屢屢拍出數百萬美元的高價。如果不瞭解學院派,就不能真正理解19世紀西方藝術。學院派藝術家們並不像後世人那樣看待自己的作品,且其內部也有流派之分,這正是本系列文章將要討論的話題。
  • 在弗雷德里克‧羅斯(Frederick Ross)家中,每個房間、每道樓梯、走廊的每一面牆上,都掛滿了令人驚嘆的畫作,一幅挨著一幅,吸引著觀者駐足凝神。要快速看一遍,至少需要兩小時時間——羅斯是美國收藏19世紀藝術品最宏富的私人藏家之一。他的藏品一直在穩步擴展,主要是通過在買賣中增值,很少需要他再投錢進去。
  • 羅斯認為,現代派的興起、其對寫實藝術的巧言批駁,以及藝術鑑賞的總體萎縮,要歸因於「貪婪」。可以說,在拜金的作用下,對藝術的摯愛被拋棄了。「那些大藝術家作品的經銷商們一邊咬著指甲等著每一幅畫畫完,一邊想著如果畫作源源不斷能掙多少錢。……」
  • 這樣一來,一種看似無聲卻又有聲的東西,一種溶溶的溫馨感,一種天籟般的自然誦歌就在畫中的天與地之間輕輕迴旋,充塞了整個畫面空間,並且把畫中人、畫中牛甚至畫外的你我也都帶了進去。
  • 「我們所從事的藝術被污名化了。」紐約中央車站畫室創辦人、寫實畫家雅各布‧柯林斯(Jacob Collins)說。不過在今日藝壇,柯林斯的同道越來越多。當你注視他們的作品時,會無法移開目光,你只感到震撼驚歎。這些作品讓你放鬆、開心,這種感覺正是你期望從藝術中獲得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