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100個為什麼】

為甚麼稱警惕自己的格言為「座右銘」?

心語
font print 人氣: 176
【字號】    
   標籤: tags:

常見很多人都把自己喜愛的座右銘,如處事、待人或對人生感悟等等格言,貼在房間牆上、壓放在書桌上,或寫在筆記本的扉頁上,讓自己隨處可見,時時刻刻警醒自己。那麼,為甚麼記在座旁用以警惕自己的格言稱為「座右銘」呢?

銘,文體的一種。古人大多把銘刻在器物上,如鐘銘、鼎銘。秦漢以後,也有刻在石碑上,如東漢班固的封燕然山銘。刻銘的目地,是用來警惕自己或對別人的讚頌。

「座右銘」一詞源於崔瑗的《座右銘》。呂延濟注︰「瑗兄璋為人所殺,瑗遂手刃其仇,亡命,蒙赦而出,作此銘以自戒 ,嘗置座右 ,故曰座右銘也。」這個典故是說,崔瑗為東漢涿郡安平人,是著名學者崔駰之子。崔瑗勵志好學,十八歲時遊學京師,跟隨中侍賈逵學習,通曉天官、曆書、京房易傳,擅長文辭、書法。後來,崔瑗的哥哥崔璋被人殺死,他在意氣用事之下,親手殺了仇家,為躲避官府追捕,崔瑗從此逃亡他鄉,過著流浪的生活。

數年後,幸遇朝廷大赦,崔瑗終能回到家鄉。他對自己犯下的罪行悔恨不已,為修養自己的德行,於是寫下一篇警戒自律的銘文,放在座位右邊,用來時時惕厲自己的言行。而這篇銘文,就稱座右銘。

「座右銘」原指古人放在座位右邊用來警戒自己言行的詞語,後來泛指人們記在座旁用來激勵、警惕自己的格言。座右銘的內容大都是用來勉勵、鞭策自己,或用來約束自己言行的準則。通常有三種形式,一是自題,一是筆錄經典言論或是名人格言,另一是請別人題。

崔瑗的「座右銘」最早見,後來唐朝的陳子昂、白居易也有繼作,如白居易《續座右銘》序:「崔子玉座右銘,余竊慕之,雖未能盡行,常書屋壁,然其間似有未盡者,因續為座右銘云。」@*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我們開會商討事情時,如果有人針對某項問題說︰「關於這件事情,我還要再仔細的推敲才能下決定。」那就表示他對這件事情存有疑慮,還要考慮斟酌一番。所以「推敲」常用來比喻對事情的思慮斟酌。
  • 如果我們有機會拜訪一些地方仕紳,常會發現他們家裡掛有「功在桑梓」的匾額,而這個匾額大都是鄉人感激他們為家鄉造福所送的。匾額上的桑梓指的就是家鄉或鄉里,而且古書上也有記載,如元朝劉壎《隱居通議.文章四》:「某不材,見棄于時,桑梓羞之。」及唐朝柳宗元《聞黃鸝》詩:「鄉禽何事亦來此?令我生心憶桑梓。」但是,為甚麼家鄉又代稱為「桑梓」呢?
  • 在《後漢書.卷六十四.盧植傳》上載:「士之楷模,國之楨幹也。」另《南史.庾肩吾傳》記載:「至如近世謝朓、沈約之詩,任昉、陸倕之筆,斯文章之冠冕,述作之楷模。」這兩個記載所出現的「楷模」一詞,都有典範、榜樣的意思。那麼,為甚麼榜樣又稱為「楷模」?
  • 通常人們對於一些德高望重、有卓越成就而深受眾人所景仰的人,會用泰斗來讚揚這些傑出人物。如文學泰斗、武術泰斗、學術泰斗、中醫泰斗、音樂泰斗……等等,那麼為甚麼要用「泰斗」來形容呢?
  •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借光」已經是很普遍的禮貌用語了。比如進出擁擠的電梯、火車、公車時,我們經常可以聽到請別人讓路時,總是會客氣的說一聲「借光」,含有打擾別人,請別人給予自己方便的意思。那麼,為甚麼要使用「借光」來比喻呢?
  • 人與人之間除了言語溝通外,書信的往來也是一種方式。書信讓人有「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體會,不管多遠都能得知彼此的近況。在古代,官府的書信傳遞大都是由信差騎馬,透過驛站來接力傳送;軍隊間的情報傳遞,就利用信鴿傳遞;而一般平民百姓則靠口信或親友傳遞信件,如唐朝詩人岑參《逢入京使》︰「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那麼,為甚麼書信又稱為「鴻雁」呢?
  •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常常會使用到「毛病」這個名詞。專挑別人的缺點,我們會說挑毛病;東西出現了差錯、故障,就說是出毛病;長期好不了的疾病或有不良的嗜好、習慣,則叫作老毛病。那麼,為甚麼把缺點或錯誤稱為「毛病」呢?
  • 「解手」一詞在古籍中有許多記載,如《初刻拍案驚奇.卷三十一》︰「何道就乘此機會,走到女牆邊,月亮去處,假意解手。」及《紅樓夢.第二十八回》:「少刻,寶玉出席解手,蔣玉菡便隨了出來。」另有《京本通俗小說.錯斬崔寧》:「敘了些寒溫,魏生起身去解手。」……等,句中的解手,都是排泄大小便的意思。那麼,為甚麼上廁所方便又稱為「解手」呢?
  •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對從來沒有過的事,或是第一次出現的事,往往會使用「破天荒」來形容。那麼,為甚麼前所未有的事叫作「破天荒」呢?
  • 往往有人對來訪的客人不是很歡迎時,總會明示、暗示的催促客人離去,客人就會說自己被主人下「逐客令」了。在《聊齋志異?卷十一?陳雲棲》也有記載:「若不下逐客令,俾得長伴老母。」另清朝李汝珍《鏡花緣?第二回》︰「二位如再喧嘩,不獨耽誤嬌音妙舞,恐金母要下逐客令了。」那麼,為甚麼驅趕客人稱為「逐客令」呢?
評論